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用风险的概念和特征
(一)信用风险的概念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这样定义信用风险的: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的违约行为所可能招致损失的风险。违约是指实质性违背合同规定、拒绝支付(或偿付)本金或利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来源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包括银行资产负债表内和表外业务。息的一切行为。贷款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最主要、最明显的来源,但信用风险也有贷款以外的其他来源,包括:贸易融资与承兑汇票;银行同业交易;承诺与担保;利率、外汇与信用衍生工具所持债券、股票及结算交易等。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对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是商业银行综合风险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信用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指标范围内,使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最大化。
(二)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
1.道德风险是形成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由于银行信用交易中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即交易双方对交易的信息是不对等的,在信贷市场上通常表现为银行发放贷款后,很难对借款人在借款后的行为进行监管因而借款人可能从事较高风险的投资行为,将银行置于承受高信用风险的境地,有的借款人甚至隐瞒事实,制造假材料骗取银行的信用。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问题,它对信用风险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信用风险具有明显的非系统性风险特征
尽管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也会受到诸如经济危机等系统性因素的影响,但信用风险多数情况下取决于与借款人明确联系的非系统性因素影响,如贷款投资方向、借款人经营管理能力,借款人风险偏好、借款人的道德操守等,信用风险的这种非系统风险特征决定了多样化投资分散风险的管理原则适合于信用风险管理。
3.信用风险缺乏量化的数据基础
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相对比较困难,其主要原因在于观察数据少且难以获得。因为贷款等信用产品的流动性差,缺乏二级市场,而二级市场通常可为风险的量化提供大量数据而且贷款的持有期限一般较长,即便到期出现违约,其频率远比市场风险的观察数据少,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原因,直接观察信用风险的变动较为困难。再加上我国中介机构普遍缺乏必要的职业操守,作假账的存在,使信用风险量化缺乏可信度。
4.组合信用风险的测定具有一定难度由于风险的分散效应,由贷款等业务构成的资产组合总体信用风险难以衡量。如果所有客户的违约都同时发生,其风险远大于独立的违约事件。因而所有银行都通过分散化来抵御风险,使发生同时违约的可能性最小化,但计量风险的分散效果是相当复杂的。此外市场交易也会产生信用风险,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取决于这些市场风险在此期间内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其程度难以量化。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评价与监管要点
为敦促全球银行监管者推广信用风险管理的良好行为准则,2000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信用风险管理原则。巴塞尔委员会建议的良好的信用风险管理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16项原则:(1)建立适当的信用风险环境;(2)在健全的授信程序下运营;(3)保持适当的授信管理、计量和监测程序;(4)确保对信用风险的充分控制。2006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又发布了关于《贷款信用风险稳健评估》的指导原则,提出了10条原则。
原则1:银行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负责建立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程序和内部控制,并根据本行信贷业务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确保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工作符合会计标准、监管要求及银行的既定政策和程序。
原则2:银行应该具备一套依据信用风险大小进行贷款评级的系统。
原则3:银行应对所有内部信用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验证。
原则4:银行应该采用稳健的贷款损失评估方法,包括信用风险评估政策、过程和控制措施,及时评估信用风险,识别问题贷款和确定贷款损失准备金。
原则5:银行对贷款进行单项和整体评估,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应能充分反映贷款组合中的信用损失。
原则6:采用经验判断和其他合理的估计方法,是识别和度量贷款损失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
原则7:贷款的信用风险评估程序应能向银行提供必要的工具、程序和资料,用于评估信用风险,说明贷款的减值程度,确定日常的资金需求等。
原则8:银行监管当局应当对银行信贷风险政策以及贷款质量评估程序定期进行评
估。
原则9:银行监管当局应当确保根据信用损失估计值计算贷款损失准备金的方法合理且符合审慎性原则。
原则10:银行监管当局在估计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应考虑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的实际操作。
虽然各商业银行之间由于信贷业务活动的性质和复杂性不同,信用风险管理的做法会有所差异,但一个综合的信用风险管理规程或一系列相关的信用风险管理办法应能够解决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因此,对于信用风险而言,评价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应着眼于这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