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了,大家都等不及了吧,是不是都准备按取关啦(听说没取关的,2017年没对象的都能找到对象,有对象的都能扯上证,有证的……自己想)。等更是煎熬的,不过没关系,等着等着就习惯了。
废话少说
今天就带大家认识真正的Alexander McQueen
图片来源:fashionhandbook.co.za
其实想写这篇内容很久了,在服装人眼里Alexander McQueen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不但改变了女人的穿衣,而且不断地影响着后世。网络上关于麦昆的介绍很多,理想哥一直希望能在万万种信息中通过不一样的视角来写自己的偶像,让大家正确认识到他。
篇幅有点长,在开始前有必要让大家提提神,先简单回顾一下2015年在伦敦V&A博物馆举行的「Alexander McQueen:Savage Beauty」展览,该展览记录了麦昆从圣马丁的毕业生到他死亡之前的经典创作。↓↓↓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图片来源:harpersbazaar.co.uk
麦昆的出生和家境
1969年3月17日,原名李·亚历山大·麦昆(Lee Alexander McQueen),出生于伦敦南部的刘易舍姆区(Lewisham)。他父亲Ronald祖籍在苏格兰西部的斯凯岛,是伦敦一名出租车司机。母亲Joyce开过花店、做过老师,祖籍在英国英格兰西南区域格洛斯特。麦昆还未满周岁时,全家就搬到了伦敦的斯特拉斯福德(Stratford),在他3岁开始,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卧室墙上画画。
从萨维尔巷到圣马丁
1985-1987年,在麦昆16岁时(正边在酒吧打工边念专科),在妈妈的鼓励下成为了Anderson & Sheppard裁缝店的一名学徒。
图片来源:theguardian.com
Anderson & Sheppard位于萨维尔巷30号,创立于1906年,当时算是那一带最有名的一家裁缝店,他们从1919年开始给英国王储威尔士亲王缝制服装,还给温莎公爵和爱德华八世做过衣服。麦昆在2004年接受GQ采访时说过「如果你想要打破规则,就得先学习规则」,在Anderson & Sheppard两年多的时间里,麦昆专注于剪裁和缝纫,他学会了剪裁、比例和色彩,为他日后的设计师道路,特别是在重构时装廓形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麦昆在做学徒期间工作室给他分配了一个资深裁缝,提供一对一的辅导,当时麦昆的周薪大约为100英镑,相比现在国内廉价的设计助理来说,还是不错的收入。
大约是1986年,麦昆在Anderson & Sheppard做学徒时的留影,拍摄者是当时同为学徒的德瑞克·汤姆林森(Derrick Tomlinson)
图片来源:Alexander McQueen
1988年,为了学习整套的缝制技术,麦昆加入了同在萨维尔巷的Gieves & Hawkes,在那里学习制作裤子,直到1989年3月17日20岁生日那天离开,据说离开的原因是Gieves & Hawkes有“恐同”的氛围,而麦昆是个同性恋。
离开Gieves & Hawkes后,为了学习做礼服,麦昆开始兼职为日籍设计师立野浩二(Koji Tatsuno)工作,成为立野浩二的一名打版师。而立野浩二以专研立裁见长,在伦敦发布过自己的品牌作品,当时已小有名气,由于其超前的裁剪手法后被山本耀司招致麾下。麦昆在为立野浩二工作时,开始接触到真正的T台服装,从他1994年发布的Nihilism系列以及后期的Irere系列都可以看出,麦昆在设计的道路上深受立野浩二的影响。
在为立野浩二工作期间,一个为立野工作的朋友引荐下,麦昆认识了Red or Dead的设计师约翰·麦克肯特瑞克,于是他又为这个品牌做了一年的打版师。
约翰·麦克肯特瑞克对麦昆当时的印象「没什么时尚概念,非常害羞,不是那种看上去很机灵、很吃得开的人,口才也不好,还整天穿着牛仔裤和松松垮垮的衬衫」,总之按麦克肯特瑞克的描述,当时的形象现在要在国内找一个设计助理的工作也绝对不会有人鸟他的那种,于是麦克肯特瑞克建议他应该试着去米兰找一份工作。就这样,麦昆又去了米兰,凭着他在萨维尔巷的传统男装缝制经验,很快在以比例、剪裁和色彩著称的Romeo Gigli谋得一份打版的工作。↓↓↓
