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辰一刀流”般的作品——读《文书行政的汉帝国》

版本

(日)冨谷至:文书行政的汉帝国,刘恒武、孔李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3.7。

目录


“北辰一刀流”般的作品——读《文书行政的汉帝国》_第1张图片

正文

本书作者冨谷至教授1952年生于日本,1975年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1994年起担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副教授,199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2000年起担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汉代简帛、法律文书学、秦汉魏晋法律史、东亚刑罚史、东亚礼仪史、中世纪东亚书写材料变迁史等。他于2009年获瑞典王国颁发的北极星勋章,还曾担任英国剑桥大学客座研究员、德国明斯特大学客座教授、中国西北大学客座教授等。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非常明确,“试图尽可能地运用简牍资料特有的重层性和动态性,以此解读汉帝国的行政制度。”这是标题的扩展,简洁凝练。

“中国各地出土的竹简、木简的质与量,都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时至今日,考古出土的竹简、木简数量据称已经累计70万——100万之多。”并且很多已经出版成文献资料。这是冨谷至先生得以写作此书的基础。

日本学者写书确实非常为读者考虑。关于全书的结构、结论等问题全都明明白白地写在绪言部分。我就直接摘录了。关于日本学者的这个特点,在后文我会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编《简牍的形态与功能——视觉简牍之考察》、第二编《文书记录及其相关背景》、第三编《汉代行政制度考证》,分别探讨了简牍的形态;简牍的撰写者、简牍文字特点和语言表现形式;使用简牍的行政机构和简牍文书检查制度等三个课题。这样,贯穿本书的关键词就是”简牍“、”视觉简牍“和”文书行政“。可以说,前两编都是铺垫,第三编才是正文。第一编是讲书写材料,第二编讲书写者,第三编讲前两者构成的文书行政下的汉帝国。各编具体内容的概要可以参看童岭写的《汉简研究中的北辰一刀流——读富谷至教授简牍学新作札记》,我来概述也没什么新鲜的,而且作者本人在文中写得非常具体。

作者在绪言中也鲜明地总结了他的结论:“彻底化的文书行政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强盛至极的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汉帝国,而使文书行政的贯彻执行成为可能的,正式简牍这种书写材料。对于古代中国而言,简牍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印记。”简而言之,就是说,彻底有效的文书行政造就了汉帝国的强盛。

这本书谈论的内容十分精微细致,是作者多年研究和思考的写下的东西。笔者作为一个大二本科生,阅读起来实在非常费劲。

首先作者论述的大多是汉帝国的基层行政组织和与文书传递相关的组织。而一般本科生最多熟悉汉帝国的上层政治机构,对于下层的行政组织是比较陌生的。如第二编第一章,“书记官之路——汉代下级官吏的文字学习”,书记官一词对于笔者是第一次见。其中提到的如“燧长、候长”等也是非常陌生。有些无关理解的还算其次,有些关键的非要查询才好理解,这样中断的查询很容易断了阅读的连贯性,增加阅读难度。

其次,作者运用的绝大部分是简牍材料,这又是本科生非常陌生的东西,笔者还没有见过实物的简牍,而图片上的简牍很难让人真正很好地体会这种书写材料。笔者开始还想做一番已经发现的简牍材料的整理,关于从何处出土,现藏于何处,有无书籍文献方便查阅等等。却发现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方面的整理,甚至有一篇硕士论文专门写简牍材料的出版。笔者顿然灰心,想写点东西真是不容易。

尽管如此,刚刚读完这本书的第一节就让我难以忘怀。

首先是内容,通过简牍材料,详细地描绘了汉王朝如何通过文书行政来控制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这确实是在中国才能做到的事情,也是多亏了始皇帝的书同文。抹去个人理解的不同,基本上可以说皇帝一个人的意志可以让每一个人都了解清楚。这让笔者对于汉帝国的行政多了一重很重要的理解。笔者如果以后去看待其他国家的行政,一定不会忽略文书这方面的影响。想到这里,我突然对于地球另一端的罗马帝国感到兴趣。我当时想,汉帝国是用文书行政,那与此同时的位于西边的罗马帝国是用什么书写材料呢?在整个罗马帝国时期,书写材料有变化吗?如果有变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变化呢?他们又是如何传达行政命令,并且保证命令得以执行呢?这些问题想起来真是激动人心,但我想多半也有前辈做了。要不就是没有材料,写不了东西。依我所看的大致,罗马帝国的地方行政还是以自治为主,没有汉朝这种严密的中央集权。语言上也没有中国的条件,文书行政的效率也不会有中国的那么高效。

