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少年商学院微信(点击标题下方“少年商学院”关注)的第1189次分享。作者是少年商学院微信人气专栏作者、荷兰生物科学博士魏蔻蔻,运营有微信公号“微蔻”(WeikoMagazine)。我们已获其授权。
前阵子,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举办了 “梵高和爱德华·蒙克”的主题画展,将这两位同时期著名艺术家的画作放在一起,做深入的比较和展览。
我很喜欢这个主题展,去看了几次,都感觉意犹未尽。但是看到的一些现象,却让人有些不快。
▋“快点看,还要去钻石工厂”
最近一次去观展,虽然人们络绎不绝,但是展厅一如往常的安静,大家都专心看画,偶尔小声地交流。
突然,一个说中文的女声,分贝极高地打破了宁静:“怎么这里叫梵高博物馆,却展出这么多其他人的作品呢?梵高博物馆就该展梵高的画啊?真是骗人!”
我转头看过去,是一对40岁左右来自中国的夫妻。
先生快速浏览着画,急切地找寻着什么。
太太不耐烦地催促:“快点看,30分钟差不多吧,看完了好去钻石工厂。”
Coster钻石工厂与梵高博物馆,近在咫尺。
“梵高叫文森特吗?那怎么叫他梵高呢?为什么用他的姓而非名称呼他呢?”太太百无聊赖,不断重复着这个问句。
其他观展的人向她做出“嘘”的手势,提醒其控制音量。
她把手指放入嘴巴开始掏牙,口水唧唧的声音很大。
“哇,这个鬼的画我见过的!”太太突然有点兴奋,大叫起来,用她掏牙的手指戳向画面。
她指尖沾着的口水和红色的唇膏印,清晰可见!
而她称为“鬼”并且正要去触摸的画,就是蒙克闻名遐迩的那幅《呐喊》,专门被梵高博物馆从挪威调借过来做展览。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名作《呐喊》)
还好,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及时制止了她,告知她严禁触碰画面。
随后,工作人员目不转睛地用眼神严密监控她的动向。
几个在附近的中国留学生,原本在仔细观展,看到这一幕,默默走远。
我可以理解,他们避嫌,不想被这种同胞“牵连”的行为。
那位太太悻悻地对先生抱怨:“有什么大惊小怪的,那幅画上不是有玻璃罩着吗?叫你别来,你非要来,咱们快走吧!”
▋“凭什么不让照相?!”
“他们说,要来这里看那幅黄色的花。来都来了,总要看下黄花再走吧。”先生终于说话了。
我总算明白,那位先生穿梭在画展间,原来是在寻找一幅画。
我不愿他们继续在此大声喧哗,扰乱秩序,于是,走上前说:“你们是中国人吧?我也是。您说的那幅黄色的花,我可以带你们去。”
“你知道那幅画在哪里?”先生挺开心。
“跟我来吧。那幅黄色的花,名叫‘向日葵’,是梵高的名作,现在在展厅的3楼。”我带他们上楼了,希望他们看了画就离开。
他俩站在这幅梵高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向日葵”画作的前面。
(荷兰画家梵高的名作《向日葵》)
“这是向日葵?怎么一点都不像呢?”太太失望地说。
向她解释“印象画派”和“素描写实”太多余,我索性缄口不言。
“拍张照吧!”先生说。
“这里不能拍照!”我指了指“禁止照相”的牌子,告诉他。
“居然不能照相,那不是白来了吗?连卢浮宫都能照,这里算什么破玩意儿,不能照相?”这位先生不满起来,嗓门不比他太太小。
“梵高博物馆的馆藏厅所有的画作都能照相。我们所在的这座三层的翼楼是专门办展览的展厅,不能照相。”我一边示意他小声点,一边耐住性子解释。
“什么烂博物馆,不能照相!明明叫梵高博物馆,凭什么放不知名的‘鬼画’?退钱,让他们退钱!”太太还想着蒙克的《呐喊》而愤愤不平。
“你们实在想和‘向日葵’合影,我有个提议,到博物馆商店的仿制画前面照,那里光线好,随便照相,而且没人看得出来真假。”我想把他们尽快引开,因为博物馆商店就在出口附近。
