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研究中常提到的“场景”,到底是什么?
场景对于界面设计和可用性测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描述一个场景时,需要涵盖哪些方面呢?
一个好的场景在描述简洁的同时,还需要回答下列关键的问题
用户是谁?人物角色可以反映出网站真实的、主要的用户群体。
用户为什么来你的网站?如果可以的话,记下用户到你的网站来的动机和预期。
用户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任务分析,你可以了解用户到你的网站来是想获得什么,进而可以知道你的网站需要做什么才能让用户满意的离开。
用户是如何通过网站完成自己的目标的?定义出用户如何在网站上完成自己的目标,并找出完成目标过程中的多种可能性和任何潜在的问题。
二、场景的类型
类型1:基于目标或者任务的场景
只描述用户想做什么,不包含用户如何完成任务的任何信息。这种类型的场景在确定网站架构和内容的时候作用较大。在可用性测试的时候,测试人员提供给用户的就是这类场景:给用户一个背景信息及操作任务,让用户进行操作,并观察他们是如何完成任务的。
例子:一个家长因为他10岁大的孩子不肯喝牛奶非常着急,他很想知道是不是不喝牛奶导致了孩子缺钙。
例子:下周你要到西雅图出差,你需要确定一下你可以报销的餐费和其他费用的金额是多少。
类型2:精细化的场景
提供了更多的用户使用细节。这些细节能帮助网站团队更深入的理解用户特征及这些特征是如何帮助或阻碍他们在网站上的行为。知道了这些信息,团队更容易设计出让用户更舒服、更易操作的内容、功能和网站流程。
例子:马科姆先生和他的太太,今年70岁,作为退休教师,社会保险支票是他们收入的重要来源。最近,他们卖掉了以前住的大房子,搬到了一个小公寓。
在众多需要处理的事情当中,通知社会保障局他们搬家了是其中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他们不知道新公寓附近哪儿有社保局的办事处,同时开车或者步行找到社保局对他们来说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了。如果足够方便和安全,他们更愿意上网来通知社保局他们已经搬家了。但是,他们对于用电脑操作这件事情非常紧张,因为在此之前他们从没有用过电脑来工作。虽然他们的儿子Steve去年给了他们一台电脑,帮他们做好了设置, 并教会了他们怎么上网和使用邮箱。但他们从来没有登录过社会保障局的网站,因此他们不了解这个网站的架构,以及网站上的信息是如何组织的。此外,他们也不愿意通过线上的形式透露个人信息,因此他们想知道通过这种形式告诉社保局他们的新地址是否足够安全。
类型3:全面的场景描述
除了背景信息之外,还包含了用户完成任务的所有操作步骤。它既可以用来完整地呈现用户完成某个任务的所有操作步骤,也可以用来展示新网站中,你计划让用户进行的操作步骤。这种类型的场景跟用例很像,但它更多站在了用户角度而不是网站的角度,它很好的解释了用户是如何利用网站一步步操作完成自己的目标的。
三、在网站设计中运用场景
把每个用户访问网站每一个的场景都呈现出来是不现实的,但是,在设计这个网站之前,你可以先写下10-30个你认为的用户想访问你的网站的原因或者用户希望通过网站完成的任务。
场景和人物角色还可以结合起来,分类呈现不同类型的用户到网站来的原因,有什么样的需求,揭示出“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场景和人物角色可以通过故事的方式结合起来:为什么某类用户会来你的网站?他们来网站希望做什么?这类用户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怎么影响到他们在网站上的行为的?
