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那年,我不想成为人下人了

在零六年那时候,我在中考时由于发挥的很好,考上了市里一所不错的高中。那时我家里是生活在一个小乡镇里,祖祖辈辈都是以务农为主。而我要上的那所中学,学费很贵,连学校的住宿费包括水费电费都得交,三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但我家里人都是吃过没文化的亏,所以坚持让我去那所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希望我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

市里离老家特别远,来回出车也十分麻烦,刚好我大姨在那边买了一套房,离学校又近,便让我每逢周末过他们那边去。临走时,我奶奶千叮嘱万嘱咐对我说去了他们家,要把家务干一下,要懂得规矩,不能太随便,等到过年我再给他们送袋大米过去。所以每当我来到大姨家时,我把我能做的事都做一遍:早上早早起床把地拖了,等大家吃完中午饭后又把碗早早洗了,晚上一有空便把她们的衣服都给洗了。我并不喜欢寄人篱下的滋味,所以只能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的,不给她们造成麻烦。

大姨有一个女儿, 年龄也比我小一两岁,我与她话不多,平时大姨也是让我给她辅导一些作业。“是我妈那么好把你收留在这,以后长大了可别忘了我家对你的恩,可别成为了白眼狼呢。”性格刁钻的她时不时在我耳边提醒着我这句话,我听完心里自然是不太舒服,碍于情面每次都是回应着,“我知道的,不会忘记的。”

有一次我在浴室洗头,我把浴室的灯不小心按成了暖气模式,开关太多,我一时不知道她按回哪个按钮,浴室跟客厅就连着一个走廊,我表妹看见了,便走过来说“你很冷吗?开这灯。”“她不懂啊。”我大姨接了一句,随后就听到我那个表妹嗤之以鼻的冷哼声。听到他们的对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浴室的我又极为尴尬。后来的几次,我大姨夫见了我的来访脸上又有些许暗沉,再后来我又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便不到他们去了。逢年过节见了面问我怎么很少去他们那了,我也是以上课忙作业多为由掩饰了过去。

从那以后,我就心里暗誓我一定要出人头地,不愿在低人一等,有求于人。我知道,像我这般出身的人,要想过上好的生活,一定要付出很多很多的努力,我们没有好的资源,唯有靠读书这条路,才能改变自身的命运,才能不被自己目前的认知困在自身的天花板里。没有伞的孩子就得更多的精力,去改变自己,去争取自己的那把伞。

不管自己处于何种处境,是人下人,还是人上人,要学会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看得起自己,任何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

记得网上有一个很火的照片,一个小女孩子拉着父母的行李,哭着不让他们上车,背后的奶奶只能一旁的拉开孩子。这种场景可谓是令无数外出打工的父母所心寒。可这是在一个残忍的社会上的却是一个很普通的常态。孩子,在外工作的地方没有家,在家的地方没有工作,这种选择,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迫不得已,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工作的地方,却无法承担起当地昂贵的生活开销。可我想如果当我们自身足够强大时,当我们自身有那个底气说不时,也不至于让孩子跟着受苦。这个社会总是因为自身的能力而产生太多的无奈。

纪录片《人生七年》道尽了社会不同层次的人生常态。这部纪录片通过记录14个不同孩子的人生轨迹,他们分别来自不同阶层的孩子,有的家庭优越,有的出身贫寒,每隔七年采访一次。阶级不同,环境也不同,塑造出的人生更是不同。那些被采访的孩子长大以后大多数都是富人还是富人,穷人还是穷人,但纪录片中有一个叫Nick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从农场主的儿子成为美国一所大学的教授。可是像Nick这样能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爬上上层社会,这种成功的概率,真的是少之又少。但也证明了,只有通过努力,你才能看到更大的天地。

北宋诗人林逋说:“受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能服老,老必安逸。”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会让你错过心动的人和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可以从努力中慢慢拉开。

好好努力,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是面对生活的无奈时拥有一份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五岁那年,我不想成为人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