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

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


今年夏天《少年的你》撤档,昨日终于公映,经此风波,观众都有一种珍惜感。豆瓣开分高达8.7。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张图片


这部电影的优点很明显,不过争议也很明显。


关注校园霸凌这个出发点是好的,电影改编也做得相对聪明。但是看完之后就是觉得忍不住联想到东野圭吾,查了一下原小说终于知道了,还真就是照着《白夜行》描出来的仿作。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2张图片


先说优点吧。


周冬雨和易烊千玺演得都各有突破。周冬雨一直被诟病“只会演古灵精怪”“越来越挤眉弄眼”,这次是突破。她放弃过静秋找到活泼的自己演出来,现在则是放弃路径依赖,去演更内敛压抑痛苦的另类青春。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3张图片


易烊千玺是人气爱豆,这样的艺人演戏,普通观众心里直打鼓。他现在的表现大致是合格的,比相当多爱豆演戏的那种格格不入都好得多。长得好看在这个角色里成为优势,笑容的感染力也让这个小混混瞬间就引发了观众的怜惜和同情。小北比《长安十二时辰》里的李必更适合他。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4张图片


两个人的互动戏份是网络盛赞的,导演曾国祥指导有功。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5张图片


《少年的你》强化了各种高考元素。故事发生在小城里的一个尖子生复读班里,学生们都是第二次参加高考,压力比普通高考生更大。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6张图片


“气氛”是最难捕捉的。本片中的考前冲刺、做题、排名,包括后面的考试、送卷子、阅卷……各种画面加在一起会让参加过高考的孩子心有戚戚。影片开头周冬雨和另一个女生一起去领酸奶发放给同学,周冬雨完成任务后立刻坐回自己座位上塞好耳机开始学习,是那种拼命用功的感觉。很意外这是香港导演拍出来的“应试教育”气氛。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7张图片


以描摹教育环境为底,影片关注的“校园霸凌”,霸凌产生的原因有几个很明确的指向。


周冬雨的母亲执着于做传销(也可能是微商)赚钱,明知道自己卖的是三无,但还在用还在卖,因为做生意欠了一屁股债,高考临近她的选择是放女儿一个人在家,因为讨债的人看见孩子也不会怎么样。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8张图片


这个妈妈是一个典型的“不会为人父母”者,她自私任性,把自己承担不了的事情给孩子承担,另一方面她又不是对孩子冷酷无情的那种父母,她认为自己爱孩子,但爱孩子的方式就是卖三无面膜,幻想着给孩子挣学费就是对得起她。


吴越和周冬雨通电话的那部分,母亲说着说着就变成了孩子,孩子更像母亲,承担了超出自己能力的压力和责任。吴越这个角色非常有意思,我们都知道她不是好妈妈,但如果你要求她“懂得”似乎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她真的没有这个领悟力和能力。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9张图片


男主角也是一个在父母两边都不管的孩子。在他口述中母亲会把再婚的障碍归结在孩子身上,别人厌恶她,她就打孩子。这也是另一个女性的悲剧。


查案过程里黄觉扮演的老警官跟尹昉扮演的新警察说,校园霸凌这类案子不好办,警察找学校,学校找老师,老师找家长,家长在深圳一年就回来看一趟孩子,这句话命中了要害。当下中国的留守儿童问题非常严重,不光是农村里有留守儿童,《少年的你》男女主角其实是城市贫困人口中,父母不履行教育义务而造成的某一种“孤儿”。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0张图片


在校园霸凌这个题材上《少年的你》最起码比郭敬明吹嘘的“中国第一部认真讨论校园霸凌”的《悲伤逆流成河》认真许多。(当然了郭敬明自己吹的这个头衔本来就不成立。)


我本人没有见过女生主导的校园霸凌,但是从新闻里还有朋友口述中得到的信息,这种情况挺常见,女生霸凌女生时夹杂了荡妇羞辱及同性恶意的比较和嘲讽。施暴者本身可能也经历着社会对女生的苛刻,却给其他女生带来更极端的伤害。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1张图片


《少年的你》中霸凌小团体被分成了不同的角色,一个女生是“主导者”,其他女生是“跟随者”,还有一个女生是“被迫跟随者”——为了获取认同、避免伤害才跟着别人一起去霸凌。“被迫跟随者”在自己能做主的情况下是不会施暴的,而当霸凌小团体无人可欺负时,“主导者”就去欺负“被迫跟随者”,这个部分的细致和微妙也值得肯定。


主导霸凌的女孩是日式校园剧里那种光彩照人却讨人厌的校花形象,漂亮优秀偏偏嫉妒心强,毫无同理心,需要通过压制别人来获取优越感。霸凌者同样是教育的悲剧,电影前半段暗示了她有过于严格追求优秀的“中国式父母”,外表光鲜看似正确实则碾压着孩子的天性,后半段通过霸凌女孩本人的口中说出,她上一年高考成绩不好,父亲一年都不跟她说话。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2张图片


叙述方式和思路很明显了:所有孩子的错,归根结底都是教育的错,其中大部分又是父母的错。


在这个故事里,父母和学校教育都是缺失的,不是放手不管就是只看成绩不看其他。尹昉扮演的警察所做的一切,都是了解和共情,“如果小北就这样顶罪陈念的一生就完了”,他承担了教育和引导的功能。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3张图片


