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的文物

台北故宫博物院把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祭侄稿帖》送去了日本展览,引起了很多人的强烈不满。自家的极品珍宝,自己人都看不到,却送出去给别人看,这么做显然是不妥的。

流浪的文物_第1张图片
pss绘

日本人和中国人一样爱好书法,日本的片假名就是从汉字精简演化而来的,看起来像是缺胳膊少腿的汉字。

流浪的文物_第2张图片
pss绘

日本每年会评选出一个年度汉字,今年评选出的是“灾”字,倒是和《祭侄稿帖》的悲伤氛围相契合。

《祭侄稿帖》虽然名为天下第二行书,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被唐太宗陪葬,流传于世的只有摹本,因此祭侄稿帖实际上是名列第一的存世行书作品。

安史之乱爆发,兄弟和侄子忠心为国,不屈而死,颜真卿心中充满了极度的悲愤之情,从祭文中力透纸背的笔触和大量涂抹改动就能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何其沉重。

流浪的文物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实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天下第三行书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也都是在他们心情不好时写出来的。王羲之在热闹的酒宴中喝出了寂寞和忧伤,东坡先生在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喊出了孤独和悲凉。

所以文艺作品,多是要在心情不好时才能出精品,为了艺术成就要遭受人生不幸,这是文艺的代价。王羲之是就着酒写字,颜真卿和苏东坡是蘸着泪写字。

流浪的文物_第4张图片
pss绘

唐朝时的书法作品还能保留至今是十分不容易的,虽然说“纸寿千年”,但真正能侥幸流传千年之久的恐怕万里无一。纸张很脆弱,怕水怕光怕虫,年岁越长的纸越经不起折腾,真的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家一样,看一次少一次。所以这种珍贵的纸本须要放在条件严苛的储藏室中,一般不轻易示人,更别提千里迢迢的送去国外展览。

流浪的文物_第5张图片
pss绘

流浪的文物_第6张图片
pss绘

中国博物馆里有很多好东西,但中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量也非常可观,有统计说可能多达二千万件,其中还有相当多是传世珍宝。流失出去的文物大多是被抢夺或盗卖,通过不正当的途经和方法,结果却成了合法的财物,我们想要回来还要自己花高价买,既荒唐又无奈。就比如米芾的代表作《研山铭》,是2002年国家文物局花了近三千万人民币从日本买回来的。启功先生还在自己日记里抱怨,买得太贵了。

流浪的文物_第7张图片
pss绘

文物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一般对于本国本民族有代表性的文物,国家都是倍加爱惜,小心呵护,根本不会考虑外借他人的。对于那些流散国外的珍宝,人们也期盼它们能够早日回归。1911年有一个叫文琴佐·佩鲁贾的意大利人在罗浮宫偷了名画蒙娜丽莎,因为他认为这画应该属于达·芬奇的故乡意大利,他被意大利人当做了国家英雄。功夫巨星成龙拍过《十二生肖》,里面讲的也是义士为国家偷回我们被抢的文物。

流浪的文物_第8张图片
pss绘

鉴于日本在近代对中国的伤害,对中国文物的掠夺和破坏,如果还殷勤的把国宝奉送过去,实在是奴颜媚骨,寡廉鲜耻。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借的,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怀着好意借的,秦昭王想要和氏璧也说借,老赖骗钱也说借。我们完全可以不借,想看国宝自己来,那才有诚意。

流浪的文物_第9张图片
pss绘

借会上瘾,似乎被借的也上瘾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几年刚把最出名的“翠玉白菜”送去日本,现在又再接再厉,把祭侄稿帖也双手献上。这都是少数人滥用老祖宗的宝贵遗产,慷全体中国人之慨,谋取自己的私心和私利的做法。

与其胡作非为离心离德,不如做一些建设性的事,比如前几年富春山居图分离的两卷实现了联合展出,多么意义深重激动人心。现在大陆有无数人想看天下第二行书,想看翠玉白菜,应该先考虑同胞兄弟的需求,因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是我们共享的荣耀和光辉,是我们作为中国人自豪的理由。

流浪的文物_第10张图片
pss绘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浪的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