因此,设计一个网站的关注点应该在用户以及他们想达成的目标,而不是网站的组织和内在架构。知道了用户的需求后,网站的内容及架构该怎么呈现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在可用性测试中使用任务场景
在为可用性测试设置场景时,考虑到时间的关系,测试任务不宜多于10-12个。此外,在测试中,你还可以询问用户自己的场景,他们为什么到你的网站来,他们想通过你的网站获得什么。
可用性测试中,避免通过场景告诉用户如何去完成一个任务,而应该在测试中观察用户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并根据用户的操作情况来判断当前网站的设计是否能够帮助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下顺利的完成任务。
可用性测试的场景中不能包含任何告诉用户该如何完成任务的信息。可用性测试过程会呈现出用户是如何完成任务的,并且能告诉你这个页面是推动还是阻碍了这个任务的完成。
在正式测试前,你需要写下你预期的用户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所有路径和步骤,包括用户可能使用的主要的入口或者其他的入口,供给观察人员和记录人员在测试中使用。而在测试后,可对比下你的预期过程和用户完成任务的真实过程,这个对比过程有助于思考你的网站的架构和导航的效率。
--------------------------------------------------------------------------------
如何根据用户场景设计产品
产品设计的本源是让用户更容易、更愉快地使用产品。因此,去亲身体验去思考用户使用的真实场景,多为此优化才能吸引用户使用,方便用户使用乃至感动用户主动分享应用。
在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的前半段,市场仍处于卖方市场,商家卖什么用户买什么,技术的革新往往能迅速开拓新的获利巨大的消费市场。信息时代的后半段,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步进入到了买方市场,商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而且信息越来越透明,产品之间的核心差异越来越小,一个微小的细节点都可能成为提升市场份额的卖点,如手机市场OPPO的快充技术,美图的美颜摄像头等等。
智能设备的广泛应用把人们的时间碎片化分割,用户的使用地点不再局限于PC鼠标前,信息渗透无处不在,消费行为变得移动而分散。
如何更精细的满足用户需求已提升至空前高度。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始更多的围绕用户的实际情况和消费习惯展开设计,“场景化”逐渐成为耳熟能详的词汇。
一、引导概述
场景化是什么?是人物、时间、地点三要素所组成的特定关系。在某某时间(when),某某地点(where),特定类型的用户(who)萌发了某种欲望(desire),会想到通过某种手段(method)来满足欲望。
1、时间因素
考虑用户在什么时候会使用该产品,是工作的时候,上班的路上,与情人约会的时候,朋友聚会,睡觉前,还是锻炼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很多iPad上的视频类应用比如爱奇艺、腾讯视频默认的界面皮肤都是深色背景,而手机版则是白色皮肤,因为在iPad上看视频用户使用时段多在下班后的夜晚,深色皮肤能精准的去适配用户夜晚藏在被窝里看片的需求。
2、地点因素
考虑用户在什么地点会使用该产品。在家,在学校,在办公室,公交车上,打车的时候,地铁里还是饭馆里。
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当大众点评通过用户的GPS定位信息发现用户到了一个陌生城市的时候,自动会将首页切换至旅游版面,给用户推荐当地的当地必吃美食、必游景点、必买的特产等等。
3、人物因素
考虑使用该产品的人群会有怎样的特征,通过数据的积累勾勒用户的标签,达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支付宝9.0的新版首页正是如此。
每个APP的猜你喜欢也是最基础最直接的基于人物属性的产品设计。例如淘宝会根据我之前浏览过剃须刀,在推荐信息流里推荐价格相似的飞利浦、博朗等不同系列的型号。大众点评会根据我之前浏览、收藏、搜索、买单的消费行为,给我推荐相似口味或价格餐馆。
传统的软件开发流程中,产品经理很可能会根据竞争对手的功能或者自己臆想的功能,而非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提供一份功能列表。这种功能列表所使用的描述方式往往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比如商铺列表支持按照价格从低到高排序。
