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1到12:0

第一次看《十二公民》是在飞机上,当时没带耳机,只是看着画面和字幕,猜测人物感情的七七八八,旅程并不长,所以也没看到结尾;第二次看《十二公民》是在朋友的家里的网络电视,边聊边看,并未上心,因为爱讨论,当时的话题,我记得是「评审团这样是司法制度的确蛮奇妙哦~」;这一次看《十二公民》,是翻出了电脑里已经半年前就下载好的版本,抽一个晴朗的周末,泡了一杯咖啡,然后打开,慢慢品——

1. 不用反证,只要在证明过程中存在疑点

这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看《十二公民》时都有的感触,我们往往喜欢从所谓的“逆反命题”来轻易突破解决问题,如果这个观点反正不了,那就再找个更发的来撞,非得撞上几撞,也许错了,那就更错吧,这样洒脱的一脱再拖——问题呢,摆在那儿亮瞎了我们愚昧的心眼。可是评审团的司法制度就是这么神奇,「不用反证,只要在证明过程中存在疑点」。若你一开始就假设“他是凶手”,那如何拗过自己的心,去证明这个“他可能不是凶手”存在的疑点呢?所以,第一步,要做到放下

从1:11到12:0_第1张图片
1号:主持我很累,那如果放下呢?

2. 天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儿

提到「可能性」,你会怎么理解?这事儿有可能发生?这事儿没可能发生?其实为什么会存在可能性呢?这又跟相信有关——乘飞机为啥很少考虑“可能会坠毁吗?”;乘黑车/摩的,却总会想着“千万别出事啊”。其实呢,要说伤残致死情况,飞机坠毁不是更危险吗?问题出在哪儿——是因为你相信机长,但是不相信黑车司机;你相信那个相信机长的自己,但是不信那个相信黑车司机的自己。「信任」和「可能性」历来都是这样的关系。影片里,从不相信他可能不是凶手这一刻起,基调和方向就定了,8号如何从1:11到12:0的?因为,他『相信』:天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儿。

从1:11到12:0_第2张图片
8号:有没有可能……?

3. 不该吹毛求疵?

什么时候应该坚持?坚持认为他就是凶手,所以像3号那样一股脑儿的不管任何说法,就是认为他丫的就是凶手,不孝就是最大的错?!还是说像8号那样,坚持认为这其中“有没有可能……”,坚持从证据中搜索矛盾。心的走向,一念之间,可能作为3号这样的父亲,在一生的所谓“付出”中,给予儿子太多的关爱,由不得他的忤逆,然若,加上一丝的「欣赏」呢?在信任、可能性、欣赏的道路上,能不能吹毛求疵一回?因为这关乎他的生死!关于自己儿子的人生之路。

从1:11到12:0_第3张图片
3号:有本事你们来说服我啊!

4. 他听不见,他什么也听不见

充耳不闻,是专注,还是固执?一个店小贩,在讨论的时候想着的是「我店里的冰棍儿都化了,可是你们谁都不关心」「老子拼死拼活地做生意不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凭什么就我要配合配合配合!」……所以他听不见,他虚与委蛇得处理这台面上的送水、配合、支持,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小九九……但是,他也会爆发啊,他也知道「一个孩子的命比冰棍儿重要」,所以关键时刻,他还是听进去了,我们呢,我们能做到吗?可能我们面对都不是一店的冰棍儿,面对的是学业抉择,婚姻抉择,投资抉择,在抉择的岔路口,天平的两端从来都不是平衡的,这个时候,我们能听进去别人的话吗?

从1:11到12:0_第4张图片
7号:一个孩子的命比冰棍儿重要

5. 5.8秒,15秒

证据都是摆在明面儿上的,是应该深信还是质疑?老头儿有什么理由要撒谎?那个女人又怎么可能会看错?在5.8秒里,老人“听到了”案发,女人“看到了”案发,然而,列车的轰鸣在这两个人证人的证词之间产生了矛盾;女人鼻架上的凹陷也使证词产生了矛盾。

在15秒里,一个瘸腿的老人下床,走到客厅,走到大门,这本应该花了43秒左右的时间,为何他坚持说只用了15秒?证人的证词是真?是假?也许在他们自己看来是真?因为这里有一份有关“尊严”和“美丽”的执拗。但是作为司法公正的评审团成员,自己的立场在哪里?能不能旁观者清的看到最接近事实的真相?

从1:11到12:0_第5张图片
证据往往在发现者的眼中

6. 投票

从一开始的1:11到2:10,到4:8,到9:3,到11:1,到最后的12:0,在那些「万分之一的错误」中找寻希望,因为这「万分之一的错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最后的结果是喜气的,能有这样力挽狂澜的最终结局,这中间的思维风暴,挑战无疑是巨大的,经历过这样的思辨,所以深知要「凝聚」是多么的不容易!

从1:11到12:0_第6张图片
凝聚

最后的最后,觉得里面有一句话很好,

『不要拿你的穷思维当做闹事的借口』

对任何事,任何人,都是这个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1:11到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