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

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_第1张图片

人们由于找不到自己,会把自己相信的某个思想等同于自己。所以,当你和别人辩论这个思想是否正确的时候,你根本不是为了这个思想辩护,而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存在而辩护。 ——李善友

授课老师:

李善友|混沌大学创办人

李波|混沌大学创新领教,组织进化教练,KNX组织能力杨三角认证资深顾问



如今,很多大学都将逻辑学列为选修课。当年,我们还是年轻人时,在头脑最好的时候,没有接受基础的逻辑教育,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如果我在20岁能接受逻辑教育,我坚信我的人生将会有很大不同。

维特根斯坦曾说,命题能够表述整个实在,但它们不能表述它们为了表述实在而必须和实在共有的东西 --- 逻辑形式,它属于“不可说,而是显示其自己”的东西。

就好比,你在水里,你不会知道水是浑浊的,你必须从水里跳出来,从空中回望,你才能看到它的结构。

所以,我们要通过逻辑的眼睛反思思维的结构

归纳法的谬误,是用过去重塑现在

一般而言,有三种逻辑形式——归纳法,演绎法和纯逻辑。几何学,数学这些都属于纯逻辑。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使用更多的是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是人类最基础、最常见的用智方式,借助感觉和经验来积累知识,即从具象经验中归纳抽象知识,从特殊到一般。

基本分为两类:


● 空间性归纳。例如,在欧洲、非洲、亚洲看到的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就认为,全世界的天鹅都是白色。


时间性归纳。例如,在过去经验里,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所以,将来太阳会继续从东方升起。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使用这个简单的归纳推理,99%的人类知识建立在基于经验的归纳法之上


创业者拿着商业计划书去见一个投资人,里面一定有很多条昂扬向上的曲线——用户数、收入、利润均保持增长状态。那么,支持这条昂扬向上曲线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归纳法。你告诉投资人,企业过去是昂扬向上的,言外之意,未来企业还会继续昂扬向上,请投资人放心投钱。

哲学家休谟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归纳法谬误的人。他说,即使所有前提都正确,结论依然有可能错误。

为什么?王东岳在《知鱼之乐》里写到,你毕竟不能一一考察世间所有天鹅而穷尽之。因此,作为一项证明,它是完全无效的。

归纳法只能证伪,不能证明。证伪意味着,你只要看到一只天鹅是黑色的,那么全世界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假设就被你推翻了。

“归纳法谬误”的本质是:把一定时空边界之内的小样本概率,推而广之为整类事物超时空所共有的规律

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_第2张图片


连续性假设,未来和过去一样

破界创新的第一要务,就是打破事情背后的隐含假设。

休谟发现,时间性归纳法需要一个重要的“隐含假设”:“未来和过去一样”,或曰“连续性假设”。从我们过去的经验里,太阳总是从东方升起,然后你宣布说,将来太阳会继续从东方升起,这中间似乎缺了一个前提——未来和过去一样。这就是连续性的隐含假设。

在商业世界里,最重要的一个词汇就是经验。经验就是归纳法。你之所以相信经验,就是因为你相信未来和过去之间存在连续性。当产业变化缓慢时,产业周期即为连续性,归纳法最有效率。这种状况下,通常可以根据过去的趋势和平均值来预测未来

但产业发展并非总是连续的,当遭遇非连续性时,由于产业曲线本身的变化,两条曲线的性质和趋势完全不同,此时以往数据不但无用,反而有害。

第一次工业革命,60年不变;第二次工业革命,30年不变;而在今天,如果你用上一个周期的数据来预测下一个周期,用归纳法,用经验,就会有问题。

由此可见,当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越是拥有丰富经验的人,表现就越拙劣

大家看下图的第一反应,“哇,一个大胖子!”可是这个人通过哈哈镜,看到的却是一个健硕、性感的自己。


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_第3张图片

所以,你总是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用你旧有的思维方式来扭曲外在的世界

什么叫逻辑反思?所谓逻辑反思就是反思一下这个镜子,如果你这个镜子不改、不置换的话,你所看到的世界就是你过去的回忆,并用它来重塑今天这个时代。

当遭遇非连续性节点时,我们怎么办呢?


