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与战国之春秋五霸

传说,周文王姬昌背了姜子牙八百步,然后姜子牙保了周朝江山八百年。

历史上的周朝实际维持了791年,传了国君30代共37王。近八百年的周朝被分为两截,西周与东周。

西周(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历经276年,都城镐京(今西安);东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都城洛邑(今洛阳),历经515年,被秦所灭。

一般来说,朝代经历了两三百年之后,架构上就会松松垮垮的,而东周却持续了500来年。实际上,东周的五百来年仅仅是名义上的。东周也被分成了两截,分别是春秋与战国,而且整个东周,周天子就是如同英国女王般的存在。

为什么叫春秋与战国呢?这是后世之人的人为定义,定义是用了两本书的书名,分别是《春秋》与《战国策》。

东周分两截,由春秋到战国就是贵族堕落为流氓的过程,本期概述春秋,下期比划战国。

01

春秋始于周平王迁都,即公元前770年,也就是东周的起始年份。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被老丈人连同犬戎端了老巢(镐京,今西安),再加上地震的破坏。新任天子周平王(周幽王之子)不得不举家搬迁,东迁至洛邑(今洛阳)。

由外公扶植起来的周平王间接地背负着弑父之罪名,同时办公场所又被迫迁移到了诸侯国的地盘上(洛阳属晋国)。因此,寄人篱下的周天子不得不低声下气,地位也随之急剧下降。

自周天子迁到洛阳办公之日起,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及土生政权楚国的崛起止,历史上称这段时间为春秋时期,春秋历时约295年。

春秋时期的国际争端,也就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规模不大,点到为止,喊声大哥,服输就可以了。不像后来的战国那般血腥,春秋时期颇有贵族风范。

春秋时期,大家都是沾亲带故的,谁都不好意思撕破脸面。天子就是这张脸面,诸侯是脸面之下的干货。

诸侯圈里分大小帮派,有大哥和小弟。周天子现在没有了自己的产业,门面还是租的晋国的洛阳,手头也没了干货可以制衡诸侯了。所以,诸侯们就自己你争我抢地搞起来了。

虽然,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实际的土地和财富可以赏赐了,但是他还是天下共主,他可以把荣誉称号赏赐给诸侯们。

整个东周,周天子的使者们很忙,逢年过节到诸侯那边发放一下台历啊,送点冷猪肉啊,剪个彩啊等等。

众多荣誉称谓之中,其中含金量最高的要属霸主之位了。大哥可以随便喊,但是霸主不是随便给的。霸主之位是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的,看来周天子租来的门店的核心竞争力是行政审批权。

当了霸主的诸侯王就可以替周天子行使王道,代替天子教训其它诸侯。当然,这个霸主称谓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首先,得成功召集过诸侯开大会,然后在大会上大家推选你当霸主,这就是所谓的“会盟诸侯”。

会盟诸侯之后,然后还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与承认,当然天子是不会给你发个证书说你就是霸主的。

周天子一般会派个使者来,表彰一下你最近的工作表现,或者在诸侯开大会时派个使者来列席一下,诸如此类。

纵观春秋,出现了很多有实力的诸侯国及诸侯王,但公认的霸主的名额仅仅只有五位,即春秋五霸。

春秋与战国之春秋五霸_第1张图片
春秋诸国

02

关于春秋五霸的名单安排,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争议较大的人选有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以及越王勾践。

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的霸主有两位,首先是齐桓王,齐桓王是姜子牙的第十二代孙。齐桓王任用管仲为相,团结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不但业务能力强,而且对天子也很尊重,同时群众基础也好,所以诸侯们都很服他。

晋文公也是大家一致认同的霸主。晋文公,姬姓,第二任霸主。晋国牛逼之处周天子租的是他家的店面,晋国替天子行使王道,并且维持了百年霸权。

宋襄公的霸主地位,争取而来靠的不是硬实力而是软实力,靠的是他的好名声,宋襄公是彻底贯彻执行“仁义”之人。宋是商朝贵族后裔,子姓,宋氏。孔子也是子姓,孔氏,所以他们是一个家族的。

齐桓公早年任用管仲,成就了一番霸业。而到了晚年,管仲去世之后,用了小人治国,结果自己也在内乱之中被饿死了。

宋襄公在齐桓王去世之后,乘着齐国内乱,带领卫国、曹国和邾(zhu)国杀入齐国,拥立太子登基,平定了内乱。宋襄公兑现了齐桓公的生前所托,所以在诸侯之中赢得了好名声。

