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如果你也喜欢

喜欢刘若英,不只是因为她唱的歌有味道,更是因为喜欢她的人,又或是说喜欢她的“一个人、两个人、再多人都可以安然相处,同时自在独处”的生活哲学。

本子上记着一段话:“两个人的生活要磨合,一个人的生活要练习,两者其实并无高下之分。我们习惯于认为两个人磨得皮开肉绽胜过一个人练得闲云野鹤,因为我们都想活给别人看。在旁人眼中,作死的热闹也比平静的孤单好看,因为热闹总有办法诉说,而孤单常常难以表述。”忘了是在哪本书看到的,只是一瞬间觉得孤独有了归宿,并充满诗意。

读刘若英的《我敢在你怀里孤独》这本书时特别感动。

那一刻我觉得我找到了知己、同伴,我与她有了共鸣。很多时候,文字比人更懂人,比心更知心。

书中刘若英说:“常有人问她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独处的。她的回答是:也许是与生俱来的吧!”她说:“从有记忆以来,独处就是我的生活样态”。她的独处是自然而然没有丝毫无奈的。能够拥有天生的喜欢独处的能力是幸福的,拥有这种幸福的人并不多,刘若英是幸运的一个。每个人的孤独感与生俱来,然而大多人要做到享受孤独却需要后天练习。

从害怕孤单到享受独处,我经过了一个练习的过程。

开始一个人是因为生病做康复理疗。那时后期的理疗无太多苦痛,也因为父母工作原因,我只能自己一个人在医院,三个月。我就这样,在被逼无奈下开始了我一个人的生活。没有人陪,开始试着自己一个人吃饭、买生活用品、逛街。不用等别人,不用考虑另一个人的感觉第一次让我欣喜。有时候自己坐在病床上看书,捧着书本心里无比安静。我写东西,并爱上文字。我尝试手工,打发无聊的时间,每完成一件作品都让我为自己感动。

这些感觉第一次让我深深着迷、心动。

病好进入大学后,我盲目的加入了很多组织,我的事情总是很多,时间总是不够用,这非但没有让我觉得快乐充实,却让我越来越觉得空虚疲惫。我只想逃离。

回想我住院之前的初中,高中,那时的我和大多数人一样,热衷于认识更多的人,喜欢各种各样的热闹,总凑往人多的场合,以朋友的数量多为荣,因为我总是怕落单。那时候的我还不曾体验过一个人的舒服和自由。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社交软件的风靡,让交往无限便利,但我的心却总有漂泊之感。我常常问自己:大学里我认识很多人为什么还是觉得落寞?加入不少组织,我那么忙,又收获了什么,我真的喜欢做这些吗?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我非常不开心,只是在朝着别人定义的好去过着每一天,这根本不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我越发喜静,刻意避开喧嚣。我开始怀念我大学前住院的那三个月里的我,那个真正的我。那是我探索出的最初独处的雏形。

慢慢淡出了那些社团、学生会,回归到简简单单的日常。我有了很多自由的时间,可以泡在图书馆一整天,尽情读我偏爱的书籍。有足够的时间在阳光满满的午后带着舍友一起做手工,暖心又踏实。傍晚我穿着舒适的衣服,喜爱的白色鞋子漫步在校园的操场、林荫道,还有校园广播里突然闯入心灵的歌。这一切都让我无限喜悦。我的快乐无关他人,我骄傲的朋友,再不是只以数量去定义,我再也不怕落单。一个人的时候,我一点也不会觉得无聊,孤单。我有很多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做,我有适量的朋友,适度的热闹,我更有我自己。我过得恬淡自在,满心欢喜!我无比享受这种状态。

独处,之于刘若英的意义是,让她保有自己,并安心自由,不管周遭的环境怎么样,她都能找到一种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开心地生活下去。

独处,之于我的意义是我听到了我心里的声音,与自我和解,找到自己的节奏,是无关外界的评价,自我认可。它不是落单,不是没有社交。它让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日依然闪闪发亮,也让我不再迷失,更加清楚我想要的生活的模样。

独处,如果你也喜欢,它,是喜悦,是意境,是心中想成为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独处,如果你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