1. 同一通道之内的增长,在第一曲线之内,用归纳法最有效率;


2. 转换到另一个通道,遭遇非连续性,不知未来去往何方,必须运用演绎法。


演绎法,从已知到未知

演绎法来源于古希腊。古希腊人认为真正的知识是本来就有的。演绎法的优点:可以从已知推出未知,称为公理或逻辑奇点。

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定义为“必然地导出”。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很容易从A没有道理的就跳到了F、 G。而逻辑要求你——从这一步到下一步之间要有夯实的支撑,你能够走过去,那个东西叫必然地导出。

亚里士多德只相信演绎法,演绎法的其中一种形式是三段论: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也会死。


从三段论可以看出:如果前提正确,结论一定正确,这里有一个必然地导出,叫做保真性

从大尺度来看,在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我们是技艺思维,即“操作上的试错法”,实践操作在先,出现重复的经验,将它提炼出来,指导未来的实践。这样做的好处是:从经验中归纳知识,速度快;坏处是:领域依赖性,不可迁移性。

从本质上看,归纳法不够深入,在换了一个领域后,就很难迁移。

为什么我们古代能发明火药,将它用做鞭炮,却无法用做枪炮?因为从鞭炮到枪炮之间,我们所具备的知识不可迁移。要迁移过去,必须往下挖,挖到数学、物理、化学,才能制造出枪炮。

证伪性,猜想与反驳

“哲科思维”一言以蔽之,叫假设与证明。假设在先,实践证明和检验在后。当你证明一个事物是错的后,必须提出新的假设。

所以,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把科学的进步过程提炼为“猜想与反驳”,我们将它称之为逻辑变革或破界创新。

可证伪性,是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第一指标,是一个人面对理性所保持的那种态度

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_第4张图片

波普尔说不可证伪的都不是科学,他挑战弗洛伊德,挑战占星术。现在年轻人都喜欢星象学,觉得星座很准。别人拿出一个星座特征卡,读出来,问你像不像。你说,哎呦太像了,跟我简直一模一样。我向你保证,假如你是双子的,他拿出个金牛的读给你听。你也会说,像。它不具备可证伪性。

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里面举了个小例子,小精灵假设。他说假设人的脑子里有两个小精灵,他们控制了你一切思想和行动,你会好奇“我怎么能找到它们呢?”你找不到它的。因为你一旦去找它,它就知道你在找它,它就藏起来了。

所以,你永远无法证明这个理论是对还是错,你连找到它的可能性都没有。

一个人把自己的理论武装到这个份上的时候,它就不是科学了,因为你自我保护性太强。例如,有个格斗狂人徐晓东,今天说要挑战这位,明天说要挑战那位,结果没几秒钟就被人家给打倒了。事后还嘴硬,说我之所以被他打倒,是因为我不能用内功,我一用内功,这小子就会死掉了。那你到底有没有内功啊?我有啊,只是不用而已。这不具备可证伪性,是狡辩的态度。


敢于承认“我错了”

可证伪性是个哲学概念,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思维,就叫——我错了。你一旦将这三字说出口时,你就获得了某种自由。

人们由于找不到自己,会把自己相信的某个思想等同于自己。所以,当你和别人辩论这个思想是否正确的时候,你根本不是为了这个思想辩护,而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存在而辩护。

我错了,是什么意思?就是告诉你,我和我的思想之间可以脱钩。卡尔·波普尔认为:能够认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是证明一个科学家仍旧还是科学家的标志。如果一个科学家年老成为尊,成为权威以后,就变成一个不可挑战的人了,这个人就将不再是科学家,而是个教主。

科学家的标志就是随时承认我是错的,只要你拿出证据证明我错了,我就认错,因为承认错误可以帮助我前进。

在生活中,能够认识到并承认自己错了,是证明一个创业者仍旧是创新者的标志

87岁的巴菲特在2017年的股东大会,当着全球4万多粉丝的面承认:投资IBM是我错了。错过亚马逊因为我太蠢。没有买谷歌股票是一个失误。旁边93岁的芒格补充道,贝索斯就不是人,他就不是人类的思考方式。

试想一下,87岁和93岁的两位股神当众说出“我错了”的时候,这会不会影响人们对他们尊严的判断?不会。反而你会看到一种自由的状态,说明他还在创新,还能进步,没有任何东西能将他束缚。

现在有的老板说,我的战略肯定没错,是我手下执行不好,最后出的问题。他永远不会说这是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拒绝可证伪性的人。

一个组织最大的成本就是尊严和面子。领导就是不能犯错!如果领导人犯错了,面子没有了,尊严没有了,地位也没有了,就像天塌地陷一样,这是最糟糕的事情。

其实发现错误,改就行了。如果发现错误,不但拒绝停止,而且继续追加投入!那么保护面子的成本将比解决问题的成本大得多,这就是承诺升级效应。

查理·芒格说,如果哪年你没有破坏至少一个你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一年就算白过了。也就是说,如果某一个观念,你过于相信它,相信它都变成常识的时候,它就绑架了你。芒格在1995年,71岁时演讲心理学,十年以后,81岁的老爷子亲自动手将这个讲稿修改为著名的“人类误判心理学”。芒格认为81岁的他能够比10年前做得更好,原因在于:“我当时的知识没有现在丰富。”