1990年,21岁的麦昆(左三)在米兰科莫大街10号Romeo Gigli的总部
图片来源:passion4fashion.com.pl
1990年,21岁的麦昆(左一)和同事Norio在Romeo Gigli的设计陈列室里工作
图片来源:tumblr.com
Romeo Gigli在做1991年春夏系列时,麦昆和Gigli的合同到期,加上Romeo Gigli和合伙人正闹拆伙,于是麦昆又回到了伦敦的Red or Dead,继续为约翰·麦克肯特瑞克的1991年春夏系列工作,在此期间,他第一次向麦克肯特瑞克表达想成为一名设计师。麦克肯特瑞克告诉他「想做设计师,得去念设计学院」,于是麦克肯特瑞克将他的朋友博比·希尔森(Bobby Hillson)(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时装课程的创建者)的联系方式给了麦昆,就这样,在各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撮合下,麦昆遇到了他踏上设计道路的第一位贵人博比·希尔森,在录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据说当时圣马丁的艺术设计课程每个名额都有超过20个人申请),希尔森破格录取了他,他拿着从姑妈那里借来的4000英镑,顺利开始了为期18个月的艺术设计课程。2009年,麦昆在接受BBC的采访中谈及圣马丁对他的意义「那就是我要去的地方。那里让我喜欢的地方是表达的自由,以及与很多和我思想相似的人在一起。」
麦昆痴迷历史、爱出入同性恋场所、喜欢看情色类书籍,这是他的朋友们对他的总结。他有自己的偶像,他最崇拜的设计师是约翰·加利亚诺(加利亚诺就不用说了吧,服装学院的老师都喜欢拿他来举例,还不知道他的就自行百度吧~),在1992年7月展出的毕业作品「开膛手杰克跟踪他的受害者(Jack the Ripper Stalks His Victims)」系列,展现出他从历史中汲取灵感然后再创作的能力,在这一点上,他和约翰·加利亚诺在1984年创作的毕业作品「执政内阁(Directoire)」尤为相似,执政内阁系列同样是从法国大革命时代提取素材,主题也是围绕着暴力开展。↓↓↓
图片来源:tumblr.com
图片来源:charlieporter.net
图片来源:leonardmattis.com
图片来源:leonardmattis.com
图片来源:leonardmattis.com
大家可能想不到,麦昆在毕业设计上拿到的成绩其实并不理想,拿了倒数第二名。但就是这样一个系列,却让他遇到了第二位贵人伊莎贝拉·布罗(Isabella Blow)(1989年加入VOGUE的杂志编辑),布罗花了5000英镑把麦昆整个毕业设计买了下来,并且用了一年时间才分期付清。尽管布罗的经济不怎么样,但由于在VOGUE之前做过自由职业造型师,又是著名女帽设计师菲利普·崔西的朋友和赞助者,再加上敢穿的时髦标签,那时的她正如鱼得水。
图片来源:dailymail.co.uk
正式踏进时尚圈
布罗买下麦昆的设计后,顺理成章将他收入了自己麾下,成为了自己的助手。与此同时,布罗把他介绍给其他设计师、演员、贵族。就这样,麦昆算是正式踏入了时尚圈,整个人也变得更有野心。他开始频繁接触记者、造型师、摄影师,对他们的名字都烂熟于心。甚至为了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是谁,他总是冲进VOGUE编辑部去找布罗。
从他每次变换的工作及刻意去接触的人群来看,麦昆其实是个典型的“心机裱”,显然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最具代表性的几场秀
1994年春夏系列「虚无主义(Nihilism)」,这场秀成了那一届伦敦时装周的热门焦点,模特穿着由透明的材质做成的服装走上T台,胸前血腥的装饰物让人想起「圣经」中被割去胸部的圣阿加莎,超低腰线的露臀裤也首次在大众视野中出现。↓↓↓
图片来源:pinterest.com
图片来源:pinterest.com
图片来源:alexandermcqueen.com
关于这一系列,麦昆给出的解释是「我希望打破传统的身材比例,改变平时我们认为女性应该呈现出的样子。」在这场秀中,无疑他做到了。
