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90后是星星人类,当时没感觉,但最近真真被这个耶鲁法学毕业的90后征服。
她的推文如她所说,更新很少,却总让人脑洞大开。今天来看看她对耶鲁法学镇院之宝Guido《法与经济学的未来》的阅读分析。
在现实世界中,其实并不是只有市场分配和政府干预市场两种形式。公权力和市场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现实中,既存在"受到公权力影响和制约的市场"(modified market),又存在"具有市场分配特征的公权力" (modified command structure),甚至无数种两者和交集和重合。具体采用哪种形式来分配资源,要看我要分配什么资源,从而量体裁衣得出一套效率最大化的分配方式。
过去的法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误区,忽视了一些特有的"价值"(value),错将目的当成手段。跟第一个理论相衔接的一点就是,有的时候我们采取一种分配方式,目的并非是效率最大化,而是这种分配方式本身体现了人们的价值选择(value preference)。所以这种方式,既是达成最终分配结果的手段,又是一种目的。
其实Guido自己并没有总结,他只是写了8篇essay而已。这些核心论点都是这小妮子总结的。她认为,Guido其实并不希望自己的理论越来越抽象化,所以他一直在试图调整法经济学的边界,他的雄心壮志是通过不断改革现有的理论,来囊括更多的社会现象,贴近政策实行的现实,甚至用强有力的经济学分析来影响政策制定者的选择。
Guido是法经济学派纽黑文派的创始人。Guido说,真正的法经济学,应该把"法"与"经济"看作互利共生,彼此促进的关系。当现实中出现了无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的法律规则,法经济学家应该做到的不是简单粗暴的指责法律不"理性",而是反思自己的理论是不是出了问题。
The future of law and economics lies in this sort of mutual relationship. It lies not in making law subservient to economics, but in using the analytical strength of economic theory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mpirical insights into people's wishes that the legal system gives. So combined, both theory and practice will become better able to serve our wants and needs.
——Guido Calabresi
Guido理论中的光点:
1
有益品 (Merit Goods)。理解Guido的论点,随便举个例子就好了——比如说血液、人体器官、基础的医疗和教育这种禁止在市场上流通,仅仅通过公权力来分配的物品,就是Guido指的有益品。Guido把比较常见merit goods分为了两种:一种是"无法定价"类型的有益品,另一种是"无法公平分配"类型的有益品。他的这两个分类,完美解释了到底有益品为什么不能在市场上流通的问题,也就是说,所谓“看不见的成本”到底是什么。/
第一种——无法定价。他说,对于有一些物品,给它们定价这个行为本身就有很大的成本。他所谓的定价并不是发改委来决定价格上限,而是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产生的物品具有某种固定交换价值从而成为了商品的这个过程,“成本“很高。而这个语境里的成本,很有意思的是一种道德成本。也就是说,社会对于看到这些物品成为商品被明码标价,会产生道德上的厌恶情绪——这种情感上的反感态度,即是阻止这些有益品成为商品的最大成本。
这就引出了Guido这本书非常核心,甚至具有革命性的一个论点——他把道德成本(moral cost)算到了法经济学的分析里面,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是很少见的。Guido在第七章(Of Tastes and Values Ignored)里面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详细讨论,为什么他觉得芝加哥学派忽视道德成本的方法是错误的,以及为什么这种看不见摸不着、听起来就超级广义不靠谱的道德成本,应该成为法经济学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二种有益品——无法分配。对于一些物品,社会真正反感的,并不是"通过正常的市场竞争它们获得明码标价"这个结果,而是"获得了明码标价后会产生不公平的分配结果"。第二种和第一种有很大的重合,但是有根本区别。举个例子说,你可能很讨厌血液、人体器官、甚至人的生命这种物品在市场上被明码标价,但是教育和医疗打上价格标签是没问题的——它们并不是"个人"性很强的物品。但是有问题的是,由于这两种资源的稀缺性——最优质的教育和最优质的医疗总是非常有限的——完全放开市场交换,只会导致富人占据了绝大部分超出他们需求的资源,而穷人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保证。所以,允许这些物品完全由市场进行分配,会产生巨大的道德成本——这个社会绝大部分人对分配结果的反感。
Guido说,这种反感情绪,作为道德成本,是实实在在存在着的,并且已经潜移默化的对我们很多现有的法律/经济体制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My objection to your doing something that I deem to be immoral . . . is no less real and costly to me than the pain I feel if you punch in the face. (p.27)
2
无私行为 (Altruism)
这个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好人"和"好事"——免费为少数群体争取权益的法律机构,免费提供医疗服务的诊所,免费跟社会宣传某种理念或传播某种知识的组织。在经济学上,怎么解释这种行为呢?
