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Time in tin


Time in tin. 罐中时间没有要续……反正 将来报道要是出了偏差,你们是要负责的。

很巧,我是一个见证了这个故事的用户。产品面世,也许是一个小的时间节点——不妨在这个时候来说说我看到的故事。


一:源起



跑的要像______一样快

言归正传,先来跟大家聊聊这款胶卷源起的故事。

以下部分言论仅代表本人意见和收集的信息——一切解释权最终归樱总所有。

关注樱总和time in tin的朋友,应该都看过两篇公众号推送,大略是樱总说了说自己的动机和一些进度类的东西。我来帮大家一起稍微串一下时间线。

总体来说,去年年底的某个时间,我的朋友樱总萌发了自己 生产 分装 一款胶卷的想法。

这里的动机,在商言商地说,有三个:一是,很多过去的胶卷停产了,但是作为一个长尾的胶片用户数量在国内暂时处于上升期——其中包括一部分以前没有接触过胶卷的用户,也许有一部分用户对重新理解胶卷这个事情是有需求的;二是,樱总联系到了必要的生产条件,使得这个计划具备了可行性;三可能是,市场价格的不断上浮,对于中低价胶卷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需求缺口。

但是讲点人话——则不外是樱总希望有更多的人在想玩胶卷的时候,可以用比较低廉的价格买到一个还不错的产品罢了。


数码和胶片

十年,可以是一段很漫长的时光。2007年,市面上功能比较强大的数码单反,是D200和5D,那时候关于胶卷和数码作为工具的价值的大讨论还是器材爱好者们的一个重要话题。那时候冲洗店还遍布在全国的大街小巷——实际上在法国摄影师托马斯苏文的Beijing Silvermine展览里,我们还能看到被丢弃的、摄于2006-2007年的底片。但是到了2017年,连曾经的先进技术CCD都成为了玄学,数码相机的出货量先升后降,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也退出了拍摄胶片电影的行列。市场无情但高效地证明了作为“工具”来说数码摄影无与伦比的优势。今天的胶片相机,看起来似乎更像是活着的历史、能使用的古董和喜欢机械的人们爱不释手的玩具。

胶片的性能到底几何,玩起来是个什么感觉,众说纷纭。有的人写出了似是而非的神话,有的人对它嗤之以鼻——但是鞋穿上了才知道合不合脚,真的想知道这个晚近的古董到底如何,不如亲自上手试试。

关于这个故事,樱总的说法大略是这样的:

『有些事,年轻的时候不做,等到自己老了,会不断地想起,然后问自己,当时为什么不去试试……

一开始只是一个念头,但是这个想法渐渐长大,我发现我接触的朋友里(还有朋友的朋友,之类的),有可以提供这方面需求的设施与材料的……山就在那里,好像已然时不我待。』

自那以后,这个项目就进入了筹备:实验工艺、联系供应链、资本预算和融资、市场调研和测算,一个漫长的阶段。


二:实验

前一段时间,有一部分朋友应该跟我一样,拿到了一批time in tin alpha胶卷。

总体来说,这是一个在初步解决了融资问题和获得了可行的工艺方案、建立了产能之后,为了测试工艺和获取一部分生产数据,进行的试生产产品。这一批产品的技术参数是ISO ASA 200,跟最后我们见到的量产品还有一定的差别。


见证:Time in tin_第1张图片
Formula Cafe,上海。



见证:Time in tin_第2张图片
近瑞金二路沿街建筑,上海。

上图使用XPan+time in tin alpha胶卷拍摄。xtol冲,X5扫。在此感谢宁波黑匣子工作室提供的冲扫支持。

当然了,这款胶卷现在买不到了,就不多谈。

总体而言,alpha版胶卷确定了time in tin的片基工艺和涂布工艺,虽然和我们现在拿到手的产品略有不同,但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参考要素。

写这一段只是为了帮助一些还不太熟悉time in tin的朋友建立对产品的认知,并无其他用处——如果必要的话,也可以参考上图来帮助建立对量产产品的认知。


三:面市

在2017年4月10日,首批time in tin量产品上架销售。第一批商品在大约四个小时的时间里销售一空。

今天来跟大家聊的,实际上也是这一批产品。当然,之后的产品,规格上会保持比较高度的一致性。


笔者的time in tin首批产品


笔者的time in tin首批产品


我一直坚持一件事,写东西要对得起自己和每一个阅读的人,所以尽管我从来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特别是写这篇文章,但是我会尽量多陈述现有的事实供大家参考。我是樱总的朋友,同时也是最普通的一个用户。

但是说一点有私心的话,time in tin现在还是一个很年轻的项目,成长的过程里离不开包括你我在内的许多用户的支持,大家也知道启动一个工业项目在资金、物料方面的困难——特别是实业现在仍处于景气相对不那么好的周期。为了做好这个项目,樱总付出了很多努力,而且目前看起来效果也还可以——当然也还有很多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在维持“市场决定成败”这个原则的基础上,希望各位看官老爷可以按照一个小型start up而不是成熟工业企业的标准来看待time in tin。当然具体的一些故事,后文里我会适当补充。

目前产品维持的是“自产底片+分装”的一个思路,这里头最核心的限制因素就是 资金量 ,如果需要更进一步的提升,可能会需要数额相对大一些的资本,关于这方面的投入问题,樱总目前也还在征求各方的意见。如果碰巧我的读者里有从事VC行业或者认识相关人士的,感兴趣的话不妨接触一下。