跟着老霸主一路混过来的宋襄公当然也是有雄心的,也想成就一番齐桓公般的霸业,可是在召开诸侯联盟大会时被楚国擒了。被赎身之后,宋襄公不爽,想找楚国报仇。

宋楚遭遇之时,楚人正好在渡河,宋襄公不想不乘人之危,就在一旁静静地等待楚国士兵渡完河,列队完毕,然后再准备按照礼仪来交战,结果楚人不玩这一套。于是,宋襄公大败,还受了伤,宋国从此沦为二流国家。

所以,有人说宋襄公仁义,有人说他虚伪,更有人说他愚蠢。

当然,楚国的野蛮行径也是受到谴责的,如果有人破坏了规则但是没有受到惩罚的话,破坏规则的就会越来越多。

当时的楚国是半蛮族之地,不受中原文明的约束。打仗老是不按规则来,不按套路出牌,所以即使楚国在硬件条件上已经够得上一霸了,但是在文化上却时常被其它诸侯瞧不上,总有那么一点暴发户的感觉。

在楚国推广华夏文明的第一人是楚庄王。楚庄王,芈姓,熊氏。楚庄王有问鼎中原的野心,他应该很清楚打江山靠拳头,而坐江山是要靠文化的,所以他在楚地积极推行华夏文明。

关于楚庄王,有两个著名的典故,一鸣惊人和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的典故是说楚庄王上任之初的前三年里默不作声,只在庙堂之上冷眼旁观。但是,当他三年之后开始正式主持工作了,立刻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政绩斐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也是讲楚庄王的,某日,周天子派使者来楚国慰问,楚庄王问使者周天子用的鼎有多大啊?有多重啊?这简直是赤裸地挑衅。

楚国在地理上被夹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有点憋屈,北面受着大国齐国的抑制,于是楚国只好向东发展,往东推进过程中灭掉了越国。后来,在齐国衰弱之后,楚国又趁机北上与晋国去争霸。

楚国见缝插针,逮着机会就钻,突破底线的楚国在春秋时赚足了便宜。但是,很快在一个比一个没有底线的战国时期,楚国被人耍得团团转,也被别人东一块西一口的吃掉了,最终被啃得干干净净。

03

春秋五霸,秦国也夺得一个席位,秦穆公。

秦穆公首先认晋献公做岳父,晋献公将大女儿嫁给了秦穆公。这次联姻可不简单,首先秦穆公的岳母是春秋首霸齐桓王之女。其次,七十多岁的百里奚被作为嫁妆(奴隶)嫁到了秦国。

然后,百里奚跑路了,在边境线被楚国的边防军给抓去了。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有才,于是去找楚国,说我们有个奴隶跑你们这来了,我用五张黑色的公羊皮来和你换吧,楚国说好啊!

就这样,百里奚被秦国捡漏捡大了。秦穆公启用百里奚为相,史称“五羖(gu)大夫”,从此开启了秦国的屌丝逆袭之旅。

百里奚,姜姓,原是虞国大夫,虞国被晋国灭了,国君连带百里奚都被晋国俘虏了。这是假道伐虢(guo)的故事。

虞和虢原本是两个关系不错的小国,晋想吞并他们,但是又怕他们联合起来。于是,晋先用宝物贿赂虞王,说哥们借个道呗,我去灭一下虢。虞答应了,结果两家被一块端掉了。

另一头,秦国在百里奚的主持下内修国政,外图霸业,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统一了今甘肃与宁夏之地,百里奚成功辅佐秦穆公成为春秋一霸。

外交方面,秦穆公帮助晋文公夺得君主之位,并且把女儿嫁给了晋文公。晋文公是春秋五霸的第二任霸主。秦国与晋国的这段美好时光,是秦晋之好这个典故的来源。

可以说,秦国历代国君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捡漏”,而且捡的都是大漏。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ju)、李斯等等,都是其它诸侯国混不下去了,被秦国捡大漏捡来的。

穷乡僻壤之地,不是被逼无奈,人才又怎么会往那边跑呢?但是,如果不是君主的人格魅力,即使捡到了人才又怎能留得住呢?

