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投简史 | 请回答1997,那年你在做什么?

中国创投简史 | 请回答1997,那年你在做什么?_第1张图片


本文转载自“投资界”(ID:pedaily2012)

还记得吗?1997年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本文是清科投资界出品的《中国创投简史》第一章第一节和第二节,讲述中国投资行业的蛮荒时代。那时,四海八荒也找不到几个人能说清风投究竟是什么(是傻钱?),VC在人们的印象里也还等同于维生素C,但一群有智慧、有远见的人已经悄悄地集结……


如今已是投资江湖老师傅的IDG资本当时还不叫 IDG资本,而作为中国风险投资领域的拓荒者,投资与退出都甚为艰难;那些年,IDG资本如何一路走来?此后叱咤风云的合伙人们又是如何加入的IDG资本?答案都在今天的章节里。


第一章 VC 拓荒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万物初生,商业萌动,各种商业形态开始涌入中国,包括创业投资。


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又称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发源于美国。1946年,美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成立。从创业投资的概念进入中国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则更短一些。


最初的创业投资是从国家层面开始推动的。当时,国内没有多少人了解创业投资,一切都是在尝试与学习中开始的。


像美国一样,在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发展的初期(1983年—1992年),政府起了主导作用,一系列以促进科技进步为目的的政策,也同时推动了中国创业投资业的初步发展。

熊晓鸽与 IDGVC的诞生

就在政府大力推动中国创业投资行业的过程中,一股市场化的投资力量也敏锐地预见到了快速发展的中国对于创业投资的迫切需要。


20世纪90年代初,创业投资作为舶来品登陆中国内地。捷足先登者包括美国国际集团(AIG)、IDG、H&Q、中创公司(China Venture Tech)、富达(Fidelity Ventures)、泛亚(Transpa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保诚(PAMA)、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兰馨亚洲(Orchard Asia)、宏碁技术投资(Acer VC)、集富亚洲(JAFCO)、华登投资(Walden)等。


其中代表性投资案例发生在1998年,AIG基金以2.8亿美元投资了中海油,促成并且整体操盘这项投资的是时任AIG北亚和大中国区董事总经理的阎焱,这是当时单笔投资额最大的投资案例。3年后,中海油在纽交所成功上市,这笔投资为AIG获得了3倍回报。


那时可投资的好项目不多,VC们刚进中国,都处在摸索阶段,不太有正面竞争,而是时常聚在一起交流,分享经验教训。


从那时算起投资项目最多、坚持时间最长的是熊晓鸽和他的IDGVC(2009年更名为IDG资本/IDG Capital)。


1988年,郁郁不得志的乔布斯刚刚离开了苹果,开始了他的另一次创业,比尔盖茨的微软刚刚开始起步。在硅谷,由他们所带来的计算机创业革命正在持续发酵。没有人能够想象,一位刚刚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的年轻人,数年后找到了开启中国创投时代的金钥匙。


在美国波士顿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读书的熊晓鸽,这一年暑假受聘于卡纳斯出版公司的《电子导报》(Electronic Business),负责其在硅谷电子行业和创业投资方面的新闻报道。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他接触到了创业投资,认识了很多创业投资商和创业者。


最先和他打交道的是一群台湾人和美籍华人,他们经常主动邀请熊晓鸽过去做采访,有时候发传真预约时间,有时候直接开车来邀请。第一次听到VC这个词时,熊晓鸽在脑海中将VC看作是很牛的一群人。硅谷的存在是因为一些有技术的人才,有创业传统,还有从老牌电子公司出来的一些人想创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VC,美国互联网时代的崛起正是因为VC的推动,硅谷也正是VC与创业者共同孕育的,由此,熊晓鸽慢慢迷恋上了创业与VC。


1991年8月,熊晓鸽想回内地做中文版刊物但被卡纳斯出版公司拒绝,心灰意冷的他给IDG董事长麦戈文写信求职,约好半个小时的面试,他和麦戈文谈了3个小时,没想到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想法与麦戈文不谋而合。


