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
这是美国心理咨询师M·斯科特·派克所著的《少有人走的路》的第一句话。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作为开头,这句话既沉重,又让人感到无力。
当我读完第一小节,从书本里抬起头时,觉得他没有说错。人生真的是苦难重重,要不然我们为什么时常感到不幸福呢?那,怎么面对这些苦难才是对的呢,或者说,怎么样做才能把苦难酿成甜酒,把人生过得更好呢?
这是我想了很多年却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看书的时候才逐渐发现自己思考问题和面对问题的方式不对,这才是我一直想不明白的根本原因。
咱们从最初的问题开始探讨。
首先,既然人生苦难重重,我们要怎么做呢?
有人会回答,面对它啊,不然还能怎样。OK,这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可是,究竟几个人可以真正做到呢?
小时候生病发烧流鼻涕,是少吃药多扛扛提高抵抗力还是赶紧打针吃药压下高温?
读书时作业太多,是认认真真做好还是糊弄着交上去?
毕业时就业压力大,是满怀希望多面试几家公司还是继续读研或者随便找个工作?
恋爱时吵架闹矛盾,是好好沟通彼此理解还是发泄情绪分手了之?
结婚后各种问题,是携手共进一起成长还是止步不前凑合着过日子?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选择,而所有的选择都涉及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面对它。面对问题不仅仅是你在经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间,而是你怎么用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将自己的生活导向更正面更积极的道路。
不管你怎么选择,派克博士告诉我们的方法是,用全然的自律去面对人生的苦难。他说,“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2
那么新问题就是,自律是什么?
我心中的自律就是自我管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好的道德和人格。《少有人走的路》中给出的答案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解决问题(保持平衡)。这是自律的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让我们敢于面对人生的任何境况,过先难后易的生活;
承担责任让我们勇于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不逃避不忽视;
忠于事实让我们扔掉虚假、错觉和幻想,看到真实的人生地图;
保持平衡让我们确立富有弹性的约束机制,不断自我挑战寻求需要、目标和责任的平衡。
这些话说起来简单,但是随处可见不遵循这些原则的案例。比如,拖延症就是沉溺现时的满足而逃避直面问题的痛苦,希望问题自行消失就是逃避责任,自我安慰低谷总会过去就是看不清自己处在人生地图的何处……
我一直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但是看完书才发现,这些年我最大的问题就是逃避,不懂得承担自我的责任,沉迷幻想,不正视人生的真正事实。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书中有很多分析,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从小家庭教育的影响。
3
这就涉及到下一个问题,自律的原动力、根基,它的力量之源——爱。
我们人生初始的爱来自于家庭、父母,所以他们给予的爱充足不充足,真实不真实,是造成我们成年后是否能够习得自律的根本原因。
斯科特·派克给出的爱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根据这个定义,他说,“坠入情网”不是爱,因为它带有性的欲望;“过分依赖”不是爱,因为它不懂得付出只顾索取;“自我牺牲”不是爱,因为它只满足自己的需要(牺牲而来的自我抬升),无视他人的成熟和成长;爱也不是一种感觉,它是实际行动,是真正的付出。
书中有很多解释和案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我从这里看到,武志红老师说的,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最大的谎言,这句话是对的、正确的。
因为,父母对孩子,可能因为过分的依赖或自我牺牲,而把自以为是的爱放在孩子身上,那些爱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彼此的心智成熟,而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安慰。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阐述爱与自律的关系:
“自律的原动力来自于爱,而爱的本质是一种意愿。自律是将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具体方法。
所有的爱,都离不开自律,真正懂得爱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约束,并会以此促进双方心智的成熟。”
由此可见,那些口口声声叫着爱彼此却不愿改变自己的缺点,或者边说爱边吵架埋怨对方的人,不是真正拥有爱的伴侣。人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固然情有可原,但是没有真正的爱,就不会真正的自律,不会自律,就走不上那条自我成长和心智成熟之路。人生,自然也就在苦难中绕圈和徘徊。
作者在书中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有些人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却成长的很好,而有些人即便得到最睿智、最有爱心的心理医生的帮助,却依然走不出人生的困境?
这些答案,他在书的后两章探讨,因为涉及到信仰、恩典的问题,我不太感兴趣,只泛泛读了一遍。此处不做解读。
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更了解自己,认清自己多年停滞不前的原因是什么。
人生苦难重重的话安慰不了我,至少给我一种敢于面对任何境况的勇气。或许,接受才是一切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