在这种情况下,团队成员不能很好的体会该功能是为了帮助用户实现什么目标,不理解功能的价值究竟能给真实的生活带来何种变化。在需求评审的时候往往会“刁难”产品经理,开发阶段也容易缺乏使命感而效率不高。
以场景化的方式描述需求,则能够有效避免这些弊端。场景化将时间、地点、人物串联起来组成一个关于用户使用的故事,去勾勒用户当时的心情与意图,跟用户形成一种情感关联。最后根据这个有温度的生动的故事,结合实际的数据验证或竞品的分析去设计产品。
产品经理可以更好的梳理新功能帮助用户解决什么问题,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程序员可以从中获知这种需求场景的细节,使用频率,需求强度,用户有什么样的能力和辅助工具等等。
整个团队都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新功能的价值,能够及时表达意见,否决不靠谱的功能,并对有价值的功能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二、案例模拟
下面举个最近在真实思考的案例,关于用户在搜索某个热门菜比如小龙虾或烤鸭的时候,用户可能存在的O2O消费场景还原。
1、工作场景:在写字楼工作的小明,中午的时候忽然很想吃家旁边的杨国福麻辣烫,但是午休时间有限,不能去那么远的地方,想找一家附近的好吃的麻辣烫店吃,但不知道哪家好吃。
2、同城出游场景:在复旦上大一的小丁,有好朋友周末从杭州来上海找他玩,小丁想找一家好友喜欢吃的鳗鱼饭店招待他,希望味道上乘而且在某个大商圈附近,方便吃完的娱乐。
3、异地出游场景:美食达人小刚,十一想要去杭州游玩,听说杭州的西湖醋鱼非常有名,想提前做一下功课,了解哪家西湖醋鱼是最好吃的。
4、强浏览种草场景:披萨爱好者西西,吃过了很多家披萨店,想了解在上海自己还有哪些遗留的披萨好店没有去尝试过。
5、外卖点单场景:刚从公司加班回家的北北,又累又饿,想吃小龙虾犒劳一下自己,非常纠结是出门还是点外卖,怕外卖派送的小龙虾没有开张门店卖的小龙虾好吃,想看看有没有线下门店可以送外卖的。
通过以上5个可能存在的用户搜索小龙虾的场景,我们可以对用户的消费需求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和优先级的判断。对于搜索某一道特色菜的用户而言,味道可能是最关键的,其次是距离(商圈、工作地、景区附近),对于新开的门店或价格的优惠并不如在搜索某家门店场景下那样敏感。
对于用户的场景进一步深挖,比如时间场景。在工作日晚上9点-12点的时候,在商户的搜索结果页可以将提供外卖的门店的权重提前。在周末的晚上9点-12点晚上,可能将距离的限制适当扩展,将用户常去的商圈的门店权重提前等等。
三、总结
有场景,有细节,才有可能。基于场景设计产品,总的来说有以下三个作用。
建立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的用户。互联网时代的用户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产品养的越来越刁,更愿意为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而留存乃至付费。
开阔思路,丰富产品想法。可以将我们的思路打开并进行细化的拓展,而不是拘泥于已有的数据和竞品的设计,让思维越陷越窄。
让团队对目标用户的需求达成一致,通过生活的故事让团队真切感受用户。更好的集中资源,明确目标,提升效率为用户服务。
--------------------------------------------------------------------------------
忘掉一切,记住从用户场景出发
在做产品之前,看过一些书和网络博文.这些书或者网络博文里面讲到的如何抓取用户需求往往是这样说的:
1、贴近用户,做用户调研;
2、换位思考,了解用户;
3、构架X、Y轴,进行多维度的用户画像分析;
4、从用户场景进行分析;
5、etc
但在这几次的实际操作当中,我还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每每我从用户的沟通当中得到用户需求,做了优先级的判断,然后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始脑补完善整个产品的形态甚至未来的一个大概的产品运营走向。在跟老大的沟通当中,当我跟他讲到一个我自以为是的需求并且热情的讲诉未来的一个产品走向的时候,他经常会问我一句“这个需求的用户场景是什么?”。这个时候,根据用户场景来判断这个需求,需求就站不住脚了。
究竟如何抓准用户需求?
很多网络博文里都讲了很多经历的分享。但是,对于一个没有经验的新人来说,真正的去抓准一个需求,关键的key就是从用户场景出发!这是那些博文里没有强调到的。
为什么说从用户场景出发,是新人学会抓住产品需求需要踏实走好的第一步?
