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育园出来,我带小7去扭了她平生第一个丑蛋!
——小7妈
25个半月大,小7第一次郑重其事地撒谎了。以前那些瞎掰和假想都不作数,这一次人家是认真的!
自然的表情,肯定的语气,不仅企图用时间逻辑打消我的疑虑,还能在睡一晚起来之后坚持不改口。若不是从老师那得到实情,她妈我还真就信了!
小姑娘,为娘看好你!
“我睡了午觉”
事情的原委很简单,就是我问她:“今天在保育园有没有睡午觉?“
大概在半年以前,我曾试过几回让她在临时看管的保育园睡午觉。每次下午去接她,“有没睡午觉”成了我一看见老师就问的第一个问题,也是唯一一个问题。
然而,老师“痛苦”的表情和摇晃的双手,让我每次都得鞠躬点头赔好几个不是。
因为我们本来就不是“正式生”,那家公立保育园后来就不让我们再去了。我也不知道除了名额紧缺之外,会不会跟小7“午闹”有关系?
无奈之下,只能把她送到一家离家近,但又贵又小的私立保育园,这样她就可以回家来睡午觉。
在私立园过渡了两个月之后,我们终于等到了小7爸所在大学附属保育园的录取通知!这一次,她是无论如何得学会在保育园睡午觉了!
第一天上新保育园,什么分离焦虑那不是事儿。唯一是事儿的......
“没睡呢!午睡时哭着喊了两声妈妈,然后就被老师带到教室外面玩去了”。晚接时,老师用日语跟我说。
赔完好几个不是,牵着她出了保育园。我感到有点累觉不爱——
“今天在保育园睡觉了不?”
“睡了,妈妈。”
“真的睡了吗?”我一惊!
“睡了,老师抱崽崽了。”
“哦。那你哭了没呀?”
“没有。”
“哦。那老师跟妈妈说,小朋友睡觉的时候你在玩玩具,是怎么回事呀?”
“睡完以后,老师带我玩玩具的。”
“那你再告诉妈妈,中午真的睡觉了吗?”
“睡了,妈妈。”
我便没再多说什么。第二天早晨在动身去保育园之前,我又故作平静地问她:
“昨天在保育园睡觉了吗?”
“睡了,妈妈。”
“那你今天还想上保育园吗?”
“想!”
等下午再去接她时,有如昨日重现——老师说没睡,小7说睡了。两个人都很肯定。
说谎不易
我有没有生气?还真没有。偷偷说一句,其实还挺傲娇的!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要说一个完美的谎言且要表演到位,谈何容易!认知和社交能力必需成熟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把谎说好。
别说小孩,我长这么大了,说谎都还说不利索。
多大开始第一次说谎?
有一个试图探究小孩最早从多大开始能够说谎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对象年龄为2-3岁。
结果发现:大多数2岁的小孩都很诚实,会在大人的质问下主动承认自己犯规偷看了一个玩具。随着年龄的增加,说谎的比例逐渐递增。
可见,一小部分早熟的小屁孩,最早从2岁开始就会撒谎了!
但是,当继续被追问“玩具长什么样”时,大多数2-3岁的孩子都不会通过假装不知道来掩盖谎言。所以就变成了——
“你偷看了玩具吗?”
“没有。”
“那玩具长什么样?”
“它是只大象。”
......
撒谎需要哪些“本事”?
“说谎”除了对大脑的“管控执行能力”(executive functions)有要求以外,对社交能力的要求同样也不低。
具体来讲——
抑制控制能力(Inhibitory control)
这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表现为个体能够抑制住一种更加容易做出的反应而去完成另外一个目标。
对于说谎而言,表现为明明知道一件事情的真相,但可以抑制住不说。同时说谎者还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事实”给别人,为这个事实搭建更多更周全的“证据”,相当于建了一层梦境,这需要很强的执行能力。
工作记忆能力(Working memory)
即短时间内同时完成信息的存储和加工。对于说谎而言,大脑在处理一些信息(建造“新事实”)的时候,还要记忆一些信息(真实的事实)。
也就是说,说谎者在告诉别人一个谎言之后不但需要记得谎言的内容,还需要保护好实情的信息,否则就容易说漏嘴。
心智理论能力(Theory of mind)
为了撒谎,孩子们必须了解其他人有与自己不同的信念和思想。孩子还必须意识到其他人可能会相信错误的事情。
这是一种称为"心智理论"的技能,在学前班和幼儿园期间发展缓慢。随着孩子们越来越多地思考别人的想法和感受,他们会学习何时应该撒谎以及如何令人信服地撒谎。
——摘自《孩子撒谎无需大刑伺候》,稍有改动
再看看我家这位2岁的小姑娘,不仅能撒谎,还能圆谎。你说为娘是不是该傲娇一下?