熊晓鸽和麦戈文的相识颇有缘分。1988年,中信集团董事局主席荣毅仁访美并在弗莱彻演讲,《电子导报》赞助了演讲后的晚宴。在场的麦戈文想与荣毅仁交谈,熊晓鸽碰巧担当了他们的翻译,他也因此给麦戈文留下了好感。


3个月后,熊晓鸽正式到IDG上班,1991年12月就到北京找到《国际电子报》,把这份报纸合并到《计算机世界》,变成了后来的《网络世界》,这是他到IDG做的第一个项目。对于刚回国的熊晓鸽来说,他的最初梦想是做一份关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国际性杂志,因为受到麦戈文影响,熊晓鸽才最终走上了创业投资这条路。


IDG在中国做的第一笔创业投资是1989年1月投资太平洋比特体育器材公司。随后,IDG认为,在中国除了出版业务外,中国的创业投资行业孕育着更大的机会。1993年6月,IDG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风投公司——上海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熊晓鸽担任第一任总经理。1999年之前,中国的IDGVC只是公司内部的一个投资部,1999年互联网热潮到来后,IDGVC改为合伙人制,这也就是今天的IDG资本的雏形。


IDGVC最早的团队组建颇有些“梁山聚义”的色彩。当时,麦戈文请来一家英国老牌创业投资公司的高级人员来中国考察,从深圳入境,到北京、上海转了一圈,结论是找不到管理团队。他们选人的标准是:必须有10年以上管理基金的经验,读过类似于哈佛、斯坦福这样名校的MBA,年龄在35岁~45岁,结果找了一年半都没有合适人选。在当时的中国,符合这类条件的人才大多在海外,即使回国也都是供职于投资银行,很少有对创业投资感兴趣的人。


熊晓鸽说服了麦戈文,决定自己组建IDGVC的本土化团队。最先被请来的是他的老朋友周全。“周全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理工科博士,我们认识多年,经历相似,互相认同。周全没读过MBA,没有管过公司,但是他智商高,肯学习,且具有不为常人所知的激情。寻找合伙人和寻找投资项目有相通之处,没有共鸣是没法合作的。”熊晓鸽后来回忆道。


作为最早加盟IDGVC的合伙人,没有任何金融背景的周全当初面临的困难远远不止缺乏基金操作经验这一项。“上当受骗,与国内合资伙伴目标上的不一致,与VC运行机制相适应的法律环境的缺失,尚显稚嫩的私有经济……”这些至今仍让周全记忆深刻。


周全还曾表示:“IDGVC在设立之初,就建立起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即使后来有了新的GP(普通合伙人)加入,也不能使基本的制度框架发生大的变动;另外一方面,在具体的投资决策上,IDG总部又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这使得我们的管理团队非常本土化。”


随后,熊晓鸽和周全遍寻世界,网罗人才。首先加入的是林栋梁。清华计算机系毕业的林栋梁在1993年之前一直和北京科委有合作。一个偶然机会,林栋梁得知IDG与科协打算一起成立基金,他因此结识了熊晓鸽并最终被熊晓鸽的诚意打动,他主要负责互联网技术和新能源方面的投资。


不久后,曾经在国企工作的章苏阳在1992年后选择加入了万通,他的老板正是有着“万通六君子”之称的冯仑。1993年,章苏阳出任上海万鑫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负责工业领域投资。在谈一个项目合作时,章苏阳结识了熊晓鸽和周全,最终加入IDG。


1997年杨飞加入,2年后过以宏、李建光加入,IDG集结了一批具有远见卓识的投资精英,也开启了至今为止长达20多年的中国互联网企业的掘金之旅。


中国互联网伟大而光荣的时期


中国第一批最重要的互联网公司几乎全部诞生在1998年—1999年,这是中国互联网伟大而光荣的时期。而当时,谁也不曾想到,日后中国互联网的超级巨头们正在悄悄萌生。中国的创业投资者以及私募股权投资者也在此时开始活跃。