缘由如下:前面那些博文讲到的1、2、3点都是需要从真实的用户场景出发。
1、听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需求,新人很难能从调研到的这些需求当中进行抽丝剥茧。比如福特的例子,人们希望马跑快一些,但福特从中得到的是交通工具的改善这样一个抽丝剥茧后的需求,最终制造出汽车取得了成功
2、换位思考就更不用说了,没有在真实场景下经历,你很难得到真实的用户需求,这也是需要经历的。
3、至于分轴细分用户形象画像进行分析,对于初期,你在缺少真实的用户场景之下,脑补分析往往是错误的。
在我做外卖O2O的BD的时候,曾经看到过店家在大中午极其忙碌的接单送外卖的场景。那一会,店家根本接不过来电话。如果作为一位PM,你在办公室根本就难以想象到这种场景,因为你不是真正的客户,变为客户是极其扯淡的。唯有经历这种场景,你才会深刻的知道一个后台打印机系统产品对于商家端究竟是如何重要。而这个后台打印机CRM系统产品,也是饿了么得到市场欢迎极其重要的一个产品。
你可以忘记前文的1、2、3的方法论,但唯一要记住的是从用户场景出发。从用户场景出发,不仅仅只是把握用户需求关键的一步,也是在设计产品形态的时候极其重要的一步。
--------------------------------------------------------------------------------
用户场景下的产品价值探索
乔布斯的导师马库拉曾给苹果定的第一原则是,产品要与用户有共鸣。反复读了好几遍,读到的只是情感与价值。情怀,没看到。
好的产品是怎样让用户产生共鸣的呢?网上有人说,要让用户爽。爽是什么,不知道?我倒是体验过很多的不爽。奇怪的就是同样的产品,可能你所处环境不一样,你的感受会发生变化。对这种变化的察觉,促进了我对用户目标行为的思考。用户在不同场地环境,心境是不同的,行为会发生变化,做产品的是必须要考虑这个的。行业的人管它叫用户场景。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呢?那生活中有哪些典型大场景呢,怎么做好应对办法呢?
支付宝付款
中午,在快餐店排队吃饭,终于等到我。”用支付宝。”我说。“扫这个二维码。”收银员说。扫完后显示一串地址。该死,明明是支付宝,我拿起微信来扫了,这已经不知道是第几次了。我赶紧调出桌面,找「支付宝」。听到后面的人开始嘀咕了。滑了几下屏,还算是很快地找到了。点了扫一扫,输完密码,匆匆地付了款,时间虽不长,但感觉整个过程不轻松。这让我不爽。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要是朋友让我转他支付宝,一样的过程,我不觉得有啥。发现扫一扫界面右上角有个红角。我点了进去,多了个功能,添加扫一扫到桌面。我点了下,桌面多了个图标,然后把它拖到 Dock 栏。下午去便利店买东西用支付宝付款,直接点击图标,一步就能扫了。挺方便的,嗯,下次还使用支付宝。不知道啥时候微信也搞个这样的功能。站在商家角度,付款这件事当然可以做得更优雅。给个二维码,不管支付宝微信都能付。或者加个扫描枪,支付宝,微信码都能扫。上个月,一大学同学打电话专门问我这事,好不好做。我当时说,能做,不知道有人愿意做没。没想到这个月,就已经体验了。有痛点,就有机会,有人尝试去解决,解决问题就有价值。在用户场景下谈痛点是具体的,有意义的。
白领们的生活
二三城市的年轻人都知道一线城市压力大,却以为生活丰富。其实不然,工作两点一线,吃喝拉撒没什么区别。不过有点特别,除了睡觉,他们衣穿住行,吃喝玩乐都是同网络连起来的。
查了好久,没找到相关城市生活时间分配。只能选取了周边几个朋友的例子,做了个典型的工作日生活时间线。
目的不在于研究一线城市生活时间分配情况,而是提供个典型的生活模型,了解白领的生活工作生活的场景有哪些,在不同场景下,环境,心境,都有哪些变化,他们的行为是怎样发生相应的变化?
