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心智模式
1)什么是心智模式
一件事怎么影响我们,不取决于这件事是怎么样的,而取决于我们怎么想它。每遇到一件事,你就会有一个想法,这些想法看似散乱无章,但其实是有规律的。这些习惯化的想法,就是心智模式。
自我决定论认为,推动人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主要有三个因素:安全感、自主性、胜任感。
安全感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如果与母亲的依恋关系足够安全,就像一条船知道后边有避风港,就自主发展出会对世界的好奇。自主性出来之后,就不会把挫折当作一种“如果我做得不好,母亲就会嫌弃我”的威胁,而是会执着于目标,努力解决问题,把限制和困难当作有趣的挑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胜任感。胜任感会让人不断寻找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不断增强自主性,安全感的来源就会从母亲转为自己,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2)防御型思维
因为缺乏安全感,而不断回避挑战的心智模型。它包含:
a、僵固思维
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只跟是否聪明有关。
实验证明,被夸聪明的孩子为了维护“聪明”的形象,而有益避开挑战;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却越挫越勇,保留着对解难题的兴趣。
请记住,如果你相信变化,那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你会怎么发展才重要。
如何改变:
从错误中学习(《原则》:错误是一定会犯的。如果我们惩罚错误,其实就是鼓励大家把错误都藏起来。这样,我们就失去了从错误中学习的机会,这对公司的损失会更大。)
突破自己不会犯错的形象
制定犯错计划,消解错误的消极价值
b、应该思维
不去认识真实世界,而是试图让真实的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规则。
比如,认为孩子应该是不拖沓的,认为所有同事都应该喜欢自己。一旦与现实相违背,就陷入抑郁、焦虑和愤怒。
如何改变:
区分愿望与现实。接受世界有时候就是有很多不公平,人生就是有很多苦难和不如意。可以有实现愿望的决心,并全心投入,但也要明确愿望不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不能奢望现实来迁就愿望。
把“孩子应该是乖巧、不拖沓的”转化为“我希望孩子是乖巧、不拖沓的”。
c、绝对化思维
绝对化思维的本质跟习得性无助一样,都是对伤害的抽象。
把两群狗分别赶到A和B两个笼子里,并给笼子通电。两群狗都经受一样的电击,但是A笼里又切断电源的杠杆,而B笼没有。被电击很痛,A笼里的狗很快学会了通过按杠杆切断电源,B笼里的狗却什么也做不了。
当把两笼狗分别放到C笼里,C笼没有杠杆但很矮,狗一跳就能跳出笼子。当给C笼通电时,原来A笼里的狗很快学会了从C笼里跳出来,而B笼的狗却呜呜地经受点击,一动不动。
“再做什么都没用的”的信念困住了B笼的狗。
悲观思维的三种抽象方式:
永久化:最近公司业务繁忙➡️工作总是没完没了;丈夫偶尔应酬忙晚归➡️丈夫总是很晚回来
普遍化:刚毕业适应不了创业公司的繁忙节奏➡️不适合工作
人格化:电话销售被挂电话➡️认为自己很讨人厌,很没用
d、突破三种防御型思维:与自我辩驳
实证式辩驳,找与不理性的结论相反的证据。
逻辑式辩驳,找出不理性的结论的逻辑不合理的地方。
实用式辩驳,问自己“我这么想有什么用。”
对于一个想法,我们要问自己:这样的想法会引发我什么样的情绪呢?
这种情绪是我想要的吗?
它会触发我什么样的行动呢?
这种行动是我想要的吗?
我这么想,会让自己更好呢,还是更糟糕呢?
3)创造型思维
我们可以把人生看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是把我们心里钟爱的理念变成现实的过程,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a、创造型思维与解决问题型思维的差别
创造型思维是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么样的,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去想办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间的鸿沟。
而解决问题思维是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去想环境能够提供什么,再来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实际的,该树立怎么样的目标。
b、增加行动力的方式1
研究发现,幻想自己成功减肥的女生,减肥成效远远低于那些幻想自己会遇到困难的女生。
因为大脑分不清什么是计划和决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动。有时候就因为我们下了决心,做了计划,大脑就会误以为我们做过了,行动力就被消减了。
思维工具——woop
Wish,先想想你在本周、本月或本年需要完成的愿望。
Outcome,最好的结果是什么,这两项是增加目标的张力。
Obstacle,设想可能遇到的障碍。
Plan,计划。用“如果……就……”的句式来写。
c增加行动张力的方式2
思维工具——控制两分法
第一步,遇到一件事的时候,先想想这件事是不是你能够控制的。
比如,意识到“同事怎么想我”是自己不能控制的,但是“勤快一点、友善一点”这些能给同事留下好印象的机会是可以自己掌控的。
第二步,如果不是完全能够控制的,就想想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在哪里,把这部分找出来,并做成计划。
比如,你不知道这次实验的数据是否理想,但你知道多做几次实验,更可能获得理想数据;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灵感,但你知道多读几篇文献,会有更大的机会获得研究灵感。
d增加行动张力的方式3
思维工具——正念思维
第一条原则:用描述性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比如,这个妈妈控制欲很强➡️这个妈妈在咨询室里指着女儿说,我不允许你这样做。
第二条原则: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比如,我很内向,每次遇到人都很紧张➡️遇到哪些人容易紧张,遇到哪些人不会?在哪些场合容易紧张,哪些场合不会?
第三条原则:关注现在能做的事,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问自己“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么?”
番外:所有的知识都是局部的,找出它不够完善的部分,是很容易的。可是要听到它对的地方,却并不容易。你要先接受他所说的都是错的,才能听到他说的对的地方在哪里。
如果套用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就是把知识当做绝对的真理来学习;
第二重境界,就是知道它是有错的,所以批判它、排斥它、不接受它;
第三重境界,就是重新把它当做知识来学习,既知道它有局限,也知道它对你有用的地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