1994年4月20日,中国通过一条带宽64kbit/s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成为了中国互联网时代的起始点,后来这一天被称为中国互联网诞生之日。


这年底,马云第一次听说互联网。1995年初,著名的美国之行后,踌躇满志的马云和妻子、朋友凑了两万元,成立了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杭州海博网络公司,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不过刚起步的中国黄页业务开展得并不顺利。当时的马云与其说是总经理,不如说是个推销员。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互联网为何物,很多人将马云视为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骗子”。


1996年11月19日,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实华开网络咖啡屋”在北京首都体育馆附近开门迎客,随后“网吧”这个新名词也迅速被人们所熟知,互联网在中国大陆开始普及。


到了1997年底,中国黄页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此后,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升温,中国黄页在一夜之间冒出了许多竞争者。


1996年,留美归国的张朝阳在《连线》杂志专栏作家尼葛洛庞蒂、创业投资家爱德华罗伯特和邦德给的22.5万美元的投资支持下,成立了爱特信公司,这是中国首家以创业投资资金建立的互联网公司。1998年2月25日,爱特信正式推出其品牌网站搜狐网。1998年4月,爱特信公司获得第二笔创业投资,投资者包括英特尔公司、道琼斯、晨兴公司、IDG等,共220多万美元,同时爱特信更名为搜狐。


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正式上线,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级重点新闻宣传网站(2012年4月27日,人民网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997年6月,26岁的丁磊在广州创立网易公司,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员工3人,办公面积只有8平方米。1998年2月,中国第一个全中文界面的免费邮件系统诞生,仅半年时间内注册用户高达30万户,此时各大公司纷纷致电丁磊,要购买网易免费邮件系统,这就是网易赚取的第一桶金。1998年5月,网易在CNNIC的年度最佳网站中排名第一,成为中文互联网排名第一的网站。丁磊后来回忆说:“这之后,华尔街的投资人就在我们门口排队了,他们抢着要给我们钱。那时候是1998年年中,我们公司才10个人左右。”


1997年9月,30岁的王志东集结了中国做软件开发最牛的一群人,成立了四通利方,并且成功吸引了后来中国创业投资领域最著名的一对兄弟——冯波和冯涛,以40%的股权换回了650万美元的投资。1998年10月20日,原四通利方论坛改为四通在线,宣布推出网络门户站点;同年12月,四通利方收购台湾华渊资讯网,二者合并后推出“新浪网”。


1998年6月,中国互联网用户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06万户。此时,中国创业投资的环境开始改善,互联网企业的融资路径逐步明确,这一切预示着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次发展热潮即将到来。


1999年2月,马化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令OICQ上线,谁也不会想到,仅仅9个月的时间,OICQ用户就突破百万;不到1年,用户暴增至500万。伴随不断增加的庞大用户群,OICQ需要更多的服务器去支撑,但此时腾讯公司账面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了。怎么办?在开源无望的情况下,此时的马化腾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增资减薪,二是把腾讯卖掉。


股东们一致同意把股本从50万元增加到100万元,于是腾讯五虎(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不仅咬牙将薪水减半,还增加了个人的资金投入。可这些都只是杯水车薪,尚不足1岁的OICQ仍然面临夭折的危险。相比增资减薪,把公司卖掉也许是一个更痛快的办法。当时马化腾的开价是300万元,他与曾李青开始四处寻找愿意出钱的人。


