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学之曹植

魏晋文学之曹植

文学与传媒学文秘二班魏猛

王国维《人家词话》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这里虽是说南唐后主李煜由于生于深宫之中和长于妇人之手,所造就李煜天真的性格,注定他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君王,但是这又和不能说也是曹植的缩影呢。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共占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由此可见谢灵运对曹植的评价极高。又如钟嵘《诗品》中评价曹植的诗诗“骨气其高,词采华茂,黄凯《诗品讲疏》又加上“不离闾里歌谣之质”因此可见曹植文采之高。

曹植的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 以公元二二0年曹丕称帝为界,他自聪命,善赋诗书,便深得曹操的喜爱,早期作为一个贵游公子,整天同曹氏兄弟于深宫之中饮酒作乐,因此他早期的创作便是宴饮、游乐的题材。造就了他轻狂放纵的个性,

如《公宴》中“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明月澄清影,列宿正参差。”又如《侍太子坐》“清醴盈金殇,肴馔纵横陈,齐人进奇乐,歌者出西秦。《斗鸡》等多是一些,饮酒作乐的诗歌,其大抵情调平和,辞藻华丽,多体现出贵族气息,与无忧无虑的生活。

 后来曹植跟随曹操从军征战,看到了战士们的戍卒艰辛,生离死别,观察到了社会的动荡,后又因饮酒放纵私开司马门,曹操对曹植失望至极,便立曹丕为太子,又受曹丕的猜忌,创作风格便有所改变,大抵就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曹植便是多阅世的,遇到了多种变故,便改变了他的风格。

如:《送应氏》中。“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描写作为成都的洛阳,经过战争的变乱,尽为废墟,全是萧瑟的景象,又如《白马篇》中名编壮士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他寄托自己的感情于其中的游儿,希望自己的才能得与施展,诗赋多体现出一篇豪迈气概,富于进取精神,于前期贵游公子的宴饮诗形成鲜明对比。

 在《赠白马王彪》中“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从这里我再结合曹植其他的诗可以看出曹植多次在诗中所用“洛阳”这是出于他被封为王,被“发配”对于前前途的担忧以及兄弟之情就像那伊水和洛水一样。曹彰进洛阳之后就暴病而王,就使曹植更加担忧,据《是说新语;尤悔》中记载“魏文帝忌弟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啖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进者,王弗悟,遂杂进之。即中毒。由此可知曹植怎么能不担忧,而首先发出了“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在魏晋时期,求仙问道是很盛行的,人们都将自己的命途寄托于神仙,但曹植率先发出了,天命信可疑的不见,只有当一个人绝望的时候才能发出这种呼喊,就如关汉卿《窦娥冤》中的窦娥,只有在绝望的时候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的毒誓。

 我们现代人一直为曹植没有当上君主而感到遗憾,为曹丕的奸诈而感到愤怒,曹植他文人的性格注定了他缺少军事家的才干,更何况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没有军事家的才干是无法生存的。所以我们不必为曹植所叹息,我们应当为曹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而感到高兴。

你可能感兴趣的:(魏晋文学之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