办公室
办公室相比其它地方,比较严肃。工作时间用户使用手机较少,上网的活动基本以电脑为主,查询资料,与同事进行QQ沟通。如果是与工作无关的上网,会采用避嫌的模式,短时间使用手机迅速地完成某一任务。中午非工作的时间,大家就比较随意。时间不长,一般也就是吃完饭快到下午 1 点准备要睡觉的时间,20分钟的样子。周围的人都无心聊天,基本上都是玩手机,在午休前争取享受一会儿轻松,看看笑话,视频等等。
地铁or公交上
典型的大片的碎片化时间。深圳的上下班的单程平均通勤时间为40分钟。不管地铁再挤,总有人能一手拿手机,一手抓着扶栏。这里就对应用的单手操作提出了要求。看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女的偏好看视频,玩游戏,男的看各种新闻。微信,刷朋友圈,QQ聊天一直都很多。
上班的时候,人多车挤,都是赶着一个时间点上班。绝大部分人晚上睡觉都比较晚,为了睡一会儿,都是匆匆地赶着去公司,状态比较疲惫。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都是挤得要命,都是人贴着人。尽管这样,有一小半的人上车之后立马开启睡觉模式,站着也不影响。玩手机的人仍然很多,都是纯粹地消磨时间,漫无目的,这样不至于太无聊。基本是以消遣放松为主,看视频,玩游戏,刷朋友圈。
下班就不一样,心境要放松些,精神状态也好。各个公司下班的时间并不一致,车上环境比上班时要好很多。用户使用手机的目的性较强,明确清晰,通常为完成某一任务。不同人打开应用的差异性大,看视频,看资讯,看书学习,刷朋友圈等等。
等待
等待的时间场景太多:吃饭排队等,办事排队等,坐电梯还是等。时间不长,1-10分钟。对用户来说,这样的时间碎片最无聊,往往不知道干嘛。你得一边玩着,还得一边注意着电梯是不是来了,队排到哪儿了。时间短,不知道要等多久,做不了任务式的事情,你得边玩着手机,边顾着其它事情。纯碎是为了不显得无聊而打发时间。这种场景下适合做无脑刷,刷朋友圈,刷资讯。
走路
就大城市白领来说,路上的时间,基本就是从家里到公司除了通勤工具之外需要走的时间了。一般在20分钟左右。虽然是走路,用手机的人也不少。一般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在聊天,一类是在玩游戏,还有就是听音乐的。前两者关联性比较强,用户多是在车上正进行着上面活动,下车之后仍然延续着。
家里
虽然下班之后的时候较长,除去吃饭,健身,家务等活动,剩下的能自由支配时间,并没想像的多,给到上网的时间也就在 2 -3 个小时左右,也是一天时最大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块。不同于其它地方,家里网络有WiFi,休息环境较理想化。用户有充足的时间和舒适的环境,计划和安排上网来干什么。用户以娱乐和学习为主。PC终端,手机终端都开始活跃了。如果用户做的任务是偏办公类,往往会选择使用PC。非办公类的的话,不想开电脑,就是手机和平板了。这个时间比较活跃的应用类型有视频类,教育类等。
床上
大部分人都有睡前在床上看下手机的习惯,这个时间也就在 10 – 30 分钟之间。准备睡觉了,都希望心境能静下来,用户会打开有利于放松的应用,所以会偏好那些轻任务式的产品。比如看下笑话,听首音乐帮助睡眠,或者再最后刷下朋友圈。
总结
上面所列的场景是比较粗糙的,让大家了解用户整体的工作或生活的场景画谱大体是什么样,给个思考的角度。在操作上,并无太大意义。要想运用场景分析,需要花费心思,深入到自己的用户群体的生活场景,就像上面支付宝付款样,然后体会其中的感受。如果你做C端用户的产品,你更得自己在上面的场景中去多使用产品,或观察其它人的行为,行为目标,来体会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面对不同环境,带着不同心境,用户的最终行为以及他的期望是什么样的?在一个具体的场景中,他所遇到的痛点是什么,如何去为他解决?
不得不承认的是,微信几乎渗透生活的各个场景,随着微信的进一步开放,必然会进一步压缩其它应用的生存空间和碎片化时间。有一个思考,横看你所熟悉的行业,当下还有哪些场景是互联网没有渗透的,或者说可以用更好的方法解决的?是否存在市场机会呢?