据悉,起码有6家公司拒绝购买腾讯公司的股份。其中有腾讯公司的房东——深圳赛格集团,时任赛格电子副总经理的靳海涛回忆说:“马化腾找了我们好几次,那个时候也没有投。没有投的原因是什么呢?这玩意儿看不明白。当年如果投了,起码增值几千倍。”还有曾李青的老东家广东电信,最终洽谈收购也是无疾而终。除了深圳当地的企业之外,马化腾等人还分别跑到北京和广州,先后找了四家公司谈判出售腾讯。对公司的估值,收购方最多出到60万元,这连马化腾等人预计的底线都未达到。


在出售公司不得其法之后,曾李青向马化腾提议,换一批人谈谈。他说:“现在要去找一些更疯狂的人,他们要的不是一家现在就赚钱的公司,而是未来能赚大钱的公司,他们不从眼前的利润中获取利益,而是通过上市或再出售,在资本市场上去套利。他们管这个叫 VC,Venture Capital,创业投资。”这是马化腾团队第一次听到创业投资这个名词。


曾李青找到了刘晓松,刘晓松曾经给腾讯投过钱,鉴于此次腾讯要融的资金比较多,他就将IDGVC的熊晓鸽推荐给了腾讯(熊晓鸽和刘晓松同出自湖南大学)。之后熊晓鸽让IDGVC深圳的总经理王树负责此事。尽管还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但曾李青还是拿着数易其稿的商业计划书,拉着马化腾一同与王树会面。这次会面最终让IDG冒险决定投资腾讯,其中有两个缘由:一是1999年3月,AOL斥资2.87亿美元收购ICQ,而作为ICQ的中国模仿者,OICQ或许值得投资;二是虽然还没有找到靠谱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盈利前景,但OICQ确实已拥有庞大并不断暴增的用户群。


除了IDGVC之外,曾李青还通过中间人找到了李泽楷旗下的香港盈科数码,虽然一度犹豫,但盈科也认可了腾讯的实力和前景,其在IDG最终拍板之后也同意投资。最终,IDGVC、盈科联合投资220万美元,各占20%的股份,这是腾讯公司得以继续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笔创业投资。2000年初,投资协议最终签订(赶在了3月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前)。这笔创业投资得之不易,完美的时机说明腾讯运气上佳、如有神助,从容而波澜不惊地渡过了这场互联网业始料不及的空前劫难。


至此,日后长期称霸中国互联网界的四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腾讯已建齐,中国互联网正式走入门户时代。


1999年3月,做“中国黄页”并不成功的马云回杭州创办阿里巴巴网站,注册资本50万元人民币。加上马云自己,一起创业的一共是18个人,就是后来著名的阿里巴巴创业“十八罗汉”。彼时的互联网领域里的两个主要商业模式是做新闻门户和做搜索,而马云则是这些人里面唯一做电子商务的,所以当时的马云非常不被看好。


1999年底,阿里巴巴获得了高盛500万美元的天使资金。当时引进这笔资金的人叫蔡崇信,此后他留在阿里巴巴担任CFO一职,在阿里巴巴称霸中国电商的创业史上屡立战功。


这一时期,电子商务开始起步,互联网不再只是消费平台,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子商务获得创业的机会,网商群体崛起。随后,网络游戏、网上银行、网上教育等逐渐兴起。


1998年10月,周鸿祎成立了国风因特软件有限公司。很快,一个用于中文域名指引的客户端产品开发出来,这就是当时红极一时的3721,此时公司的启动资金告罄,周鸿祎急需寻找投资者,终于在四处碰壁后遇到IDGVC。


时任IDGVC合伙人的王功权、林栋梁,尽管并没有看懂周鸿祎的商业模式,但还是在1999年6月给3721投资了25万美元的种子资金。2000年,3721进行了第二轮融资,获得万通投资集团、IDGVC以及欧洲CIV三家共200多万美元的风险投资;2002年,3721获得日本创业投资巨擘集富资本1000万美元的第三轮投资;2003年,周鸿祎将3721以1.2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雅虎。这算是最早的一个以并购的形式退出的案例,不过失去3721一直是周鸿祎心中不可言说的痛。