故事处理试图两头兼顾,又要残酷青春又要温暖结尾,这样可能后半段节奏有些难受,总觉得情绪被提了一下,应该快结束了,但剧情还在不停复盘和整理。


网络上流传着很多电影扎心金句,被视作电影的感动点。可在部分观众眼中,这些难免有些青春疼痛文学,“少年”等关键词反复直接出现,表达失之于简单直给。


原小说水平很差,曾国祥团队的改编提升了故事质量。上一部《七月与安生》也是经他之手从普通的矫情故事变成了小镇女孩们的人生。


题外话,对我来说一个可能比正片更触动的细节是,片尾音乐人卢凯彤的名字出现,加上了一个框框。卢凯彤自杀离世时,其伴侣余静萍正好在《少年的你》剧组担任摄影师,回去处理后再回来工作,给本片更蒙上一层伤感味道。我也怀疑男女主角剃头一段,是不是在向卢凯彤致敬。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4张图片


导演很努力,演员很努力,但是,(注意但是来了),我个人能清晰地感觉到大家都在努力,却始终不能完全投入,时不时就会冒出,“这个太日式、太东野圭吾了”的想法。


男女主角之间的关系又似《白夜行》又似《嫌疑人X的献身》;两个人约定好一起走出小城的桥段,我脑子里开始播《为了N》的BGM。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5张图片


由于霸凌是日式校园故事的常见主题,所以也会想起更多日本影视作品。像强迫接吻桥段就类似《告白》。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6张图片

(△《告白》)


台词也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们会光明正大走在大街上”让人想起“只希望和你手牵手在太阳下走路”。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7张图片

(△剧版《白夜行》)


“共犯”关键词出现时,“共犯就是最极致的爱”这种日剧台词呼之欲出。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8张图片

(△《为了N》)


总的来说,电影男女主角的关系内核最像《白夜行》。


这样整体感觉就很奇怪,本片落到的细节是有很多中国现实因素的,高考、留守儿童、“父母皆祸害”的教育问题。但许多地方又似曾相识,诸多日本影视作品浮现眼前。


“这个我见过”的念头不断干扰着我,对我个人来说,影片最终表达效果被削弱了。


我一直在想,是我不停联想妨碍了我入戏,还是日本这种主题的故事名作较多,直到我翻了一下原作《少年的你,如此美丽》,一切都有了答案。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19张图片


原小说跟东野圭吾相似之处太多。如果打个比方,就像是照着《白夜行》和《嫌疑犯X的献身》描的临摹作品。


《少》作开头就是著名的《白夜行》里著名的“生物共生关系”,还写到了图书简介里。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20张图片

(△《白夜行》)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21张图片

(△《少年的你,如此美丽》)


小说中男女主角有雪穗和亮司式的奉献与被奉献,为了喜欢的人设计犯罪和担责的桥段很难让人不联想起《嫌疑人X的献身》。校园霸凌又让人想起《恶意》。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22张图片

(△影版《嫌疑人X的献身》)


加在一起,《少年的你,如此美丽》原小说给人东野圭吾经典桥段合辑的感觉。


尤其是,男女主角的共生、一方为另一方奉献全部人生,这种感情,是非常日式的。


日本文化里有极致审美的传统,极致就是美,樱花之美在于落下的时刻,而落下意味着死去。还有像犯罪里的爱、小孩子的恶意这类,日本也有太多作品不断强化这类要素,各个角度的深入探索和描绘。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23张图片


当然不是说,中国作品就不能描写此类情感。


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表达基因。中国人拍女犯人是《红蜘蛛》,美国人拍出来就是《芝加哥》。


同样的基础元素,感情和思维方式一定是不一样的。全世界的青春期烦恼都类似,但《狗十三》是中国人的青春期烦恼,一看便知,这种气息是创作者自带的,是跟我们的文化和社会息息相关的。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24张图片


《少年的你》那种挥之不去的似曾相识感让我频频出戏,我刚看到一个中国应试教育气氛觉得挺好,就会因为故事走向和细节让我觉得哪里不对而被迫抽离出去。


可能本质上是因为,原作是东野圭吾的仿作,而非一部扎实描写中国校园霸凌的作品。主创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去加入现实元素和现实话题,也修改了主线情节,但原小说毕竟是电影的基础和底色。原小说对于东野圭吾的模仿,导致了基础情感是日式的,在一个中国小城故事里显得很怪异。


上网一搜就发现,在《少年的你》演员到位、导演编剧也努力的情况下,原作本身的问题依然引发了网络上的激辩。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25张图片

如今《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被影视化,对东野圭吾及其他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我咨询了知识产权律师的专业意见是这样:


「A小说涉嫌抄袭了B小说,在A的基础上改编了C剧本,最终拍摄形成了D电影,直接去比D和B之间的关系可能是比较难的。在目前著作权法项下,探讨的就会是“D是否对B的权利人构成侵权”这个问题,鉴于D是电影作品,B是文字作品,所以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行为,如果有表达上的一致,有可能构成对B作者改编权的侵害。」


所以就是非常尴尬的状况:一个不高明的故事,碰上了更优秀的导演、演员及主创,还有一个关注社会的视角,在关注社会这部分也很尽力。


可是一个“融梗”的作品影视化如此顺利和轰动,又是什么样的社会效应呢?


无法要求观众去当这道题的审判者,观众终究只是消费者。


从头说起,一个原创性有争议的作品出版了,出版后持续受到质疑但出版社不采取措施反而持续售卖,于是进入了影视改编视野,挑选版权的团队可能也没有一套验证原创的流程,直到这个局越来越大,最终无法撤回。


保护原创,不可能靠公众自纠自查就能实现。


更想问的是,这样的尴尬为何反复发生?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项目陷入版权争议,口碑不错的团队也难免?我们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给你严肃的八卦 《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_第26张图片


想要复习以前的推送,直接点这里就好~ ↓↓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年的你》改编得很努力了,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