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 缩水干货版

昨天无意中看了一篇分享的日志: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转)

这是一篇好文章,作者为了讲解非母语第二语言学习的特点,可谓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涉及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神经学(我把关于人脑的科学都归在这里了)好多好多学科的交叉论证,以及历史上的经典案例一一分析。驳斥了很多大家一直以来的错误传统观念,还给出了一些学习方法,真的可谓是集大家之所长,对于很多学英语数年之久但是一直不得其解的同学来说确实具有里程碑意义(至少对于孤陋寡闻我来说是的)。
我看完之后的确受益匪浅,however,这篇文章美中不足的一点,拖沓烦长,车轱辘话翻过来覆过去的说,条理本还可以,但是因为废话太多也就不见了。个人感觉这篇文章应该是演讲稿整理件,亦或疑似是天涯帖子的只看楼主,洋洋洒洒八九万字,我从昨天晚上到现在总共花了三个多小时了,还没看完。实在是看不下去了,相信很多人看了几页肯定就不看了,遂决定把他的中心思想归纳总结一番,重新发布,所谓翻写,取义翻唱。其实学外语这个事情本就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原文作者写那么多并没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地方,所以我的翻写只捡重要的梗概说,引经据典还有讲故事的部分还望读者会原文去找。本翻写没有任何自己的原创之处,只是将原文去糟取精,重新组织语言,版权应该在原文作者吧。另,原文直引的文字都加了引号。

翻唱开始:

一、我们的学习方法从来就是错的。
先从人类反射系统说起,就不得不说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狗进行的实验,从食物刺激到摇铃刺激使得狗建立条件反射。而语音本质是等同于这种条件反射的,说到吃的东西,人们有时也会流口水,对吧。条件反射又分为很多种,有第一信号条件反射,简单说就是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等直观的反射;和第二信号条件反射,就是语言和文字。“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过来又影响和支配了第一信号系统。 ”
说到这里应该还都是常识,那么结合我们的语言学习,简单说,我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时,是从直观信息和语音建立直接联系的,比如看到一只猫,知道这是“猫”,以后再看到猫,就记住了,这种学习路径是从第一信号系统到第二信号系统的过程。而我们长大之后学习母语,就不是这样的学习路径了,而变成了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建立联系,比如中文“猫”,学习英文“cat”,以后看到猫,脑子第一反应是“猫”,再翻译成“cat”,再以后熟练了,才能做到看到猫,反应出“cat”,因此学习路径是从第二信号系统到第二信号系统,再回归到第一信号系统。
这样的学习路径和回归过程,是我们大多数外语学习者的基本学习途径,尤其是我们中文母语到英文外语这样群体的基本学习途径。而12岁以下的儿童在自然环境中学习语言就不一样,比如在中国生活到6岁随父母出国到了英语环境中的小孩,他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并不是成年人一样从一种语言联系到另一种的,而是重新从直观信息和语言直接建立联系。据研究证明,语言使用和知识/记忆在人脑中所使用的区域不一样,因此,如果每次学习新语言都是直接从直观信息到语言,那么每次都是使用人脑语言区,而学习新语言时需要从语言到语言,再回归直观信息,就需要动用人脑中另外一块并不是很善于语言学习的那块区域了。对此,原文作者特别提到,“自然环境下的双语儿童大脑中英语区和汉语区几乎是重叠的,而通过教学学习的成年双语人,两个区域是分开的。”
原文总结之:“成人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记忆——记忆区——知识。 儿童的语言获取过程是:猜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语言区——实现语言思维。” 这里记忆区和语言区指的是人脑中的区域。
我简略总结之:成人:抽象——抽象——直观;儿童:直观——直观——抽象。简单说,从语言到语言的方法走了远路。因此,并不是说远路走不到终点,只是慢,并且累。很多人通过刻苦背单词,学习语法,大量阅读练习,大量听说练习,也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难怪我们敬爱的俞敏洪老师到了国外曾无限慨叹,自己学和教了几十年英文,单词量十几万,比一般老外多了好几倍,但讲起英语来还不如自己在加拿大生的四岁的女儿流利。”
所以,原文重要观点一,学习语言最省力的方法应该是:从直观到语言,而不是从语言到语言。