1999年11月,陈天桥夫妇与弟弟陈大年一起创立盛大。最初的盛大只是一个卡通网站stame.com,目标是成为“网络版的迪斯尼”;3个月后,盛大获得中华网300万美元的投资;尽管坚持了两年,但卡通这条路并没走通。2001年,陈天桥决定背水一战,全力转向网游,后来游戏成为盛大最著名的标签。


1999年底,身在美国硅谷的李彦宏看到了中国互联网及中文搜索引擎服务的巨大发展潜力,抱着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他毅然辞掉硅谷的高薪工作,携搜索引擎专利技术,于 2000年1月1日在中关村创建了百度公司。


在这段时间,毫无疑问IDGVC投资的案例最多。不过,除了熊晓鸽和IDGVC,当时还有一些外资投资人和投资机构非常活跃,比如徐新。1995年,徐新进入香港当时最大的本土券商百富勤,在中国内地还没有人喝瓶装水的时候,百富勤参与了对娃哈哈的投资。1999年,在霸菱投资期间,徐新以600万美元入股网易,同样在1999年,徐新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中华英才网并担任其董事长。


当时,在国内私募股权(PE)投资公司还是鲜为人知的概念,但是最早的一批PE投资人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世界私募股权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1985年,由彼得彼得森和斯蒂芬施瓦茨曼共同创建了黑石(Blackstone),依靠私募股权投资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为美国最知名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这对于当时正在世界银行工作的吴尚志触动很大。


“当年黑石起步也是很难的,跑了二十几家投资人,就一家出资;但是这些年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是由于它创造了可预测的回报。”在很多年后接受《财经》采访时吴尚志总结道。和吴尚志一样,很多中国金融从业者都受到了黑石等私募股权机构快速发展的冲击,比如谢国忠、阎焱等人都受此影响而选择投资作为自己未来的职业。


1993年,吴尚志辞去世界银行的高薪工作回到国内,开始募集基金,不过并不顺利。1995年,中金公司成立,作为总裁的林重庚来找吴尚志,希望他去中金公司工作,吴尚志接受邀请,并选择了中金公司筹备中的直接投资部。在吴尚志、洪荣兴、焦震等人的率领下,中金公司直接投资部很快投资了中国移动、新浪网、鹰派陶瓷、南孚电池等项目,主导投资总额达2亿美元。


前华平亚太区主席孙强也可谓是国内私募股权投资业最早的奠基人之一。1994年,全球最大的股权投资公司之一的华平投资集团(Warburg Pincus)落户香港,当年6月,孙强离开高盛,来到华平投资。这是一个相当具有前瞻性的决定,因为这个转行牵涉到孙强的工资被降低一半,而且要损失半年的奖金和放弃很多只有在美国一流投资银行才有的优惠待遇。而这也基本是当时中国第一批海归投资人共同面临的选择。1995年下半年,孙强带领华平作为最早的外资股权投资公司之一,进入了中国市场。


1999年,即将从清华毕业的倪正东和他的几位同学成立了清科公司,并筹备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创业投资论坛。这次论坛几乎聚集了当时绝大部分活跃的VC、PE机构投资人,后来,倪正东谈到2001年的这场论坛时说:“当年的论坛总共只有150人参会,但正是在这150人中,很多人成为了日后中国创业投资以及私募股权投资界的翘楚,包括孙强、熊晓鸽、徐新、阎焱、吴尚志、汪潮涌等。”


你还不能错过2016/2017年的IDG资本:


进入【独家精选】菜单或直接点击下列关键词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2016年度总结| 2016薪酬报告|IDGVIEW| IDG大咖说|IDG私董会| 投资人说| 创业者说

人工智能| 新电商 | 泛娱乐| 企业服务|体育| 品牌|金融科技 | 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


中国创投简史 | 请回答1997,那年你在做什么?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创投简史 | 请回答1997,那年你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