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24重人格(卡梅伦·韦斯特)

作者卡梅伦·韦斯特博士,在塞布鲁克研究生院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本书是有关他受多重人格折磨并一步步接受治疗的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带有自传性质。他与妻儿现住在旧金山。

一、故事梗概:

一句话情节:写了童年遭受创伤的作者身为多重人格患者所经受的折磨以及在家人的支持下充满艰辛的疗愈过程。

第一部:伤心旅店

我得了一场重病行动困难,但此时正有一场生意要谈,当客户电话响起时,我却好像突然换了一个人,与客户精密计算并据理力争,挂了电话后一下瘫倒在地。

大病初愈,心里却总是响起不安全的声音,我开始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在与妻子的沟通下,我接受了心理医师的治疗。结果发现那是因为我4岁遭受性虐待而产生的一个分身。

此后,我潜藏的分身纷纷出现,竟然一共有24个,都具有不同的名字、性格、记忆、能力。童年的记忆从他们口中一点点浮现,原来我此后又经历了很多次不同的虐待与挫折。

但我一直不愿相信自己曾经历过那些悲惨的事情,也不愿怀疑亲人,宁愿相信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在妻子的提议下,一家人搬离了伤心之地,去加州定居。

第二部:绕过阴沟

我与妻子积极寻求治疗方案,还加入了当地的多重人格者团体。可是噩梦继续出现,身份转换越来越快,一个分身拿起刀自残,我进了精神病院。

由于保险公司拒付医药费,我不得不离开精神病院回家,途中下定决心要自修心理学的博士生。妻子出于各种考虑找了新的工作,并为我联系了新的心理医生。在于心理医生接触的过程中,我又冒出来两个新的分身。

由于我要忙于学习心理学课程,其余的分身感到被忽视,在一位分身的控制下的过程中我拿起锤子砸烂了自己的手。我被送回了精神病院,可由于在里面我过分的自残行为,又被送了出来。

我的心理医生帮我协调了分身之间的关系,我尽力地维持家庭关系,可是仍然力不从心,我的妻子坚决不容许我的分身在儿子面前出现。

第三部:打破障碍

我进了一家新的精神病院,在里面经过一系列的活动,我和我的分身深刻地体验到大家是同一个人,大家要一起帮助我渡过难关,回到正常的生活。

经过录像治疗,我和我的分身相信了这个事实:所有的经历都是真实发生的,而大家是住在同一个身体里的不同人格。我不再自我欺骗和压抑,与所有的分身开始产生连接。

在医师的帮助下,我和妻子约定好每天会给他们时间出来透气,而他们要答应一起保护我的儿子,不在他面前出现。我的多重人格终于达成了统一,我最终也获得了塞布鲁克心理学博士学位。在妻子帮助下,我完成了本书。

二、解读:

作者本人的精神世界,就像是一个旅店,他的分身们就像是被作者拉进来入住的伤心的客人。

“我是这家伤心旅店的经理,然而,当客人有事找我的时候,我却紧紧关上办公室的门,把音响开的震天响。我是个混蛋。”作者不愿面对创伤,绕过了记忆中的阴沟。

最后,他接纳了发生过的事实,打破心中的障碍,和他的房客们建立起连接并达成共赢协议。

三、关于多重人格:

1、定义:

多重人格障碍是心理疾病的一种,具有超过一个(若是2个则称为双重人格)的人格存在,就有如“在一个身体里住着好几个灵魂”。

2、成因:

多重人格的产生与童年创伤有密切相关,尤其是性侵害。当受到难以应付的冲击时,患者以“放空”的方式,以达到“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的感觉,这对长期受到严重伤害的人(如近亲相奸)来说,或许是必要的。

3、与人格分裂、精神分裂的区别:

多重人格是“分离性身份障碍”。多重人格则指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也就是说多重人格中所存在的这些人格是有自己的姓名、性格、性别的,他们彼此是独立的,就像一个人一样。他们有些彼此知道彼此的存在,而有些彼此并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这些人格在发病时期会在不同的时间场合情境下交替出现,但通过治疗整合后这些人格可能会和谐友好的相处。在一个个体中的多重人格中,一般存在一个主体人格,存在一个或多个客体人格或后继人格。

人格分裂是专业上所指的“分裂性人格障碍”。“分裂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以观念、行为和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淡,及人际关系缺陷为特点,通常表现为多疑、不信任他人、妒忌、敏感、易怒、心怀怨恨、自负。

精神分裂症属于功能性精神障碍,指的是大脑不同层面(维度)的功能分离。主要特征是幻觉、妄想、瓦解症状、紧张综合征、阴性症状、认知障碍。对患者的社会功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随着病程发展一部分人会逐渐出现衰退(生活懒散,社交回避,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最终除了食和睡什么都不会。

四、摘抄10句:

1、“托比,乖!”戴维拍拍熊猫宝宝。

2、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人格分裂的倾向。比方说,你开车沿着高速公路行驶,忽然一颗心不知飘荡到何方,当你清醒过来时,你发现你已经把车子开到高速公路的出口。这是一种普通的人格分裂。在不同的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类状况。”

3、“DID是一种极端的人格分裂。譬如说,一个小孩第一次遭受性虐待,而施虐者竟然是他的母亲——生他、养他、帮他穿衣服、临睡前坐在他床边讲故事给他听的母亲。孩子没有能力理解和接受这种行为。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恐怖的、甚至痛苦的经历,但同时却也能让他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和兴奋。这个孩子会怎样应付这种情况呢?通常,他的意识会刻意和眼前这一刻保持距离,让心灵的另一部分出面,承担这桩性虐待事件所带来的冲击、痛苦和记忆。如此一来,这个孩子就不会被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实压垮,而能够继续过他的生活,照常上学读书,照样和朋友们出去玩耍。”

