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自序(一)让感恩常在

                        《遇见》自序(一)

                            让感恩常在

《遇见》自序(一)让感恩常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为了进一步加大中小学骨干教师、中层干部、校长队伍培养力度,学习名师、名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市教育人才团队的发展,为打造本土名校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我市实施“泉州市教育”“领航团队”培养工程,预计2017-2027年培养900名左右的领航人选,首批90名领航团队培养对象已于2017年8月25日赴京脱岗研修,2018年7月11日结业。

我有幸成为首批“校长领航”对象之一,这个机缘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为此,我倍加珍惜,更应懂得感恩。首先感谢泉州市教育局,感谢安溪县教育局,感谢华樾(北京)原点培训机构,感谢北京亦庄实验中学、北京四中房山校区、上海市格致中学、上大附中等四所名校的跟岗挂职学习,感谢我的导师李长青校长、黄春执行校长、张志敏校长、周晓岚副校长、刘华霞副校长,感谢我的单位安溪梧桐中学,感谢严志强校长一路的鼓励,感谢一年来帮扶过我的人,尤其要感谢我的爱妻,我的家人,还有我的父母亲,没有你们的支持,我是不可能完成这一年的跟岗学习,更不可能拥有这一年来满满的收获。

一年,8个多月,4所跟岗学校,北京106篇教育思考日志,上海98篇教育思考日志,看了13本书,参加了8次读书分享会,听了90几场的通识讲座,观了100多节课,参访了40多所名校,2篇文化研学报告,1个科研课题《北京上海跟岗学校“课堂生态”初探》,养成了写日志和看书的习惯。

《遇见》一书记录的是我在上海四个月跟岗学习历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得。大体分为七个版块,管理篇、课程·课堂·教师成长篇、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篇、名校参访·文化研学篇、读书·随感篇、情感连线篇、痛点应对篇,总共收录98篇,其中,有几篇是在北京跟家人情感连线的篇章也收入本书,使得这个版块会更加丰富点,更加动情点,很多“反思”其实也是一种“跨界”思维,为此,我们不必刻意的追问这样的划分合不合理。之所以取书名《遇见》,在自序(二)《人生最美是遇见》会做详细解释。

到北京、上海学习什么,学到了什么,学了能派上用场吗?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话题,也是我们每一个领航人必须思考的话题,学习名师、名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学习北京先进的理念,学习上海创新的思维。有个名校长开玩笑说,“当你满腹经纶归来,依然会是一声叹息!”我说,“如果不满腹经纶归去,更会是一声叹息!只为一声叹息,更需满腹经纶归去!”“改变一种生活方式也许有坚强的毅力便可以完成,而改变一种思维方式则相当于发动一场革命”,一位作家如是说。我们只能先改变自己,改变身边能够改变的,想改变的,可以改变的,渴望改变的……

就像新高考,只是一次深具“国家战略”意义的“指挥棒之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通过“动结构”而适应“新功能”,进而实现“学、教、考、评”等一系列目标升级的真改革。站在新高考面前,我们怎么办?这不仅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的难题,对局长、校长而言,新高考是一种真实、严苛的“价值考验”。我们又能怎么办?只能迎合,接受,借鉴,效仿,亦步亦趋的加以创新。我深深地感受到,新高考已像洪水般猛烈扑面而来,当前上海教育最前沿的信息已不能再等待,未来已来,我们再怎么也逃不开。

……

书中有我自己初步阐述的观点,比如让“本我”的“课堂生态”落地,让教育回归它的本原,让教育真实的发生,追求教育的“本真”,课堂改变了,学校才能改变。我们在思变,在求变,也在变着。教育想要改变,思想就要先行一步。可贵的是,我们已经“跨”出了第一步。

书中文字很是粗糙,有些篇章甚至是专家讲座部分内容叙述的基础上,再做点小思考,有些思考也只是浅层的,零散的,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跟岗研修期间,有时候生活节奏是很紧凑的,所获取的信息就像牛吃草一样,需要再做好好反刍,加上时间仓促,期待更多学人斧正。

                                                     

                                                    陈建全

                            2018年7月1于安溪梧桐中学

《遇见》自序(一)让感恩常在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遇见》自序(一)让感恩常在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遇见》自序(一)让感恩常在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自序(一)让感恩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