--------------------------------------------------------------------------------
以下内容还没有看。以后有机会再看
用户场景化思维,在交互设计中的体现
当不清楚我们要得到什么的时候,那就先从交互设计三要素开始。
交互设计过程中,很多人对于信息架构、交互流程以及页面布局的思考总是偏向于实实在在的结果,总是用是是而非的结果来框定它。其实,脱离场景而进行的设计都是无价值的。不以用户的场景为设计基础而进行的设计,都是水中之月。
产品开发的过程,总是希望将更多的功能添加上去,让产品大而全,但是却没有对功能进行分类,只是进行了功能的堆叠与罗列。然而从产品的另一端,产品的使用过程,用户使用只是完成自己的一个或多个目标任务。因此,用户只会使用其中一个或者若干功能,没有哪个用户是抱着了解产品有多少功能的目的而使用你的产品。如果不考虑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场景,而仅仅是进行功能的添加、删除,怎么可能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2600520-714b4265ed51b098
产品开发的“一对多”与产品使用的“一对一”
因此,设计师不仅仅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还要为用户所处的场景,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做好信息的整理与分类,引导每一类用户能够准确快速的找到相应的功能,这才是好的交互设计。
要想做好场景化下的用户思维的运用:
首先,要对用户场景中的功能进行梳理,整理出符合用户心智模型的信息架构。
下面是笔者之前做过的一个案例。产品需求是为了汽车的销售顾问提供一个销售助手,帮助销售顾问管理用户,以及提供车辆的信息查询等。其中,左侧的原型将一个产品的所用功能都塞进了一个叫“首页”的垃圾桶里。不管什么功能,都要从首页进入。如果,要从当前的A功能,进入B功能,不好意思,先回首页,再去B功能。这样的页面,就会显得头重脚轻,仿佛百度一样,控制了所有的功能入口,而底部标签栏的另外两个便签,在逻辑上是和首页标签同级的,但是,在内容上却更像是首页的一个小功能。
2600520-ac519308596e726b
旧版与新版
通过对整个汽车销售环节中的所有角色进行分析,笔者梳理出了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关系模型。在每个小的关系单元中,都包含销售顾问、顾客、车三个要素。
2600520-13e21fe08c8cee1b
角色关系模型
对销售顾问来说,就是人、车以及销售数据三方面的信息,这也是通过对销售顾问所处的场景分析得到的,也符合销售顾问的心智模型。因此,可以将整个产品中的功能点分门别类的放置到这三个标签中,得到应用中的三个标签。另外,对于销售人员来说,有一个交叉功能使用的很频繁,那就是日程提醒,它牵涉到顾客、车辆、回访、客户关怀等等,因此独立出来,成为一个新的标签。
这样的信息架构不仅仅功能分类清晰,而且符合用户的心智模型,销售顾问想要看到什么样的数据,都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想要的功能入口。
其次,要对功能所处的应用场景进行详细分析,了解场景的特殊性与限制条件。
场景是决定一个页面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即使是同样的一个功能,在不同的场景中好的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根据场景而进行相应的变化,有的是两个场景所做的设计是相冲突的。
2600520-a32923366c8a1cc0
左滴滴,右支付宝
拿国民APP支付宝而言,转账设计成了对话的形式,在正常的情况下,设计是没有问题的,既能满足功能的需求,还能保证交流的顺畅,不会出现断点,同时保证对话界面的整洁。这种设计对于熟人之间的交流是没有问题。如果将这种方式推广到所有的转账场景中就不合适了。
举个例子,在杭州,你早晨在甘其食的店里面买了两个包子一杯豆浆,采用的是扫码支付。这种情况下,店员手中并不能直接通过手机查看你的支付情况,因为你的转账账户是店长或者这个区域的负责人的账号,这样整个支付环节就存在监管的漏洞。店员就不能明确知道你支付的金额是否准确,以及你所支付的账号是否准确。如果店员过于监督这种环境,不仅会影响用户的购买体验,而且会影响工作效率。
相同的支付场景还有滴滴BUS的购票页面,相比较而言,滴滴的购票与验证页面就更加合理。当你上车时,在移动的场景下,让司机查看所购车票,滴滴采用的是类似弹出框的形式,并采用多种颜色的闪烁,来表示已经验票的状态。虽然视觉上不是很协调,但在远距离、晃动、不能集中注意查看的情况下,这种设计避免了逃票情况的发生。
但是这两种场景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
滴滴购票的金额是一定的,所以只要验证是否购买就行了,而不必验证金额。