听懂谎言
虽说“撒谎”反映了儿童正在出现的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也会学习到哪些是可以说的“白色谎言”(White lies),并会习得促进诚实的社会规范。
(白色谎言:例如3岁小孩在收到奶奶的礼物时,虽然不喜欢,但还是会友善地说:“谢谢,我很喜欢。”)
但是,频繁或不适当的撒谎,会导致说谎行为成为一种问题行为。 任何形式的长期撒谎不仅会造成个人与环境发生冲突,还有可能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如信誉丧失和人际关系受损。
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允许家里的老大在4岁时说谎,那他们在两年后撒谎的频率会更高。
所以,对于小7的第一次说谎,我虽不紧张,但态度慎重。
首先,为娘必须得搞清楚“我睡觉了”背后的撒谎动机。
小孩撒谎一般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如避免担责),为他人谋福利(袒护同伴),或为控制他人的行为(不符事实地怪罪兄弟姐妹)。
不过,孩子的世界还是很简单。仔细想一想的话,动机并不难搞明白。
小7和我一样,把她不肯睡午觉和不能再去那家公立保育园这两件事情联系了起来。但她以为是妈妈不让她去的!实际上,她不知道“能不能去”不是妈妈的决定,而是保育园的决定。
一个超想去保育园的小姑娘为了能跟别的小朋友玩,就对妈妈撒谎说睡觉了,这样妈妈就会让她继续去保育园了。
其次,为娘还得反省一下在事件之外的情绪环境有没有问题。
这么长时间以来,我一直跟小7强调“今天要和小朋友一起睡午觉哦”!虽然从来不会因为不睡而责怪或惩罚她,但多少都会造成围绕这个话题而产生的“紧张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小7的一句“我睡觉了”不仅堵了妈妈的唐僧嘴,还为自己争取到了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第一次“拆局”
读懂了谎言,我就开始拆局。
面对一个第一次撒谎的两岁小孩,我是没有必要跟她上一堂严肃的思想政治课,讲“不能撒谎”的大道理的。
甚至都没有必要提“撒谎”二字,以免她对自己或该行为有个“定性”。我要做的只是客观地摆事实——
① 肯定成绩:
“不管你睡不睡午觉,妈妈都觉得你是个很棒的小朋友。因为你喜欢上保育园,也能适应得很好”。
缓解紧张气氛,让小7先肯定自己。
② 解释误会:
“不管你睡不睡午觉,妈妈都愿意送你去保育园。但是如果你不睡的话,老师中午就得陪你玩,不能休息很辛苦。如果你让老师很累的话,她也许不会让你去保育园的。所以,能不能去是老师决定的,不是妈妈”。
客观解释事实,让小7明白骗妈妈解决不了问题。
③ 信息渠道:
“你说中午睡觉了,可老师跟妈妈说你没有睡觉。你看,老师写在这个本子上告诉妈妈“眠れませんでした”(我用手指着给小7看)”。
“你和老师说的不一样,妈妈应该听谁的?”我问。
“听崽崽的!”小7说。
“不是,妈妈会听老师的。”我告诉小7。
告知不同信息来源,让小7清楚妈妈如何发现她说的不是事实,但不用明着告诉孩子“她是在撒谎”。
④ 设置激励:
“如果你今天上幼儿园睡觉的话,老师就可以休息,她会很高兴的!这样妈妈也会很高兴。如果中午和小朋友一起睡觉的话,睡完觉妈妈就带你去扭一个丑蛋,好不好?我知道你一直想去扭丑蛋。”
把注意力从撒谎事件转移到问题本身。毕竟,解决“午睡”问题才是重点。而且要明确告诉孩子,怎样做会让她在乎的人感到高兴!
结果你猜怎么着?
第三天从保育园出来,我带小7去扭了她平生第一个丑蛋!
参考论文:
Emergence of lying in very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 49(10), Oct 2013, 1958-1963
The effects of punishment and appeals for honesty on children’s truth-telling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Vol 130, February 2015, Pages 209-217
谁说跟小孩讲道理,就是欺负孩子?
这顿冰激凌吃得什么鬼?
谁当妈不是一边助娃成精,一边自我修仙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我做了一个让人“看不起”的决定
万万没想到,这个国家的人吃起“麻小”一点不输中国
小7妈:
牛津大学【幼儿发展与教育学】硕士,“生活感知教育”发起人。从10年前回国办学到现在成为全职太太兼职作家。目前定居瑞典,旅居日本,育有混血小美女一枚。
小7爸:
瑞典籍数学家。从小热爱物理,到大二却发现数学才是真爱。在牛津大学做博士后时与小7妈相识。现任日本知名大学教授,擅长代数和统计思维,还跳得了华尔兹,通晓中国现代史,烧得了红烧肉,写得了好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