这跟大多数人前半生拥有了某种观点,后半生用自己的生命去维护自己的观点,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你至少应该每半年或者一年做一次大升级,并在每个季度都留几天时间,给自己思想洗个澡,反思一下——自己有什么地方可能错了。最后你会发现,你的进步速度会越来越快。


上帝视角看自己,用思想拷问思想

不管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与其说我们拥有了它,不如说,它也反过来拥有了我们,让我们扭曲地看待这个世界。

这会产生一种无意识的思想禁锢。这个禁锢可能影响在你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场景。

所以,对我们来讲,要想不断成长,就要打破这种禁锢,这中间需要两个步骤。

第一步,暂缓评判。大家看下面这张图,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威廉王子为什么这么粗鲁地竖起中指呢?这太不雅观了”。

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_第5张图片

但是,Hold住一会儿,暂缓评判一下。当你换个视角,你会发现,情况和你刚才的认知迥然不同。


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_第6张图片

这种方法我称之为,“从下”。当我们无意识的立刻评判时,能不能先深呼吸一下,暂缓评判,哪怕只是暂缓一两秒钟,这可能都足够了。

有时候当我们发火的时候,我们会更加下意识地评判别人。他就是在搞我,就是对不起我。然后,我的那个火气“噌噌”就上来了。这时候,我们能不能暂缓哪怕两秒钟呢?看一下是不是还有别的视角呢?他挑战我的同时,他的发心、动机是不是在帮助我呢?虽然形式上,让我有点难受,但动机是不是在为你好呢?

所以,暂缓评判,让子弹飞一会儿换个视角看问题会让你看到更完整的真相。

第二步,暂缓评判之后,我还是没看明白到底怎么回事,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逻辑的反思来进一步地打通这一点。所谓逻辑反思就是我的思想并不等于我。我用思想拷问我的思想。

你可以想象一下,我和我的思想目前是合二为一的。如果我把“我”从我这个身体里抽离出来,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分析正在思考事情的那个我。这时候,我就会用一个新的思想,来拷问目前正在运作的这个思想。

所以,让我们用上帝视角再看回自己,用思想拷问思想

京东,不惜亏本也要做图书

京东商城的发展,也是在不断拷问现有策略的历程。

2004年,开始做电商、做数码。然后逐步扩展品类,开始做3C,即将计算机(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onics)三者结合。一直到2011年,它的3C已经做得非常成熟,处于垂直电商行业领先地位。

但这时候,刘强东做了一个重大的商业决策——开始做图书业务。刚开始几乎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因为图书的客单价实在太低,一台电脑5000块,图书最多50块。同样的物流,同样的客服人员,同样的平台,同样的固定成本投入,对于图书来说,实际上是做得越多,亏得越多;而且,今年亏,明年可能也会亏。

这时候,刘强东说,“就是亏本,我也要做图书”。虽然做垂直电商是不错的一个选择,但是未来和过去,和当下是不一样的。

在未来,垂直电商的整个价值链发生了一个变化。我做电商是从上游的供应商拿到货品,然后通过我的平台和物流配送给终端电商的用户。未来这个变化很可能会发生在终端的电商用户——他的需求发生改变,从而使整个价值链发生改变。

在未来三到五年,很可能我们的终端用户,想在一个平台买齐所有东西。而不是买电子产品到一个平台,买服装又到一个平台,买图书再换一个平台等等。这会使消费效率很低、很麻烦。所以最好就是,一个APP、一套账户与密码、对一个平台的信任,一站式搞定一切需求

如果终端用户是这个需求,他一定会倒逼着电商改变赛道,使之在未来出现一体化综合电商平台。而这个平台将来很可能会将垂直电商平台收购和兼并。这个赛道的终局是:赢者通吃,或者仅剩几个寡头。

所以,消费者需求,实际上就是判断未来和当下、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

刘强东在他的自传《刘强东自述——我的经营模式》写到,最开始团队内部也是不赞成的。因为分工不同,他们常常只是基于自己那一部分的事情去考虑,所以有些事情我能看到,他们看不到。

最后给大家留一个思考题:请列出过去一年,自己成功地“破坏掉”的一个旧观念。有吗? (完) 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_第7张图片

*本文根据李善友在混沌大学创新学院的课程整理而成,内容仅为完整课程的1/4,转载请联系授权。部分图片源自pexels.com、unsplash.com。撰稿:蔚蓝的海。版式:JY.Yang

喜欢本文,点个[在看],分享给朋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摆事实讲道理,都不如讲讲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