用于测试的TC1傻瓜机和time in tin胶卷

作为一款全色黑白负片,time in tin使用的是0.095mm厚度涤纶片基,较市场上常见的0.135mm厚度三醋酸片基来说会薄不少。采用了涂布法工艺处理来处理防光晕涂层,主要是为了不影响感光(多数涂层并不是无色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保持片基两面的物理特性的考虑,使得胶片平整不卷曲。当然这个涂层并不需要多次清洗,即使是直接显影也可以完全去掉。但是为了不污染显影液,一般还是建议预先水洗。

在alpha版的测试里,很多用户提到了感觉片基偏薄,担心过片问题,加之这款产品目前还不是安全胶卷(可以在过片齿轮卡住时自动断裂以保护相关机构),所以我作为曾经的作死小能手,在测试上使用了比较极端的高集成度口袋机TC1,来为大家验证这个问题。

实际上,在胶片盛行的年代里——国内的厂商一直很羡慕国际大厂在“减少片基厚度”方面获得的成就。目前为止我拍摄了三卷time in tin,过片效果良好,也并没有出现过过片、退片故障的情况。当然这方面其实没什么代表性——还需要更多的数据积累来确定。但就目前能确定的反馈情况来看,暂时未接到这方面的问题报告。

后续我们也会配合樱总一起收集更多的数据,争取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

上图里我们可以看到,目前time in tin使用的仍是回收暗盒,比较客观的情况是按照目前的产能、产品定价和需求量,定制暗盒的成本可行性较低。

作为一个用户,我也很希望能有一款骚气的配套暗盒,同样在性能上,定制的暗盒是可以显著改善目前的漏光问题的。


现有的回收暗盒确实存有一定的漏光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站在生产者的立场,考虑到售价和供求平衡的大致情况,资本预算上可能需要有一个相对较大的产能提升,才能实现在不提价的基础上配置定制暗盒。这里也对漏光问题做出一个解释,目前使用的回收暗盒,大部分是针对0.135mm片基设计的开口绒布,所以针对time in tin的0.095mm片基,就容易出现漏光问题。目前能够给出的建议只能是避免在光照环境下存放、尽快拍完,以及片头一两张尽量预留出来不拍重要的东西。后续如果产能得到提升,相信樱总会解决这个问题。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也已经有了一些改进方案,但是目前还处于可行性论证阶段。

规格问题上,目前还只有135黑白胶卷——120黑白胶卷已经在议程中,其他规格的胶卷和彩卷,还需要等进一步的市场反响才能确定生产与否和更进一步的确定生产计划和时间表。

这里也统一对经常出现的“是否某厂100度黑白卷”给出一个比较通用的解释:在技术研讨和工艺研究方面得到了一些国营厂老师傅的指点和帮助,具体的生产环节因为涉及商业机密问题,只能说“无可奉告”。


四 样张和一些简单的报告

首先,这里向各位丢一个传送门:《国产荣耀!Tit胶卷 feat. 珠江201》 ,来自苗老师的测评报告——首测、第三方且自冲扫,相信比我的半吊子水平对大家更有帮助。

提供一些样图和个人的感受。


tc1+time in tin


tc1+time in tin


tc1+time in tin


见证:Time in tin_第3张图片
tc1+time in tin



tc1+time in tin

相信更多的胶卷用户跟我一样,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没时间),送店冲扫会多于自己冲扫。如果愿意看详细的冲洗参数可以参阅苗老师的测评——如果偷懒,可以告诉店家用TMAX的冲洗参数来处理。

扫描方面,目前尝试了X5、9000ed和平板扫都是可以正常扫描的,SP3000有用户反馈因片基偏薄扫描上存在一定的麻烦,目前还在进一步收集数据和整理反馈中。

只说说简单的感受,剩下的大家可以看图。

站在普通用户的立场上,可以很自信地说——哪怕算上稍贵一些的几款常见黑白卷,time in tin的成像质量也是相当不错的。颗粒整体来说比较细腻,反差不算太大。层次会比较丰富,当然对应的代价可能是不那么森山大道——这就见仁见智了。整体来看,阳光下的表现非常优异,阴天会显得偏灰一些。

当然,站在商业的角度上来看,考虑到主要的竞品是一些低价黑白卷,针对性的防光晕涂层和更良好的宽容度,会是比较核心的竞争优势——劣势当然也很明显,稍低的价格、较短的产品线和前文提及的问题,对于价格敏感性相对较低的用户来说,可能会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劣势。

此处补充一点小tips(感谢老飘的测试和建议),用xtol如果配得相对比较稀,可能会在边缘有一定的损失,扫描上容易带上一定的棕褐色,如果用D76,应该会好不少。

当然,樱总也提供了对应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你可以把卷送回做冲扫,套餐还提供了更优惠的价格。


五 一些简单总结

整体来说,time in tin的目标是生产一批可以在普通消费者购买力范围内相对较大批量使用的胶卷。或者说,做低价黑白卷里很好用的一款。更关注的,可能是一些技术性的指标上的优点——对应的限制,目前来看主要比较体现为产能、需求和物流。按照之前和樱总的沟通,生产方面目前正在尽力协调。

作为一个普通用户的话我的观点是:如果我手头宽裕能花个三四十一卷的价格买黑白卷,time in tin进入备选的几率可能不算太大——但是如果要在市面在售的几款低价黑白卷里选,毫无疑问即使存有漏光之类的问题,我还是会选择time in tin。特别如果要试机、或者比较大强度的拍摄,tit相信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扩张产能和进一步融资以解决现有的一些技术性问题的方案,暂时仍在论证中。在明朗的计划形成之前,可能暂时会以满足已有订单和维护用户的使用体验为主。

你可能感兴趣的:(见证:Time in 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