1995年春夏系列「群鸟(The Birds)」,这个系列延续了94年春夏系列的透明材质运用,主题层次更多样化,由麦昆、大卫·卡波和格洛夫斯合力完成,图案由西蒙·昂格莱斯设计,首次融入了麦昆热爱的鸟类飞翔图案。内衣设计师铂尔先生身穿燕子印花裙登台走秀,所有关于性别和规则对于麦昆来说都是用来挑战的。↓↓↓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1996年秋冬系列「但丁(Dante)」,该系列最开始的灵感来自于14、15世纪佛兰德人的画作,立领、衣服的层次都源自那个时期的画家作品。除了从历史油画中汲取灵感,麦昆还将著名战地摄影师唐·麦卡林的越南照片用到了服装上,很多人都将该系列与“死亡”联系在一起,麦昆说「与其说主题是死亡,不如说死亡在我们之间、生死共存」。↓↓↓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1999年春夏系列「第13号(NO.13)」,这一季结合了艺术与最新科技的运用,麦昆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一场发布会。整场秀的高潮在压轴部分,模特莎洛姆·哈罗身穿白色抹胸裙出场站在舞台的圆形转盘上,两台喷漆机往她身上喷出黑绿相间的荧光漆,而这个创意灵感正是来自艺术家瑞贝卡·霍恩的「喷漆机器」。↓↓↓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1999-2000秋冬系列「全景(The Overlook)」,飘满白雪的T台上搭建着有机玻璃墙,后面则燃烧着香氛蜡烛,服装的色调以黑白为主,融入灰质浅粉色,再配上低沉的背景音乐,气氛既恐怖又浪漫。↓↓↓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2000年春夏系列「眼睛(The Eye)」,在这一季麦昆首次将发布会搬到了纽约,这场秀灵感来自出租车广播里的土耳其音乐,充满异域风情及反西方文化的含义。↓↓↓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2001年春夏系列「沃斯(Voss)」,如果一定要挑选一场来说,那必须是这场秀,秀场中央根据彼得·威金的画作「疗养院」创作的艺术装置作为秀场背景,这注定是令人难忘的发布会。沃斯是挪威西南部偏远山区的小镇,以鸟类的栖息地而闻名,因此该系列其实是对大自然的礼赞。↓↓↓
图片来源:alexandermcqueen.com
图片来源:alexandermcqueen.com
图片来源:alexandermcqueen.com
图片来源:metmuseum.org
图片来源:metmuseum.org
图片来源:pinimg.com
图片来源:artfund.org
2006-2007秋冬系列「卡洛登的寡妇(Widows of Culloden)」,带着鸟翅的帽子、镂空设计的连衣裙、绣花蕾丝裙,打造出新古典主义的女性形象。↓↓↓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2007年春夏系列「萨拉班德舞曲(Sarabande)」,灵感来自德国作曲家韩德尔的「萨拉班德舞曲」、斯坦利·库布里克的作品「巴里·林登」,加入了异域的鸟类元素和转瞬即逝的花朵美感。↓↓↓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2007-2008秋冬系列「纪念1692年萨勒姆的伊丽莎白·豪」,这是由真实的诬陷事件加入古埃及的巫术与宗教元素而创作的系列设计。↓↓↓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2008-2009秋冬系列「住在树上的女孩(The Girl Who Lived in the Tree)」,本季灵感源自自己位于苏塞克斯的花园古树,他有一次看着古树时,突然幻想着有一个女孩住在树上,于是围绕着女孩展开了系列创作。↓↓↓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图片来源:livingly.com
2010年秋冬系列「天使与魔鬼(Angels and Demons)」,这是麦昆在过世前设计的最后一个系列,也是首个没有麦昆上台致意的女装系列。严格意义上说,这不算是一场秀,只是一场面向不到10位观众的展示。↓↓↓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图片来源:vogue.com
麦昆的作品灵感或是源自生活、或是来自真实的人和事件,大多都带着点半自传的意味。
撰文:理想哥
不定期更新,谢谢大家的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