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浪: 对立概念中的世界

文/小浪

小浪: 对立概念中的世界_第1张图片
图片为作者所摄

        哲学家Isaiah Berlin认为哲学研究无外乎都是从以下原则发展而来:所有事物都与特定的某一事物相类似,这与什么事物相似? 以上观点道出了相似性对思辩的重要性,本文试图指出对立的概念同样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显著的普遍性。

        "语词破碎处,无物存在"(引自海德格尔),语言使"存在物"呈现,是我们构建有关世界的知识的媒介。对立概念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语言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例如我们可以说"反正我就不同意这个做法",此时"反正"一词表达了坚决的态度; 我们还可以说"他死活不愿意来",其中"死活"一词说明对方很固执。

        诸如此类的语词不胜枚举,如"决一胜负","不知好歹","上上下下","前前后后"等等。这种语义的对立也表现在句子中,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就连厕所里的用语也在用语义对立的表达方式,如用得近乎泛滥的标语"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语义对立的使用,充分表明人们用对立概念去认识和言说世界的倾向。

        对立概念的使用似乎在人的幼儿阶段就已经发展起来。记得我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她哭闹很厉害,我随口说了一句"宝宝你冷静一些好不好?",出乎我意料,她紧接着回了一句"我现在是热静,没办法冷静"。尽管没有"热静"一词,且"热"和"静"极不匹配,但此例却表明孩子已经有了使用对立的概念的思维,尽管她还不晓得"反义词"是什么。

        从人类的发展来看,用对立概念去认识世界的认知倾向在初民时期就已经出现。这点认识从一些原始宗教和通俗迷信的例子中就可以探知。初民时期就产生的迷信习俗里就已经有了对立的概念,如"生死","黑暗与光明"。具体说来,一个文化若存在与"生"有关的迷信思想就一定也存在和"死"有关的迷信观念。同样,源于对黑暗的恐惧所产生的迷信思想也通常伴有对光明的崇拜。

小浪: 对立概念中的世界_第2张图片
图片为作者所摄

        此外,人们还认识到对立概念之间的转化关系(即对立统一辩证关系)。有一个说法,说的是西方婚礼习俗中的婚戒实质上象征着生命的轮回: 一个孩子逐渐长大成人,接着成为孩子的父/母亲,新生的孩子终究又要长大成人,接着也会为人父母,生命如此这般地不断循环着。生命轮回本质上即是"新生"与"死亡"的不断更替,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体。正因为如此,生命教育绝不会缺省死亡教育部分,也没有哪个论生命意义的伦理学理论会闭口不谈死亡问题。

        对立概念的使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极为常见,最为显著的当然是易经里的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不光解释世间万物运动变化的现象和规律,还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的变化。中医的学问把阴阳理论用到了极致,例如中医常说"夏吃姜冬吃萝卜",说的是夏天气血向体表扩散,脾脏虚弱,应该吃热性的姜,而在寒冷的冬天人的气血往脾脏收敛,脾脏其实并不怕寒,因此可以吃寒性的萝卜。中医的这一说法告诉我们不能流于表面看待问题,也表现出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

        对立概念不光存在于人类的文化和理论构建方面,它同时也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普遍存在于我们日常行为中。例如,当人们在批评某人的缺点时难免会提及另一个人的优点,以此产生一种鲜明的对照。这种做法在家庭教育方面最为常见,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总爱用"你看看某某小朋友怎样怎样"的句式,以此论证他/她的批评是多么的合理。夫妻间的争吵也常常伴有此类的对比。尽管理性告诉人们,这种对比通常给对方造成很大伤害,远不如就事论事有效果,但是,这似乎是一个不容易规避的做法。

        对立概念的思维方式通常会带来一定的思维预设。例如,一个人在街道上捡起一个瓶子,接着放入垃圾桶里,心里容易觉得为什么这么多人路过居然都对此无动于衷,人们社会公德的观念如此薄弱,因此有些责怪之意。在这种情形下,做事情的人预设了别人的"不作为",但事实上有可能别人碰到这种情况也会这么做。这种思维方式可能是偏见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来讲,当一个人认为自己观点或做法是正确的时候他/她会不自觉地认为有别于自己的观点或做法一定是错的。

        对立概念的形成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获取更多关于世界的知识,但是也容易使我们拘囿于某种成见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对立矛盾体,我们不该忘记这一点。

小浪: 对立概念中的世界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浪: 对立概念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