支付宝的转账对象很多,而滴滴的售票方只有一个。因此,滴滴的结果验证,只检验你是否购票即可,而支付宝不仅仅要验证是否支付,还要验证金额以及转账对象。若再加上收款账号不在售货员手中,问题就更加复杂了。
最后,针对场景下的功能需求,提供出合理、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用户清晰、需求明确、场景明了的情况下,解决方案并不难提出。但是对于不同场景下的同一功能,解决方案相对来说会显得投鼠忌器,很多方案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这就需要作出设计方案的取舍与考量。这一点确实是经验积累,踩过很多坑以后,才会有能力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选择。这里没有固定方法,也来不得半点取巧,至少以笔者的经验来说。
对功能的梳理,可以让用户快速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入口;对场景的分析,可以解决具体场景下的功能实现问题;对设计方案的取舍考量,可以实现产品方案的最优化选择。
用户的场景化思维,不是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一种思维。假想自己是产品的某一用户,在具体的场景中,带着具体的目的,来使用产品,你希望看到、用到一个什么样的产品。
作者:莫忘&初心,微信公众号:UIUX设计工作坊(UIUX-HUANG), 希望与同行者多多交流。
本文由 @莫忘&初心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您的赞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
|赞赏
2人打赏
--------------------------------------------------------------------------------
--------------------------------------------------------------------------------
用户场景究竟是个啥?
设计或者营销,只有嵌入在流程里才有意义。首先分析用户场景,由此导入产品场景和营销场景。
(一)非常痛的领悟
在正式阐述用户场景之前,先听废话师举一斤栗子。
栗子1:
我们是做餐饮众筹的,之前我们策划过一个餐饮店内注册送饮料的活动。初期的想法是消费者注册完了以后,我们的电销人员及时跟进,以此来促进餐饮众筹项目的成交。我们当时的想法非常的天真,一厢情愿的认为消费者在这家店铺吃饭,看到这家店生意很好,就会考虑成为这家店的股东。
第一次的店内营销活动,我们在一个店内一天就有好几百的注册用户,但最终自然转化很低,一个月下来0用户参与众筹投资。
栗子2:
我们后期开发过一款互联网产品,主打消费券交易功能。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每个月给每家餐饮店的股东都免费发放投资额的1%作为消费券,供股东消费使用。这是作为一个股东福利免费发放给店铺股东的,股东可以自己消费,也可以转送给亲朋好友。但是后来有股东反映,有时候自己没时间去店铺消费,又不想白白送给别人,或者是投资的餐厅是个异地项目,去一趟路费都赶上投资额了。
Ok,用户提出了问题,我们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经过程序猿大人们的日夜加班,我们上线了消费券交易功能,股东的消费券可以自由出售了。程序猿大人在开发这个股东券交易功能的时候,是把这个功能当成一个产品来看待的(此处应该有认真脸),其中还有一个互动环节,即普通消费者在购买股东券消费的时候,在最后一步的支付环节,我们会弹出一个二维码,同桌好友用微信扫码就可以砍价,这样消费者购买股东券的时候就可以享受折上折。这个环节我们内部称为“风骚砍价大作战”。
我们乐观的估计,用户在使用这个功能的时候,会积极参与这个砍价活动,因为这个砍价环节可以带来实实在在的折扣。然而事实上,这个环节的参与度极低,大部分的消费者在购买股东券的时候,跳过这一步完成支付,砍价功能成了摆设。
(二)必须要反思错在哪了
上面两个栗子,都发生在我们还没有一个清晰的用户场景概念的情况下。比如说第一个,用户在餐厅内用餐这个场景,和真正下决心投资一家店铺的场景,是不一样的。用户当时愿意注册,完全是冲着一瓶免费的饮料去的,注册完了,就把这个完全忘了。
而我们错就错在把这个注册活动的目标设定成为促进成交,事实上,初次接触并注册成我们的用户立马就会参与投资的可能性极低。这个注册活动真正直接产生的效果是得到了一批用户数据,而不是一批投资人(最起码当下是很难转化成投资人的)。
第二个栗子里,我们想当然的认为消费者在购买消费券的时候,会发动同桌的亲友来扫码砍价,而事实上,最后一步支付场景基本都发生在收银台,而不是餐桌上。消费者看自己消费了多少,然后购买相应数量的消费券,直接在收银台就支付了,根本就没有扫码砍价。我们把这个使用场景给搞错了。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哪里?