二、学习外语时的刺激量很重要
这个方面比较好解释为什么身处国外,英语依旧很难快速提高。
先举例子:“先不谈学语言,大家都熟悉的健美。比如要训练增长肌肉。如果是“越多举重物”越好,那应该搬运工最健美。大家知道当然不是。应该是在“举适当重量的杠铃,每个动作8-12次,做几组”的条件下效果最佳。重量选择一般是刚好能举这12次的。太轻了,多练多练多练,效果也差。太重,一次都举不起,完全无效。”
道理是一样的,和别人说英语,别人说的太快单词量太大哩语太多,你虽然零星的听懂了一些,但是并没有理解对方的真实含义,需要猜,即便猜到了,你已经不记得他说了什么,因此他跟你这段对话就相当于前文说的“太重,一次都举不起,完全无效”,属于“无效输入”。反过来,如果你去超市啊,坐公交啊,等等日常场景,说的都是你会的,说了很多,每天去都是那几句,也没有什么进步。就好像“太轻了,多练多练多练,效果也差”。你想想也是,你一个成年人,心智正常,英语又不是特别的差,日常的都会,跑去跟人说话,谁会跟你说那些刚刚好适当,即能听得懂,又能学一些不知道的。当然你可以老是“sorry”“pardon”“what is this”“what is that”的,但是谁有这样的耐心?这就是刺激量,并且刺激量比较恰当,才有助于英语学习。在国外纯外语环境下,刺激量正好的情况也是会有的,机会想找还是可以找得到的,但是其实刚刚好的并不多。
因此,原文提出:“那成年人在国外一般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把外语说得比较流利呢?国外的语言专家有很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前提是如果能维持外语环境(不能每天缩在本族人中),那么达到流利程度的时间需要年龄除以6。也就是说,如果三十岁到国外,需要5年才会比较流利。所以很多出国读研究生和工作5年以上的中国同学,英语可能是非常流利的。但我们发现,由于开始时基础差,很难维持外语环境,所以很多移民留学生在国外5年以上外语仍很差。 ”
这时就可以解释小孩子为什么学习语言的比较快的问题。你是小孩啊,你sorry,pardon,what is this,what is that的整体问来问去,总会有人回答你,总会有人解答到你明白为止,对吧,至少比大人好吧。并且大多数情况都是通过直观获得信息的,因此即符合第一点的省力方法,又符合该点的合理刺激量,同时还符合下面第三点的听说为先,当然这可能不是全部的理由,但是可以说明很多了。

三、听说为先,读写在后
“语言的本质是思维,更准确地说,是以声音为主的思维,所以语言能力,首先建立的是用这种语言的声音交流的能力;一般其他语言里文字的掌握,是通过学习“字母如何代表声音”来实现的对文字的掌握,除了中文以外,都是声音的符号,本质上是不学习“认字”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历史上很多民族在语言形成之后是没有文字,但是这并不妨碍老百姓日常生活,只是遇到需要记录历史、需要占卜祭祀的时候才用得到文字,因此历史上朝鲜和日本最初都是使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而汉字只是作为记录文字的,直到后来说的话和写的字实在是矛盾到一定地步了,才会发明自己的文字,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从现实的角度看,英美加存在很多“文盲”,他们并不知道很多单词的准确拼写方法,平时也不看书读报。比如原文提到的乔治华盛顿、丘吉尔、汤姆克鲁斯等等,同时原文还提到1988年时接近25%的米国人还没有达到会写自己名字的水平。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和其他人的交流。
只会读写的哑巴英语Speaker其实是无法形成英语思维的,不管是读还是写,他都是用中文思考然后翻译过来或者翻译过去的。 “科学家做过实验:如果听到外语需要必须在大脑中翻译的话,正常速度的语言一般人只能翻译到第三个字就跟不上了,个别人能翻出四个,几乎没有人能超过四个。可大量的句子都是超过四个单词的呀。所以我们很多同学总在那里重复简单英语而提不高。那我练得特熟,翻得特快,行吗?答案是:永远也不行。原因很简单,从说话的思维机制上讲,人在说话时,大脑是禁止思考语法规则的。一旦想规则,人就不能说话了。想一下我们中文都说得这么流利,能去想语法规则吗?主语用这个,谓语用那个,状语放在这里。。。根本不可以!那英语也一样嘛。所以语法知识不但不帮助形成英语思维,反而在捣乱。”
但是如果反过来,只会听说的人他可以很顺利的使用这门语言进行思维、思考。这个显而易见,因为你在用中文思考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这个字是怎么写的,对吧。
英语思维是很重要的,现在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不形成英语思维,你的英文永远不可能学的很好。而强调听说就是形成英语思维的必经之路。
同时,单说听说,也是先听后说,原文提到:“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所谓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四、并不是专听和模仿纯正的发音,比如BBC或VOA那种就能改进发音
先举例子:比如有人唱歌走调,是什么原因呀?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主要是耳朵听不准,所以唱歌走调的人唱完了觉得自己唱得挺对的,你们怎么都说我走调呢?原因是他们的耳朵听不准音,自己听不出走调了。(如果您唱歌不走调,自己堵上耳朵唱一个试试,别人保证说您走调了)。
其实发音不准主要是因为耳朵听不准这件事,大家是有实际观察经验的。比如日本人发不清楚r-l,因为日语里没有r这个音。再比如中国南方部分省份的人n-l不分,主要还是他们听不准这两个音的缘故。“于是当时哈佛大学就找了在美国的成年后才到美的日本人做实验。让这些日本人听许多“r”或“l”打头的词(不给看拼写),二选一的答案,做完了测试,发现大家的正确率是50%。各位已经发现问题了,二选一能答对一半,实际就是根本不会,纯粹瞎懵,命中率当然是一半。” 所以说:“发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
因此,你只有听各种各样的人说英语,听英国口音(饱满的r音),听美国口音,听德国口音(vu不分),听印度口音(各种重音),听中国口音(哈哈哈),听出来区别了,就听出来各种英语的特色了,你的听力也就可以了,等你开口说的时候也就知道自己的口音了,也就知道什么地方不对了,“发音就自然进步了。这是成年人纠正发音的科学方法,跟大家想当然的结论正好相反。 ”

以上,
如有对原文理解有误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关于如何学好外语的正确方法部分,我对原文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且听下回分解。等不及的同学就去看原文吧!
刀刀宁,2013-08-08,于加拿大维多利亚

你可能感兴趣的:(“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及误区” 缩水干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