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自序_第1张图片

小时侯最爱看类似《三国演义》、《水浒传》、《兴唐传》、《杨家将》、《明英烈》、《说岳全传》这样的连环画,同时追着收音机里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的系列评书讲这些故事,再后来就看各种各样的演义,我最初的中国历史观就是由这些战争演义类作品构成。

后来如同许许多多七零后一样我疯狂爱上武侠小说,尤其读梁羽生和金庸的作品从中知道了更多历史事件,也知道历史原来还能这么去写——不过我的父母辈们并不这么认为。

我初中历史高中历史都差得相当可以,我永远也背不出哪年哪月哪日谁谁和谁谁做了什么标志了什么,我脑海中的中国历史英雄人物并非像课本中的文字那么枯燥,他们更像连环画里评书里演义里那样是鲜活的是有趣的。

十九岁时那年我不知道脑子里哪根筋短路,看到新华书店里摆放着三联书店引进的柏杨先生编注的白话文版《资治通鉴》,不记得先后一共多少年才把整套书出齐,反正那时候我也习惯三天两头跑书店,见到一本就买一本,共计72册,就这样二十五岁前我将这个版本的《资治通鉴》反反复复读了不下十遍,收获是我知道少年记忆中那些英雄名字其实并非只有枯燥和有趣的两面,而是有更多更多的方方面面,有些能在字里行间看到,有些只能在字里行间去猜。

随后过了几年一部日本电影《天与地》深深地震撼了我,其实更早些时候我也看过黑泽明的《影子武士》和《乱》,但我更喜欢《天与地》,过了几年有幸拜读了海音寺潮五郎先生的原著,我才知道写历史的角度和方式还能这样,我想海音寺潮五郎先生的这种写历史小说方式才是我最喜欢的,这种喜欢一直延续到如今不曾改变。

成年后我看的历史类作品越来越多,早期大量阅读日本战国时代背景作品,后来读了国内如康熙雍正乾隆三部曲等小说,还有大量欧美的,此外我也读中国历史大师的课程讲义,读各种历史人物传记,近几年的《明朝那些事儿》也写得非常精彩,终于有一天我敢对人说自己对中国历史有了那么一点了解。

当然如果回头再去考初中高中历史,我相信我会考得更加一塌糊涂。

对武侠的酷爱令我很小就开始尝试写武侠小说,纯粹当作业余爱好,一写就是二十多年,但对于历史的热爱却令我始终不敢写历史小说,尤其每次翻看《天与地》这样的作品我就会有些气馁——我想我肯定是写不了的。

时光就这样来到了2017年4月,有一天我整理书架时看到摆放在上面的《天与地》,习惯性地抽出来又翻看了几页,鬼使神差是当时柏杨版《资治通鉴》的最后一册不知为何孤零零地来到《天与地》旁,我拿起了这册想放回它该放的地方却突然想起《资治通鉴》的尾声,世宗柴荣去世——那后面自然就该是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王朝建立,然后我就想起了澶渊之盟。

我至今都奇怪为什么那一刻会一下在我脑海涌起我所知道的,关于澶渊之盟这个历史事件所有人物所有情节所有真真假假的故事,同时心中闪过一个强烈的念头——我要写一部以此为事件中心的历史小说,而且必须立刻马上去写。

有位朋友得知我要写历史小说非常高兴表示支持,但听说我要写澶渊之盟又让我赶快打消这个念头,他告诉我这个历史事件没有大场面的战争,没有脍炙人口的大人物大角色,整个事件在历史中在国人心中更是尴尬的存在,千军万马的厮杀没有,英雄美人的桥段没有,你希望听到的历史重音符也都没有,仿佛你只能从这段历史中听到一声弱弱的叹息声。

但为什么?我看到的和其他人截然不同,我能够看到在那一刻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在这个中国历史关键时刻,是如何绽放自己生命,开出了最美丽的花朵,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战争与和平。

人类历史的演变中,还有比这更大的冲突吗?

所以就有了这部《澶渊之盟》。

谨以此书献给已经去世40年的海音寺潮五郎先生。

卫易

二零一七年五月十一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