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在一起的家长,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先进的通讯技术,也打破了家校之间信息不平衡的状态。家长们不再是唯唯诺诺的被动一方,而是在家长群里主动行使起了监督功能。另一边,教师也希望在家长群中施加更大的影响力。传递信息的便捷,也在潜移默化中鼓励他们为家长布置更多任务,提出更高要求。」
特约作者 | 李勤余
近日,家长群再成舆论热点。2019年1月,一广西教师得知家长在殡仪馆工作后孤立其孩子,公开在家长群里辱骂威胁家长。最近又有媒体爆出,四川一教师在家长微信群布置元旦作业时,遭学生家长质疑,于是双方群内互呛。结果家长被班主任移出微信群,孩子被班主任劝退,随后当地教育局介入,表示要依法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
上述事件在互联网世界引起争议,不足为奇,但公众谈的是家长群,实质上关心的却是家校沟通问题。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家校沟通”?“家校沟通”的作用又是什么?也许,从讨论的原点开始,公众已经跑偏了。
家长群的缺陷很“致命”
面对“家长群”,很多人的观点很常规:先指出家长群方便了家校沟通,接着点明它存在的弊端,最后结尾——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发挥家长群的作用。
但我们都明白,这种观点只是正确的废话。议论完毕之后,下一波家长群的热点就在路上。事实上,要谈论家长群,首先就该明确一点:家长群有先天缺陷,且这个缺陷几乎无药可救。
拿开头提到的家长老师互呛的新闻来说,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学生家长在群里发言:“现在的六年级课程,叫家长监督按质完成,行吗?家长如果行的话,就不用费神费力把孩子送进学校了,在家自学还能省下一大笔费用呢。”
当事老师说道:“只是监督,喊你批改了吗?只是监督,监督何意?我断定你不能理解。”老师在后面添加了微笑表情。
家长觉得老师在嘲笑他没有文化,就在群里互呛了几句。
老师认为自己很委屈,在言语中叹息“哎,可惜我不是群主。”
家长理解为“如果徐老师是群主,就把会我踢出群去”,于是便说“这样素质的老师教个锤子的学生”。随后矛盾不断升级,家长被踢出群,孩子被劝退。
家长与老师的微信记录截图
双方的交流一开始就有问题。家长最开始的发言中似乎透露着对老师的不满,但这种不满的程度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
老师的回答以及其添加的表情,到底是对家长的正常回应还是讽刺?不一样的读者可以作出不一样的解读。但在当事人眼里,显然看到的都是对方的不友善。
这正是家长群无法克服的缺陷——没有眼神交流,没有肢体语言,通讯设备传递信息太冰冷,很难让双方有充分的交流。这个结论虽然遗憾,但应该被正视。毕竟,没有一对恋人可以仅靠网聊来升温爱情,没有一个家庭可以仅靠家庭群维系亲情。
因此,我们不应该对家长群给予太多的期望——它就是一个学校下达的通知、要求和各种任务的信息工具。实践也已经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家校沟通和家长群之间的等号,应该被去掉了。
家长群需要的是什么“规矩”?
这几年,家长群能够占据舆论场中的C位,各类奇葩故事功不可没。比如家长开豪车送学生上学被踢群,家长质问老师“晚上12点你睡觉了,我的孩子还在写作业”……
这虽不是家长群的常态,但家长群里种种戏精、广告、拍马行为依然让家长头痛。舆论的不满,也被官方重视。近日,有地方教委发布《关于加强中小学APP、互联网群组、公众账号管理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小学群不得发布学生成绩、排名;不攀比家庭背景、不晒娃,不刷屏问候、点赞,不得发红包。
这则通知不可谓不细致,也及时回应了公众的关切。但白纸黑字上的规矩,也很难让家长群归于平静。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权利意识大幅提升,过去家长会把教师的指导当作金科玉律,教师也会对家长的询问保持尊重,但随着家长群的出现,这种局面发生了变化。
联系在一起的家长,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先进的通讯技术,也打破了家校之间信息不平衡的状态。家长们不再是唯唯诺诺的被动一方,而是在家长群里主动行使起了监督功能。
另一边,教师也希望在家长群中施加更大的影响力。传递信息的便捷,也在潜移默化中鼓励他们为家长布置更多任务,提出更高要求。结果,双方很可能在群内相互抗衡,而不是沟通。
可以说,只要家校双方的心态还没有转变,再多再细的“规矩”也很难发挥作用。
家校太抢戏,谁说孩子的学习离不开家长群?
身为一名曾经的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家长群的风波也让本人颇为感叹。
要知道,数年之前,本人还在任教之时,家长群还没有诞生,但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依然通畅。以我之见,在学生备忘录上手写下想要传达给家长的信息、亲自上门拜访学生家长、哪怕是一通简单的电话,都要比冷冰冰的文字有效果。面对面、开诚布公的谈话沟通更好。
说到沟通,家长会似乎已经成了被互联网世界遗忘的名词。其实,家长坐在孩子的座位上,能够对他的处境感同身受。亲耳聆听教师对本班级学习情况的报告,才能得到感性的认识。
会后和班主任的私下交流,既维护了学生的隐私,又能保证真诚相待的氛围。总之,论家校沟通,家长群实在太抢戏,占据了它不该占据的位置。
再说回来,家校沟通真有那么重要?学习,说到底还是孩子自己的事。将提高成绩的希望寄托在外部的监督上,本就不切实际。无论是老师对家长的提醒,还是家长对老师的监督,都很难改变孩子的命运。
以我数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能够取得优秀成绩的孩子未必是天资聪颖、天赋异禀,但一定是自律、自强的。凡事要靠提醒、督促乃至批评的孩子,终究会在学习中缺乏动力。
在教育事业的舞台上,家长群就不该成为主角。让家长群回归本位,正常地传递信息,足矣。至于家校沟通,我们不妨想点别的好办法。
美国一些幼儿园和小学的班级里都设有家长联络员。他的任务就是,老师有通知需要传达的时候,给所有家长发送邮件。一言以蔽之,就是将老师和家长的交流严格限制在校园内。这样一来,老师不会在休闲时间内被打搅,家长也不会因为老师回应与否而感到担忧。
当然,上述措施未必适应中国国情。毕竟,要严格禁止中国家长和老师用软件联系,也不可能。倒不如,由老师或学生开设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校内信息。家长若有疑问,则可以在后台留言。这样一来,家校之间有屏障,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隔阂。
教育部门也不妨开设一些官方平台,为各学校与家长间的沟通多开通一些渠道。要知道,如今不少学校都设有主页,但除了交代学校的基本信息外几乎别无它用。与其让老师和家长们在微信群里唇枪舌剑,不如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令其作用最大化。
说一千道一万,解决家校沟通的关键还在重建教师与家长间的信任。双方互相体谅,才能为教育好孩子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只要能够转变心态,无论交流的载体为何,令人糟心的“闹剧”都不会一再上演了。否则,即使彻底取缔了家长群也无济于事。
第4422期
--------我是华丽的分割线--------
欢迎关注“翻呀”小程序,它主打极简资讯、轻快阅读、一页尽览,为你推荐每天值得看的资讯内容。
长按下图识别小程序码即可阅览今日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