刚才我们只是反思了表层的错误,还没有一个总结出一个完整的用户场景的内在逻辑。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根据以上的一个营销场景栗子和一个产品栗子,来总结总结用户场景的内在逻辑。在第一个栗子中,我们的目的是促进投资,但是结果却是0投资。
经过后期的自我检视,我们觉得活动的执行上是没有问题的,即过程没问题,那么问题就应该是出在了源头。我们的目的设置错了,“餐厅用餐”这个场景下,设置一个直接促进投资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这里存在一个“用户场景的时间错配”,这个场景真正能实现的目标是获取投资人的联系方式,从而为后期的营销做准备。
在第二个栗子中,我们希望消费者去使用这个砍价功能,既能促进互动,也能通过扫码为我们的公众号导流。但最后发现顾客真正在支付环节的使用场景不是餐桌上,而是在收银台,即我们把用户使用场景中的物理场景给搞错了,即“存在一个用户场景的空间错配”。
现在我们可以总结出来问题在哪了:我们在分析用户场景的时候,没有进行一个完好的用户使用场景的时间和空间分析,造成了场景的错配。
(四)解决问题才是王道
用户场景的逻辑结构总结出来了,那么修正方案呢?
我们依旧保留了注册送饮料的活动,但是做了一些改变。
目的的改变注册活动的目的不再死盯着直接促进项目,而变成获取用户数据。这一次,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正式开始众筹前两周即开始进入店铺做营销,为用户运营小组争取最长2周的时间去转化用户成为投资人。
方式的改变现在我们的店内注册活动不在局限于送饮料,会结合餐厅情况,考虑附近人群的特点、店铺消费水平等各个因素做综合考虑。比如,有点餐厅餐具非常精美,很多顾客用餐的时候都问这种餐具哪里有的买,我们就推出了注册送定制款精美餐具;有的餐厅是有茶位费的,部分客户比较抵触茶位费的概念,我们就推出了注册就免茶位费的活动。总之,根据店铺实际情况和用户的需求场景合理设计活动的类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产品的使用场景重新进行分析思考,优化流程。
我们这次把整个产品的每一步操作全部拆解开来,分析每一个环节所处的用户场景,来优化用户的使用体验,这几天产品锦鲤正带着程序猿们猛烈加班,解决用户使用场景和预设的场景不匹配的问题。
(五)用户场景的总结
用户场景的内容,不可能在这一篇文章中就能全部囊括,作为大运营观念下存在的一个重点,不同用户场景下,运营的对策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只是提出用户场景分析中的一个方面。运营人员要保持一个发现问题的敏锐嗅觉,并且及时推进解决问题。运营的魅力也在于此。
作者:首席废话师
原文来自:http://www.jianshu.com/p/772cfaa28be5
您的赞赏,是对我创作的最大鼓励。
场景研究用户场景
评论( 4 )
登录后参与评论
味色
2016/06/13
不懂~不同的店铺发不同的礼品和提高用户投资率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回复
2016/04/04
饮料量大,成本低
不同的赠品,成本得高多少?
再者, 能获得用户转换率么? 与送饮料有何改进?
回复
2016/04/01
话说你们注册送精美餐具这种,量大了成本岂不是很大?!烧的投资人的钱么
回复
漫长岁月
2016/04/01
“解决问题才是王道”的部分仅仅是说一句店家的不同情况,改变了一些具体的营销方式,对将用户转变为投资人这一步,仅仅是提到了给运营人员2周的时间,感觉并没有解决本质问题,没看明白……如何将用户转变为投资人才是重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