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干了这碗汤 为了诗和远方

来干了这碗汤 为了诗和远方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互联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高晓松

被吊了几个月的胃口,许巍的这首歌终于出来了,很多人都在谈这首歌,歌颂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歌颂者就不谈了,批评者的理由是:这不过就是一碗鸡汤而已。

成熟的标志是什么:是成熟到再也不信鸡汤?还是即使知道鸡汤没有现实的用处,依然有哪么几碗老汤,在前进的路上让自己甘之如饴?我还是选择后者,并且许巍的这首歌,应该会成为那几碗老汤之一。

在我天朝网络上,贴标签和鄙视链条是实现自我满足的重要工具。信鸡汤者和不信鸡汤者,貌似后者在鄙视链条上的地位更高。这也难怪,大多数鸡汤都是借助案例来讲道理,可是世界如此复杂,最不缺少的就是案例,一个道理,只要你想说它对,总能找到案例来支持它,同样地,一个案例,只要你想说他错,并且见识够多,总能找到案例来反驳他。

我们有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有十三亿的人口,我们有比这个世界所有道理总和多N倍的案例。所以,见过五千年兴衰沉浮的我们,最有理由不信鸡汤,也最有理由没有信仰。

按照这样的逻辑走下去会有问题!因为很有可能穷极我们的存在,也找不到一条满足所有案例的道理。那是不是一个人只要见识越多,就越来越什么都不信呢。总得信点什么吧,试想一下,当我们老了,会不会发现,那些真正幸福的人,很有可能就是因为信了点什么,结果对爱情傻,对事业傻,除了坚持啥都不会的傻子呢,这样的可能性我觉得并不小。

当我们从案例中提取道理,往往晕头转向,但是从一辈子中再去提取道理,似乎就容易得多。我们所犯的错误,只不过是太想从一个案例中得到一辈子才能找到的东西?

禅宗有句话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放在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

人生之初,看鸡汤如鸡汤,及至成长,看鸡汤如砒霜,待至耄耋,看鸡汤仍如鸡汤。

人生啊,要经历过多少次的似是而非和似非而是,才能不惑。

其实,信不信鸡汤都没有错,就像是一个人聪明和傻都不是大问题,关键得知道什么时候该聪明,什么时候该傻。如果该聪明的时候犯傻,该傻的时候又忒聪明,这种情况,只有一个字可以形容,那就是【蠢】。傻不总是个贬义词,蠢绝对是。

诗和远方,就是那个让人值得为之犯傻的东西。

不过个人认为,这首歌也有不好的地方,因为问题和答案离得太近。【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者应该算是问题。面对你的诗和远方,在眼前的生活中苟且的你,应该怎么办呢?是勇往直前?还是曲折前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索,也会有不同的答案,只要真诚,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答案里找到让自己感动的力量。

可是紧挨着这两句问题,作者又迫不及待的给出了答案,【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冲吧,为了理想,不顾一切向前进吧!答案虽然振奋人心,却把好不容易激发起来的想象给关闭了。

有些问题,还是不要有答案的好,因为答案并不见得能满足所有的人。所以我们才需要思考。又想起了木心的一句话。

生命好在无意义,才容得下各自赋予意义。假如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却不合我的志趣,那才尴尬狼狈。

我的爷爷,他生在抗战时期,经历过三年饥荒和文革。在我小的时候,他常常带我去老家破房子的屋顶上看星星,跟我讲过去的故事。

然后呢?不该有然后了,不是么?

其实也有然后,然后就是每个人不同的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干了这碗汤 为了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