04

说完被当时的主流媒体当作暴发户来批判的楚国和秦国,最后来说一下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姬姓,血统很正,王室成员,内阁班底很牛,伍子胥为相,孙武为将。

阖闾的败家儿子是夫差,夫差的最大败笔是放走了越王勾践。夫差去打越国是为了父报仇,因为勾践打败了阖闾,阖闾最终因伤忧愤而亡。

新的一轮吴越之战的结果是越国败了,越国求和,并且勾践全家入吴为奴。越王勾践的来头不小,姓姒,夏禹之后。

在吴两年里,勾践的姿态可以说是绝对地低到了尘埃里。最感动夫差的是,某天夫差生病了,勾践居然通过尝夫差的粪便来判断病情。

勾践在吴国受着苦,老家越国当然也没闲着,范蠡到处搜寻绝世美女往吴国送。范蠡在浦阳江边,偶遇正在浣纱的西施,虽然万般舍不得,但是大局为重。最后,范蠡还是把西施送到了夫差手里。当然,西施也没有辜负组织对她的信任,为越国复国也出了不少力。

勾践被释放回来之后,一方面继续在吴王面前装孙子,下班之后却关起门来卧薪尝胆,一遍遍地默默地舔舐着内心的创伤,两只阴森的眼睛等待着复仇的机会。

吴王夫差攻打越国本来也不是为了吞并越国,而只是为了秀一秀拳头,顺便为老爹出口恶气。但是,冲动是魔鬼,再加上内心的狂傲,最终铸就了夫差的悲剧。

夫差放走勾践之后,渐渐地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然后专心北上去开拓霸业了。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勾践通过一系列组合拳,最终乘虚而入,一举灭了吴国。

小说家言,灭吴成功之后,范蠡和越国丞相文仲说,哥们咱们赶紧急流勇退吧,勾践这个人不可共富贵,但是文仲没听劝。

于是,范蠡“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据说,范蠡还趁乱寻回了美人,“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更为传奇的是,范蠡三次经商,三次成功,三次散尽家财,最终彻底隐居,自号陶朱公。

春秋与战国之春秋五霸_第2张图片
范蠡与西施泛舟五湖

考古学家却言,灭吴成功之后,范蠡被捆石投太湖了,与史书记载吻合,“事济功成,范蠡负石而蹈五湖”。

同时,西施也被沉了,一起下去陪伴范蠡了。有史书是这么记载的,“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

呜呼,悲哉!

春秋争霸,随着范蠡与西施的故事落下了帷幕。春秋被调侃为贵族们踢着正步,约到郊外打群架;接下来的战国就没这么有范了,在战国时期,诸侯们可以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

吴越称霸是否属于春秋五霸,史书上是有争议的,有人说应该把吴越争霸归类到战国。

作为非专业人士,我们仅凭直观的感受来说,我们也确实从吴越争霸之中闻到了血腥味,以及见识到了勾践可以为了胜利而不折手段。

吴越争霸的阴暗及血腥场面,一直被范蠡与西施的美好传说所遮掩着。同时,女性对历史的影响力及推动作用却切不可小觑,这是一股能量大得惊人的强大暗流。读西汉朝那段历史的时候,对这股暗流的能量特别地有感触,等讲到汉朝时,咱们再慢慢唠叨吧。

历史演变过程中,多是王侯将相们在台前表演,因此幕后女人们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并不多,除了王后、太后等实权派,能留名的就是绝世美人了。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形容四大美女。其中,沉鱼是指西施,西施也被誉为四大美女之首。

据说,西施被送往吴国途中走水路,江中鱼儿听说将有美人经过,所以都游出水面来看,见识了西施的美貌之后,鱼儿们都羞愧地沉到了江底。

这种美叫做忍不住直视,见到美女大家都会盯着多看会。如果见到绝世美女,就很有可能盯着迈不动步了。等会过神来,又会显得尴尬。

鱼儿们也是如此,也许是因为盯着西施看得时间太久了吧,等回过神来,臊红了脸,一股脑全部沉到江底去了。

春秋与战国之春秋五霸_第3张图片
四大美女之首西施

05

春秋战国的历史咋看乱成一锅粥,单个故事拿出来很精彩,但是要串联起来却无从下手,找不到线索来梳理脉络。

实际上,只要抓住了各位君主的姓氏,就会立刻豁然开朗,姓氏是打开先秦历史的一把钥匙。

姓氏源自原始部落首领的名字,所以带姓氏的家族都是国家草创期的原始股东,自然就是贵族。平民是不带姓氏的,阿狗阿猫随便喊。

姓代表血统,氏是家族代号,代表阶级。姓是根目录,氏是子目录。夏商周时期,姓氏是分离的,是为了方便区分血统和阶级。

夏商周时期,女子称姓,自带血统标签,这样可以避免同姓通婚;男子称氏,自带阶级标签,行走江湖辨识度高。

春秋与战国之春秋五霸_第4张图片
远古八大姓

上古有著名的八大姓,分别是:姬、姚、妫(gui)、娰(si)、姜、赢、姞(ji)、妘(yun)。八大姓里女字旁的姓更牛,据说是在母系社会时就存在了,“姓”是女子所生的意思。