传统经济学家分析无私行为,通常聚焦在它们的效率上。用免费的方式提供法律/医疗服务或者传播知识,是否比在正常市场竞争下产生的需要付费的方式更有效率?研究结果常常是没有。
所以为什么这个社会上有人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情?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做,自然竞争后会用更少的资源起到更好的效果,社会上却还是存在不要钱做这些事的人和组织?
Guido说,你们都忽视了一点——"无私行为"本身并不是手段,而是目的。
这些在经济学上效率很低,却依然繁荣存在着的公益组织,是因为我们社会对无私行为有一种渴求——有需求就有生产,所以公益组织,既是在经济分配上效率低,却在另一方面提升了人们的"utility"。这种渴求本质上跟这个社会上有人喜欢吃土豆,就有人会去种土豆一样。有相当一部分人们觉得无私行为在"道德"上是好的,他们喜欢看到这样的结果,社会的机器就会运转起来,产生我们看到的现象——即使是经济效率低下,公益组织还是广泛存在着。
有没有发现,Guido不仅仅把"道德成本"(moral cost)考虑到了他的法经济学模型里,也把"道德偏好"(moral preference)算进来了。这就是他这本书理论上最核心的一点——这个社会在道德上对于某种行为/现象的偏好或者是厌恶,应该成为经济学分析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不应该仅仅被嗤之以鼻地当作"不理性"或"太主观"。对于经济学来说,价值的选择应该是中立的,只要客观上社会存在着对某种事物的偏好或厌恶——不管是道德上、经济上、还是仅仅是个人口味上的,那么这就是客观的价值。Guido认为,经济学家不应该去探究人们道德偏好背后的合理性,而应该take it as granted,并纳入经济学分析模型中。
下面问题来了——既然道德成本这么重要,现行的法律制度是如何将道德成本纳入考量的呢?
对于有益品来说,市场早已经丧失了分配功能。道德成本本来就来自于人们对于市场这种分配方式的反感。
那现行的法律规定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里就涉及到Guido的第二个核心理论:当你将道德成本或偏好纳入考量后,会发现现实中法律是通过糖果加大棒(modified market + modified command structure)。的形式来规范这些"特殊"需求的。
Rather than ignoring the reality that these goods are ones that we want, that we have in our utility functions, we should, therefore, examine what kinds of modified markets and modified command structures are most effective in optimizing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of this sort. (p.94)
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政府没有说,我强制建立一个公益组织,用纳税人的钱来做好事。而是说,如果你捐钱做好事的话,可以得到"tax credit"——比如说你今年捐了3000给公益组织,你就可以少交3000的税了。
Guido解释说,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中,糖果加大棒是怎么影响公益服务的提供,多少糖果和多少大棒的比例能产生最终的结果:既满足"善意行为"这一市场需求、又不会让人们觉得这只是用钱买来的或者政府强迫的,是一个极其,极其复杂问题,需要大量的经济学分析。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这么复杂。
瞧,Guido的理论被着这小妮子阐释通透灵动,让人读的酣畅淋漓。我真心佩服。当然佩服的还不止这些。
她的每篇超万字推文,都是那样逻辑清晰引人入胜。不论是专业评论,游记杂谈,还是学习心得,都如剥洋葱般,层层展露,步步递进,句句精简,丝丝入扣。
我真心的想说,Please get my knees!
学习永无止境,我在路上,在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