沉吟了半晌,艾莉继续说:“虐待事件再度发生时,这个孩子又会采取相同的防卫策略。也许,他会让先前那个分身再度出面。也许,他会创造一个新的分身。久而久之,这些分身发展出各自的特征,跟这个孩子的人格分离开来。他们变成了这个孩子的另一个自我。”

4、艾莉把双手握在一起。“这是一场长期抗战。有些病人打赢了这一仗,结果康复了。在某些病例中,我们发现病人的所有分身到头来都会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完整的人格;在另一些病例中,分身们继续保持分离,但他们会开始分工合作,形成一个能够发挥作用、应付日常生活的体系。不管是哪一种结果,都必须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才能达成。就像我刚才说的,这是一场长期抗战。”

5、艾莉倾身向前,瞅着瑞琪的脸庞。“这是一颗很大、很苦的药丸,把它吞进肚子里可真需要一点勇气。我跟你谈的不只是诊断和治疗的问题。对大多数罹患DID的人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承认和接受一个事实:你过去的生活,并不如你以为的那么美好,你信赖的人,曾经做过对你的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的事情,否认事实,只会使情况……恶化。”

6、你绝对是一个典型的多重人格患者。但这并不是你现在面对的最大的问题。你的问题是:你那群分身觉得不受欢迎,而如果他们觉得遭受抛弃,那么,请你相信我,卡姆,你这一辈子就完蛋啦!

7、这一生中,我不只要努力跟我这群伙伴——共同居住在这个身体里头的25个人——连接在一起。事情没那么简单。这一辈子我总是觉得,我跟周围的人疏离,没能连接在一起。从小,我就尽量避免跟别人的眼光接触,因为我担心如果他们正眼看我……如果他们看到我的灵魂深处……他们就会发现那儿空荡荡,啥都没有。

但我一直渴望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以某种方式跟其他人连接在一起。我想,这就是我今天出现在这儿,跟各位谈谈我的心路历程的原因。

8、各位知道,全世界哪一样东西最让我感到恐惧和痛苦吗?我最怕的,倒不是凯尔会把我当成疯子,也不是瑞琪不再爱我,更不是我会回到精神病院。我最怕的是一柄耙子。我管它叫“否认的耙子”。从我四五岁开始,这柄耙子就一直扒着、刮着我的身体,日日夜夜发出阴森可怖的声音。它逼迫我否认曾经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否认我的亲人曾经伤害我,否认我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人。

这些年来,我只顾伸出双手捂住耳朵,厉声尖叫,试图掩着这柄耙子发出的叫声。最近我才开始察觉,是我自己的手握住耙子,是我自己的喉咙发出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叫声。

9、我们必须了解,那些儿时遭受过虐待的人,尤其是经历过乱伦事件的人,几乎都怀抱着深沉的、根深蒂固的罪恶感和耻辱感,而这种感觉绝不是单靠挖掘记忆、面对心灵创伤所能够缓解的。光靠回忆是不够的。同样的,单凭归罪于别人,或宽恕我们认为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也不一定能够让我们的心灵恢复完整,让我们心里感到平安。这个目标的最终达到,必须通过谅解、接受和自我的重建。

10、各位不妨想一想“狼来了”的故事。那个男孩扯起嗓门大叫狼来了,提供虚假的信息,让大家虚惊一场,但这并不表示世界上并没有狼这种动物存在。如果你还记得这个故事,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确实有狼——到现在还有。假如当初大家愿意面对一个真正重要的事实:这个男孩哭着喊狼来了。这则寓言肯定会有一个比较好的结局。

五、感悟:

自始自终,作者最大的敌人就不是他的分身们,而是他对过往经历的否认。确实,别人很多时候会带给我们伤害,让我们痛苦不堪,对于一个社会人来说,这总是难免的。但我们还是要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正视心里的阴影,放下“否认的耙子”,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自己与自己的情感连接起来,也让自己和别人连接起来。

六:推荐

本来是为了完成老师作业而读的一本书,现在老师的作业大概不能完成了,就转化为读书笔记了。

对文学没有过研究,因此在介绍中忽略了文学性,但本书作者的文笔确实很吸引人,尤其人物分身的转换,简直精彩,甚至有惊悚的意味,非常推荐。如果作为一本小说来读,也是绝佳的选择。

适合心里有秘密的人阅读,看作者教你如何与悲痛的记忆共处,你会明白逃避与遗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的心里也有一些不愿对别人言说的记忆,恐怕他(她)们也早就在某个角落躲藏着,直到有一天,我打扫记忆的橱柜时,拂去灰尘,会看到他(她)们在为我承载着那些不能承受的悲伤。我多想一把抱住他(她)们说:“亲爱的,你现在安全了,再也不会有人来伤害你。你从来都是个好孩子,是其他人犯了错,我能懂你的委屈。别躲在角落里了,出来透透气吧,我亲爱的自己。”

后续:

其实大多数人,面临着社会角色冲突的问题。常见的现象比如:父母把工作中的风格带回家里面教育儿女;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严格和快节奏······等等。

原因就是,他们不能随着场景和交往对象的改变,及时切换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事实上,一个正常的人,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周围人对他也有不同的社会期待,这样一个人,必须要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自由切换。

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文中的方法,对自己身上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分类与整理,这样有利于我们更好的适应环境,也更好的履行在不同场景下的责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 | 24重人格(卡梅伦·韦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