夫妻俩跟我下楼,好像挺满意在仿制画前照相的。他们无非是想给别人证明“到此一游”,如此就够了。
我送他俩到出口,指给他们钻石工厂怎么走。
两夫妻最后还不忘批评梵高博物馆的外形设计粗陋难看。
▋习惯可以养成,美感不易建立
和这对夫妻直面相处的这短短十分钟,令我有种“折寿般”的疲惫感。
我不愿老生常谈地说,某些中国人在公共场所的言行不佳。
每次我看新闻,说国人让孩子随地小便也好,在埃及文物上刻字也好,飞机上斗殴或是在罗马喷水池洗脚也好,我都觉得那是出门在外不清楚规矩罢了,我们海外的华人见到了,就多讲解多帮助他们吧。
只要我在欧洲的街头或机场,遇到找厕所或是需要帮助的中国人,我都会主动伸出援手,能出钱的我出钱,能出力的我出力。想着总能通过小小的努力,让中国大陆人的形象好一些。
虽然这对夫妻的表现,不如新闻报道中的例子那么不堪,可是,我却比其它时候都郁闷。因为——假以时日,习惯可以养成,但是美感不容易建立。
▋“小妞,给爷扭几下!”
从何时开始,许多中国人开始失去对美的感受力了?
梵高博物馆,除了当之无愧是世界上收藏梵高画作最多的博物馆外,还因为经常举办水准极高的主题展览,誉满国际。
荷兰的艺术策展能力,举世闻名,这次梵高和蒙克的主题展览,办得非常好。不是任何一个博物馆都有能力,把这两位画家价值连城的传世名作调集在一起的。很多欧洲人是从其他国家专程来观展,因为机会难得。
梵高博物馆的设计不是像那对夫妻所言的“粗陋难看”。它是 “荷兰风格派运动”的领军建筑大师格里特.里特费尔德(Gerrit Rietveld)的设计名作,1973年落成;又于1999年加盖了新侧翼,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设计。
(梵高博物馆全景)
梵高博物馆所在的阿姆斯特丹博物馆广场,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广场,综合了各类精美的建筑群。除了梵高博物馆,还有著名的“I Amsterdam”钢铁字塑,有荷兰国立博物馆(设计者Pierre Cuypers),藏有伦勃朗的名画《夜巡》,有收藏现代艺术的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I Amsterdam钢铁字塑,背景是荷兰国立博物馆)
有阿姆斯特丹荷兰皇家音乐厅,它与波士顿交响乐大厅、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同被誉为世界上最佳的音乐厅。
(阿姆斯特丹荷兰皇家音乐厅内部)
而这一切,在去追着买钻石的中国夫妻眼中,不值一提。
其实,艺术本来就不是非要人接受和喜欢的。你若不爱它,可以远离它,但不要去骚扰它。直接去想去的名店街或是钻石工厂不就行了吗?要故作风雅地证明什么呢?
金星在她的脱口秀里,不止一次地说到,在中国还缺乏对现代舞艺术的审美意识。她提到,曾经去表演,台下一派“小妞,给爷扭几下!”这种调戏欢场女子的论调。
我自己也常经历国内的一些人对绘画舞蹈这些艺术的淡漠和不尊重。
你若画画,他们只懂得看画得像不像。
你若跳舞,他们只会说:“来,你表演个劈叉!”
不得不承认,曾经拥有美轮美奂的文明和谦卑适宜的礼仪的中国人,现在有不少,就如那对夫妻一样,变成了一群缺乏美感的人。
他们,买了名牌衣着和昂贵的钻石,也美不起来!
他们,花了钱,就算有点沾沾自喜的面子,也没有尊严。
对此,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也提醒已为人父母的朋友,暑假来了,现在都流行带孩子去博物馆,但切不可催着孩子在景点和景点之间赶场,即使对艺术品谈不上欣赏,也起码做到尊重,给孩子树立一个正面积极的榜样。
作者观点或有偏颇,欢迎大家点击右下“写留言”分享自己的感受与看法。
少年商学院微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