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优选双11折扣不间断
全年优惠价就在今天
点击下方图片快来看看都有啥好货吧~
轻武专栏是军武打造的单兵武器类栏目,不求最高深但求最有料
如今,以抗战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可谓数不胜数,但无论是严谨的抗战历史影片,还是三流的抗日神剧,八路军的军装无一例外都是我们熟知的青灰色。这一颜色甚至成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象征,让我们感到无比亲切。
不过,如果有人告诉你,当年八路军军装不是灰色而是草绿色的,你会相信吗?相信看了这么多年抗战影视作品的你,一定会感到难以接受。
▲当然不是这样的,但军装的颜色
确实接近于草绿色
我们都知道,当年红军被改编后,我军换上了与国民革命军一样的军装。事实上,八路军的军装和当时中国其它军队的军服样式相差并不太大,最直观的区别可能就在于颜色。但与我们印象中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八路军军装多为黄绿色。
▲八路军军装的标准颜色与样式
(图片源自《中国百年军服》)
那么,当今的影视作品为何喜欢将八路军的军装颜色定义为青灰呢?莫非我们被导演欺骗了几十年?其实不然,历史上八路军军装的颜色其实非常杂乱,主力部队为继承自中央红军的草木灰色,少量得到了国民党政府后勤供给的部队为仿德国灰。
▲网友制作的中国近代军服视频
八路军穿着黄色军服
不过,到了抗战中后期,我军军装多为根据地土法生产。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八路军的军装都是用一些最常见的染料来染色的,因此染出来的颜色也是各不相同。
同样是灰色,有些地方染出来的色调可能偏深,有些地方染出来的颜色偏浅。有时同一支部队中的军装颜色也会存在较大的色差。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染料主要有草木灰、槐花和青草等植物。用不同原料染出来的军装颜色各不相同。例如,用草木灰染出来的军装颜色偏青灰,以槐花和青草染出来的军装颜色则略偏黄绿色。
▲旅长的帽子和上衣颜色并不统一
细节让影视作品显得更加真实
由于八路军的军装基本靠就地取材,往往是当地哪种原料多就采用哪种染料,这就导致最后生产出来的军装颜色从灰白到黄绿色都有,不尽相同。
在很多地方,八路军的军装都交由当地农户来制作,由乡亲们一针一线地缝制而成。由于没有颜料,乡亲们就想出土办法,用草木灰和红土给军装染色。
▲根据地就地取材使八路军军装的
颜色各不相同
当时,部队通常会把白布分到根据地的各村中,由村长组织村里的老百姓为军装染色,再按照裁剪好的衣服样式给缝制出来。
当然,八路军军装颜色不统一,除了和染料自身有关外,军装自身也在不断地“变换”颜色。由于染料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部队多数军装褪色严重。
例如,在山东、河北等地,军装制成时往往呈黄绿色,经长期穿着后逐渐褪成了灰白色。陕北等地制成时多为青灰色,经穿着后逐渐褪成了草绿色。
▲电视剧《亮剑》对当年八路军军装
色差的还原还是十分到位的
(青白色与蓝灰色混杂)
相较而言,位于江淮一带的新四军在军装颜色上要相对统一一些,由于当地生产条件相对较好,军装一般为比较一致的蓝灰色。由此看来,当今影视作品将青灰色作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装的标准颜色倒也无妨,当然,对细节的处理依然能够看出导演水平的高低。
除了当年八路军军装的颜色与我们印象中不同外,二战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的着装也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同。熟悉二战的朋友们都知道,迷彩服是二战美国海军陆战队的重要象征。
但事实上,包括硫磺岛战役在内,陆战队在实战中并没有广泛采用迷彩,这是为什么呢?
虽然迷彩图案早在一战前就已出现,在一战期间更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包括军舰、要塞、火炮甚至是钢盔都涂上过迷彩图案),但迷彩服的应用,却远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早。
▲二战德军的迷彩服一般为全身配发
(图为国防军破片迷彩)
二战期间,很多国家的精锐部队都开始采用迷彩服,包括德国党卫军、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英国伞兵等等。但当时大多数部队的军装采用的还是土黄、橄榄绿等基础色。
▲猎鸭迷彩非常适合南太平洋的丛林环境
但在战争后期的几场战役中很少使用
(电影中陆战队员全身着猎鸭迷彩)
作为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急先锋,美国海军陆战队就采用了迷彩服。不过与《风语者》等电影中所表现的情况不同,即便在前线,卡其色军服也是士兵们的常规着装。
早在1942年,麦克阿瑟将军就命令军方赶制出适合丛林地带使用的迷彩服,以供太平洋战场使用。这种迷彩服的诞生说来也十分有趣,其图案并非是由军方根据战场要求所设计,而是由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位园艺家诺维尔·吉莱斯皮设计而成。
▲我们在影片中见到的猎鸭迷彩
其图案包括绿色和棕色斑点,采用两面设计,适合深秋和初春穿着。在随后的实验中发现,猎人身着这种图案去猎鸭子时,能够靠目标很近都不被鸭子察觉,因此这种图案也就取名为“猎鸭”迷彩。
由于这套迷彩服主要由斑点构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池塘里的青(ha)蛙(ma),因此“猎鸭”迷彩也被人们非正式地戏称为“青蛙皮”。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军的真实画面
美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猎鸭”迷彩服是在所罗门群岛战役期间(真正的太平洋战场转折点),特别是在1943年11月的布干维尔岛战役中,迷彩服体现出了巨大的价值。
▲国外影视作品中表现的硫磺岛战役登陆场景
(注意士兵们所穿的并非是猎鸭迷彩服)
实战显示,这款迷彩服特别适合在南太平洋的茂密丛林中穿着,从战场上得到的反馈来看,迷彩服似乎即将迎来自己的春天。
然而,在几周后的塔拉瓦岛战役中,由于岛上植被稀疏(中太平洋上的很多岛礁几乎已经没有了植被),迷彩服立刻失去了原本的作用。由于地表环境对迷彩服的使用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直至二战结束,迷彩服也未能成为士兵们的标配。
▲战争后期一般只有盔罩和雨衣等装具
采用猎鸭迷彩图案
在欧洲战场上,美军使用迷彩服的情况就更少了。由于当时德军自身就配发了不少迷彩,美军担心己方士兵若再着迷彩服可能会难以分辨敌我甚至导致误伤,因此“猎鸭”迷彩在欧洲战场上十分少见。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迷彩服的重要性还是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例如,二战中常见的迷彩盔罩一直到越战时期都是美军的标配。
当今,迷彩服已经成为各国军队中的必备品,即便在当今的现代化战争中,迷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军的军装也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今的人民军队已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迷彩样式,今天的人民军队虽然已不再需要乡亲们用草木灰和红土为我们的军装染色,但伴随我军的光荣传统却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