其次是作者的行文方式,结论摆在前面,后面分点详细论述,最后小结。这点实在是非常便利读者。读这本书,总有读科学报告的味道,详细明了,精密严谨。其他多数此类作品结论总是在结尾,而且大多数时候读者得先翻到最后,看完结论,回头看论证过程。而且作者在写作中时时念着读者,为读者考虑。比如在行文中多次运用提问的方式作为转折点。以第三编第一章为例,""亭“字何时出现?如何出现?”出现在整章的中间,引导着之后问题的进展。其他篇章中还有更多的层层提问,犹如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揭开真相,直达核心。作者在文中用问题引导思维,也是在时时提醒读者阅读的过程中要思考。每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路标,也使得整篇文章逻辑更加清晰。在这里,我们也能感受到富谷至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为读者考虑,我猜怕是作者也知道这本书不好读,若是结构又乱一点,怕是销路惨淡。

三是富谷至本人。读一本书,很重要地也是在读一个人。此人性情如何,心思怎样,都是可以从中读出来的。富谷至思维严密自然是不用说的,关键他还认真地对自己进行反思。冨谷至在著者跋中提到今天非常吸引眼球的大数据下的学术,即通过电脑进行学术研究的方式。冨谷至虽然认可电脑的便利,却也为此担忧。他认为“电子数据库催生了大量机械组合同类简牍的、电脑味十足的论文。”与此对立地,冨谷至先生提到一个“北辰一刀流“的理想标准——“从基础入手循理修行,最终习得一流剑道(研究)”。

关于“北辰一刀流”,书的封底有童岭写的一篇本书读后感中的一段话,更仔细地讲了。“所谓‘北辰一刀流’,是日本文政年间千叶周作创立的剑术流派,把以往的剑术升格到武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境界,并且研习之人多有通朱子学与汉诗者。”依我的想法,武术重在实用,艺术重在不实用,能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很了不起。但是从北辰一刀流的这个特点上我看不出和这篇文章的契合点。但是依作者所说“从基础入手”,冨谷至是真正地做到了。作者在书中探讨的几乎都是非常基础的问题。第一编第二章论简牍长度,将各种长度的简牍对比综合,对简牍长度隐含的深刻含义做了精细深微的分析。第三编第一章对于“亭”一个字的多重含义的细致分析同样精彩绝伦。“亭”作为汉朝的一种行政机构,在一般的书中大多写成这样:亭是设在城乡的治安、邮驿和接待过往官员的机构。而在本书中,富谷至以他的文字功力考察“亭”,认为“亭”有三种含义:建筑物;由一系列建筑物构成的设施;配有官员的独立机构。这样基础的考察恰恰符合“北辰一刀流”中“从基础入手”的理念。而今天我们写文章,似乎离不开数据库等工具,甚至有人提出大数据下的学术。这应该是历史的趋势,一代有一代的工具。只是大数据给了我们便利,也让我们更加懒,不多读些原著,而只是看搜索到的只言片语。这样的效率确实高。只是这样总觉得像读一本小说只读梗概一样,这样不过是积累了百度百科一样的知识而已,人自己也成为了知识的储存器。这样的东西,对自己的心灵没多大益处,对别人也没什么启发。

参考文献

1.(日)富谷至:文书行政的汉帝国,刘恒武、孔李波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白钢主编,孟祥才著: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修订版),第3卷秦汉卷,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3.康凯:过度集权与晚期罗马帝国的衰亡,河北学刊, 2014, (03), 66-69。

4.童岭:汉简研究中的北辰一刀流——读富谷至教授简牍学新作札记,西域研究,2011,(04),86-89。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辰一刀流”般的作品——读《文书行政的汉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