常听人说“我佛慈悲”,可佛到底慈悲在哪里呢?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句话——“我佛慈悲”,可是,佛到底慈悲在哪里呢?

常听人说“我佛慈悲”,可佛到底慈悲在哪里呢?_第1张图片

宗道法师答

这个问题就好像是在问:“糖到底甜在哪呢?”苹果、香蕉、鸭梨都是甜的,但都是因为其中有了天然糖的成分在里面,才成为甜物。你尚可以问“是靠近皮更甜,还是靠近核更甜”,可是你若问“一块糖哪里甜,哪里不甜”,怎么问呢?

我们可以问某人或某菩萨慈悲在哪里,或者有多少慈悲,因为人和菩萨们虽然有慈悲的成分在,但又不都是彻底的究竟慈悲,故尚可以发问。可是,佛是彻底的慈悲,百分之一百的慈悲,佛就是慈悲成就的。

人不知道佛慈悲在哪里,大概有两种情况。第一种,佛教信仰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或者信仰尚未扎根时会这样。他对佛教了解得尚不够深入,对因果、轮回、地狱、佛的功德救度都还没有深刻了解,或了解也没有变成一个事实——如以“天要下雨,地上会湿”这样的事实来接受,那他自然感受不到佛的慈悲。

第二种情况,学佛也有一段时间了,听法也听了不少,文章和书也看了不少,听到最多的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可是,当别人口中或书中说到弥陀是如何如何慈悲的时候,内心并没有当下产生同等亲切的感受,或曾经也有过,但现已再找不回以前的感觉了,所以就努力地在心中想:佛慈悲在哪呢?

想了半天,想来想去,佛的慈悲还不如过年发了200块钱红包给人感觉慈悲。佛离我们很远啊,又不给我们吃,又不给我们穿,甚至一眼都没给我们瞧见过,试图通过努力的“想”来达到别人描述的某种感觉,这就如同“我要怎么样的‘想’,才能感受到从未吃过的梅子的滋味呢?”你吃到了,自然就有那感觉;你没吃到,永远也感受不到。

这里想讨论的是:即便有人感受到了慈悲,那就真的是佛真实本然的慈悲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华严经》里有一句经文:“世间所有广大慈,不及如来一毫分。”世间一切的慈悲加在一起,也比不上佛慈悲的一根毫毛。凡夫的心量何其有限,所感受到的慈悲又有多少呢?如同人在懵懂无知的孩提时代,了解到父母对我们的爱有多少呢?天地对我们的恩德又是父母所不能及的,但我们感知到的有多少呢?天地把空气给我们天天呼吸,把水源给我们天天喝,阳光每天为我们照明,给予我们温暖,可是我们会每天去仔细地“想”,去认真体会天地的慈悲吗?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自然,天地本该如此,这也都是我应得的。

而佛的慈悲又是天地远远所不能及的,佛是自然中的自然,“自然中自然相”,这就更超出我们的经验范畴了。所以,老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声音大到极点,反而归于寂静;形象至大,反而归于无形无相。说明任何事物至大到极点,反而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所以,套用老子的话也可说,佛的慈悲真是“大慈无慈 ,大悲无悲”。所以,慈悲有时候感受不到,这反而更接近真实。

常听人说“我佛慈悲”,可佛到底慈悲在哪里呢?_第2张图片

当然,也有人说了,“可是我就是真切地感受到佛的慈悲了啊,你看我眼泪都流了一大盆了,我都在地上打滚、空中跳舞了”。究竟来说,凡夫所感受的慈悲,总是和凡情交混在一起的,总是带有情绪、感情在里面。而真实的慈悲绝对是一尘不染的、清净的、超越感悟和情绪的。故凡夫所谓的感受佛慈悲总是不能长久的,无常风一吹,什么都没有了。我们过去也都有过这种所谓“大喜充遍身”的经历,但时去境迁,一切也即归于平静、平常、平淡,今天只是像平常的一呼一吸一样,一句一句地“南无阿弥陀佛”,即如古人所谓的“白木之念佛”,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念佛。

所以,我们感受到佛的慈悲也是自然,感受不到也是自然,乃至最后往生也是自然。不必在最自然的心中,去刻意寻找人为造作的虚伪感受。

人和人根机皆不等,有些人开始感受到佛的慈悲,后来慢慢感受淡化;有些人开始并没什么感受,念佛久了,反而渐渐感受佛的慈悲;也有人从始至终也没感受过佛的慈悲,但这也不碍其往生;有些人由于内具慈悲,故能始终感受到佛的大慈大悲,直至往生。这些也都是自然,不必去和别人比较。

究竟来说,我们内心有什么,才会感知到外界的什么。内心如果毫无慈悲念,肯定就一点也感受不到慈悲;内心有多少慈悲,就能同时感觉到外界多少慈悲。所以,要彻底感受到佛的慈悲,需待你往生后,有佛一样的慈悲方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常听人说“我佛慈悲”,可佛到底慈悲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