后来礼崩乐坏了,姓氏也开始混乱了,秦汉之后就更搞不清楚了。

当社会对姓氏不再执着了,不再以血统论英雄了,以才华论英雄的时代就来临了。颜值不可靠的时候,就只能靠才华了,历史越往后发展,这种趋势就越明显。

辅助勾践争霸的范蠡,就是平民,没有姓氏。范蠡,子少伯,楚国人,在楚国不是贵族没法当官,所以范蠡只好来到越国打工。

06

理解了姓氏之后,就很好理解春秋时期的很多奇葩事情了,比如为什么打仗像是在搞团建(team building),因为大家都是亲戚嘛!

春秋与战国之春秋五霸_第5张图片
天子与诸侯

春秋时的外交语言是《诗经》,是不是很奇葩?其实很好理解,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专业术语作为行业壁垒,《诗经》是贵族圈的交际术语。

在交际时,对重要事情表态时,背诵一段诗经就可以了。圈外人(比如侍卫)听了,丈二摸不到头脑,圈内人立刻秒懂。逼格、保密强度和沟通效率三高。

当然,如果圈内人士不好好学习,对《诗经》的领会半生不熟的话,是要出现外交事故的。《诗经》是贵族圈的准入门槛,所以孔子说不读诗就不会说话了。

《诗经》入门之后,就要学专业课程了,其中最难的专业课是礼乐,而且风险极高,搞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礼乐制度一直被劳动人民所批判,说这是搞等级制度和阶层固化。实际上呢,贵族们搞这一套礼乐也很痛苦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实是对老百姓的一种体恤。

礼乐不但内容很繁琐,学习成本也奇高无比。首先得识字,而识字就得有鼎,这哪是普通人所能承受的经济成本呢?

人是需要靠秩序来约束的,和开车需要有红绿灯是一个道理。而礼乐对平民来说成本太高,所以法律是一种不错的低成本选择。

相信正在读文章的粉丝们,都具备极高的素质,日常生活中是不会去挑战法律的底线的,最多只是违章停车而已。

所以,约束各位日常行为的不是法律,而是社会公序良俗,这是从小耳渲目染而习得的。

周朝时的礼乐制度是周朝上流社会的公序良俗,只是制度化了而已。

礼乐讲究等级,法律推崇平等,这并不矛盾,只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礼乐是对贵族的约束,法律是对平民的威慑。法律是整个社会的底线,突破了底线是需要付出严酷的代价的。

礼乐制度的要求是高于法律要求的,所以理论上贵族是不会去挑战法律底线的,因此刑不用上大夫。

这样也许就可以理解何谓“礼崩乐坏”了,也能体会为何孔子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如此地痛心疾首了。

整个礼崩乐坏的过程是这样的:

1、天子权利大的时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2、天子被诸侯王架空时,“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诸侯王被大夫架空时,“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4、天子的地位低到尘埃里的时候,诸侯国的大夫甚至可以左右王室的行动了,所谓“陪臣执国命”。

礼崩乐坏的渐变过程是周天子地位逐步衰微的过程,也是天子逐渐丧失脸面的过程。

春秋与战国之春秋五霸_第6张图片
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

作为大家长的周天子,逐渐地被一群熊孩子般的诸侯给玩坏了,越往后越没底线。最后,百家争鸣之中法家胜出,因为法家为社会兜住了底线,否则大家都玩完了。

礼崩乐坏了,诸侯们也就不再在乎周天子的精神嘉奖了,即使是诸侯自己也开始控制不住下面的大夫了。

整个社会越来越混乱了,拳头大就是老大。在一顿乱拳之中,东周提前于战国时代结束了。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所灭,此刻离秦统一全国还有三十五年,秦统一在公元前221年。

下一期继续本期的线索,让我们一起撩一撩战国,敬请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春秋与战国之春秋五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