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首选,而如今香港电影却死在了上海 | 今评媒

点击上方 “仰观俯察”可以订阅哦!

前言
  本月,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在查看金爵奖入围提名名单时发现,没有一部香港电影入围,在已参展的电影中唯一有亮点的也只是《寒战2》而已。也自然肯定是没有获奖的香港电影了。
  曾经口碑票房皆佳的香港电影最近几年来似乎完全淡出了公众视野,能看到的也仅仅是洪金宝、周润发、梁家辉、成龙、梁朝伟、王晶等香港电影界的老面孔,电影题材创作方面老调重弹、冷饭重炒的居多,而这一切似乎在预示着香港电影的加速衰落。
曾经的首选,而如今香港电影却死在了上海 | 今评媒_第1张图片


  好友“影视口碑榜(ID:yingshikoubei)”关注此次电影节中不见香港影片身影后感叹道,“香港电影在上海死亡!”随后做了一篇香港电影为何衰落的分析,我们不妨来看下。
  香港电影的衰落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量的电影人为了寻求突破纷纷北上内地寻找机会,香港导演、香港演员参与内地电影也成为一种常态;与之相反的,还有一部分电影人固守香港本土,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固守”还是“北上”成为香港电影人面临的跋前疐后的选择。
  回顾当前香港电影人的努力,北上虽然有内地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但能否制作出符合市场、内地观众能买账的电影仍然存疑,水土不服的现象比比皆是。而固守的电影人面临的形势更严峻:本土电影市场萎缩,电影数量下降、市场份额减少,好莱坞及新兴电影市场的夹击等一系列因素加速了本土电影业的衰落。
  曾经盛极一时的香港电影为何衰落?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哪里?问题的答案似乎隐藏在香港电影兴盛的那段时光里。香港电影真正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许氏兄弟的喜剧片、袁和平的功夫喜剧、新浪潮电影等涌现的一大批本土电影人制作电影标志着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开始。在随后的八九十年代达到顶峰,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人才辈出,电影质量上乘、数量可观,文艺片、武侠片、动作片、警匪片等电影类型逐渐成熟。
  凡事盛极而衰。九十年代末,香港电影开始衰落,成龙、周润发、吴宇森等明星导演纷纷出走好莱坞、内地等淘金,先后拍摄制作了《尖峰时刻》系列、《换脸》、《风语者》、《安娜与国王》、《赤壁》、《让子弹飞》等,而香港本土电影数量和市场份额双降。
  回顾香港电影的兴盛,一方面得力于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产阶层的扩大,培育了比较成熟的观影人群,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电影市场;另一方面,香港本土积累了大量的电影人才,电影制作工业化成熟度较高,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加之同时期,大陆相对闭塞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台湾处于军管时期,限制了电影的创作,这些都为香港电影提供了巨大的电影市场。有媒体人分析说,香港电影的繁荣是畸形的繁荣,是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会。
  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到来、台湾军管时期的结束,这些香港电影曾经赖以发展的因素逐渐消失,加上韩国等新兴电影市场的崛起,对香港电影的冲击逐渐显现,香港电影在九十年中后期开始衰落。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香港电影人才大量流失,新生代人才凋敝,市场份额急剧减少,拍片量也骤降到百部以下,不足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当前,为了寻求出路,香港电影人纷纷加入到大陆这片电影市场热土中寻找机会。近几年来,香港内地合拍的电影层出不穷,无论是影响力还是票房号召力都取得不俗的成绩,周星驰的《美人鱼》还是目前华语电影的票房纪录的保持者。但也存在着水土不服、题材陈旧、创作思路枯竭、适应内地电影市场制度较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合拍片的发展。与此同时,固守香港的电影人仍在困境中挣扎着求生。“固守”还是“北上”成为香港电影人的两难选择。
  繁华落尽尽知归处。就目前来说,融入到内地电影市场这个全球第二大市场中来,可能是香港电影再度起飞的一个契机吧。毕竟,香港电影人具有较为成熟的电影制作机制、制作经验,加之语言文化的同根同源必然能够寻得一席之地。连美国、韩国电影人都来内地寻找淘金机会,何况自己人呢?
想要第一时间看到原创文章? 订阅“仰观俯察”公众号就可以哦! 微信号:simoguancha 曾经的首选,而如今香港电影却死在了上海 | 今评媒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曾经的首选,而如今香港电影却死在了上海 | 今评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