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ban驱动开发

你有没有遇到下面的问题

1. 团队有物理Kanban,确实觉得Kanban有价值,但是对团队提升效率讲不清楚带来了哪些价值;
2. 每天站会形式化严重,陷入了固定的形式:我昨天做了什么,今天做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去发现该并没有帮助团队发现问题,提升效率。
3. 有了Kanban和没有Kanban之前没有什么变化,感受不到Kanban带来的价值。
...

如果你的工作中有类似的问题,可以读读下文,或与能给你带来灵感。

感受不到Kanban的价值,问题在哪里?

问题不是出在Kanban本身上,如何出在使用Kanban上。

Kanban是一种信息传递的介质,形式可以是各种各样。我们是用Kanban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达到一些目的,如果感受不到Kanban的价值,那么我们应该回顾,先看看自己是如何使用Kanban的,是否使用Kanban去关注价值,暴露问题。

如何使用Kanban?

确切的说需要更具情况而定,下面举了一个例子,你可以分析下面的例子从而思考自己的团队应该如何让Kanban服务于当前的团队。

Kanban驱动开发的例子

【1. 背景】

一个产品团队引入了Scrum、引入了Kanban,期望团队能够关注价值,拥抱变化,响应变化。但是事与愿违,虽然使用Scrum中的角色、活动,使用物理Kanban,但是每日展会上也是过于形式:表述自己昨天做了什么,今天做了什么,遇到什么问题。表面看上去团队很棒,一帆风顺的景象。但是一个两周的迭代过后,结果告诉我们此次迭代计划没有完成,没有交付确认的内容。

多过去了一两个迭代,问题依旧如何,还是没有完成迭代计划。团队都看是不安。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站会过于形式化?还是大家不愿暴露自己的问题?还是就不该用这种新的交付方式?

【2. 回顾思考】

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停下来,回顾下Scrum、Kanban、每日站会都是为了什么?

答案很简单,团队使用这些工具和流程就是为了关注整个团队聚焦的价值。

既然是关注价值,那么我们采取的行动都应该围绕这个价值去调整。督促团队站会上尽量暴露自己很好,是个办法,但是效果往往不够明显,如何暴露问题,应该是围绕价值去暴露问题。所以单纯的督促和重复询问往往得不到我们期望的结果,问题也不一定在督促和询问的过程中暴露出来。那我们该怎么办。

【3. Kanban驱动开发的流程】

我们可以按照下面的流程去产生对团队的调整:

1,锁定团队聚焦的价值;
2,回顾并找到在交付价值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3,给出Action去解决这些问题。
【4,第一次改进Kanban】

Kanban体现了迭代过程中的价值流动,因此我们应该借助Kanban发现一些显性的问题。

团队通过回顾看板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原本开发完的User Story卡会重复返工。重复返工会花费Dev的时间,每个迭代的时间有限。尽早暴露已经Dev Done的卡片的缺陷似乎是一个ROI(投入产出比)最高的Action。

经过锁定价值、分析原因后,形成了两个Action。

  1. 最后团队在Kanban上增加一个“Ready For Test”列,进入该列前提是:Dev要与QA、BA一同Sign-Off完成的User Story卡,若没有发现问题,则可以挪动至该列。
  2. 同时在每张卡上标记处经历的天数(画正字的方法)。

通过Ready For Test来提早反馈质量问题;
卡上标记天数,有利于显性的暴露问题哪些真的花掉很多时间的卡.

【5,第二次改进Kanban】

在改进后的迭代过程中,能够看到一些变化,User Story卡因为质量问题,无法向后挪动,因为质量问题,一张卡的工作实际工作天数被正字表现出来。每日站会也逐渐有了改善,从形式的介绍自己做的、要做的、遇到的问题,逐渐变化为根据User Story卡上正字,去发现风险,并在站会后跟进。

迭代中虽有改进,但是依旧有问题,毕竟走出舒适区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团队应把交付价值作为目标,去发现团队中出现的新问题。

通过观察看板上卡片的流动,站会上表述的工作内容,团队发现了一个新问题:Dev人员倾向于尽快向后挪卡,这样看上去仿佛自己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往往卡停滞在了Dev Done,而不去是找QA,BA去将卡Sign-Off掉。Sign-Off时卡有一部分又被返工。

针对上面的问题,尽快的让卡向后流动时关键因素,Sign-Off时有部分内容被返工说明出现在前面Kick-Off环节。因此形成下面三个Action:

  1. 去掉Dev Done一列:促使Dev人员开发完成后就要找BA、QA去Sign-Off卡。
  2. In Dev增加约束:一个人一个时间点只做一张卡。做另外一张卡需要把现在的卡先Sign-Off
  3. In Dev增加挪卡约束:进入In Dev状态的卡必须先于BA、QA做Kick-Off。Kick-Off时由Dev向BA、QA表述这张卡要做什么,BA、QA在Dev介绍完之后进行补充,达成共识后可以挪动卡到In Dev状态。

读到这里是不是会有一种感觉:本来就应该这样做,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讲清楚每个环节要怎么做。我的思路是这样的,欲速则不达,任何意见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一次性介绍一个大而全的过程,不如分步,针对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单是解决问题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传递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的过程,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介绍完整流程和分步实施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我认为后一种对有些团队会更灵活,团队增量变化,持续改进,最终形成自己的团队工作方式和团队文化。而回顾那些现在令人向往的大型公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也是锁定目标,由目的、有计划的逐渐将团队引导向目标的方向。

【6,第三次改进Kanban】

经过过上一次Action的影响,团队开始了新的迭代,那些约束使得Dev更加聚焦如何完成User Story而不是如何表述让自己看上去工作量“很饱和”。

团队聚焦价值,价值通过解决团队当前遇到的问题来获得。

回顾Kanban上User Story的分布,我们发现团队整体环节已经问题不大,这时再聚焦一张一张的User Story上信息,每张User Story卡上都会通过之前的正字显示出当前这张User Story卡实际已经工作的天数,通过这些天数和预估的复杂度对比,我们能够发现有些卡预估复杂度和实际工作出入比较大,但这是表象问题。造成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需要去沟通、去了解。

通过沟通,发现有两类信息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一类是需求范围不确定,导致有部分需要额外多做一些事情,才能让功能完整的运行。
一类是技术原因:对开发工具、开发框架等不熟悉。

经过分析、整理。针对这两个问题制定Action:

  1. BA对需求需要描述的更为详细:避免一句话的描述、介绍需求至少要做到背景介绍、需求介绍、异常情况处理等描述
  2. BA和Dev统一描述需求的语言:当描述增多时,保持一定的格式能够降低阅读成本。
  3. 团队内培训开始聚焦:从简单大而全的培训,转为能够解决团队实际问题,ROI最高的技术问题培训和分享、上。
【7,第四次改进Kanban】

有些事情能够快速得到响应,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并能够看到结构。还有一些事情并不是做了就能够立即看到结果,开发能力的提升就属于后者。

再上次迭代的Action中一共3个Action,其中的BA对需求需要更详尽的描述和BA和Dev统一需求的描述语言。沟通协调之后能够能够看到结果变化很明显。而Dev对User Story完成情况的改善仅仅通过培训短时间也是无法解决的。

围绕价值,我们回顾第四次迭代后的结果,部分内容有改善,如工具类的使用,但是开发质量依旧是问题,并没有根除。这是坏消息也是好消息,因为团队开始更加聚焦,提升交付质量了。

回顾开发过程。除了开发工具、开发环境、开发框架,还有一类能力就是如何让程序能快快速响应需求的变化。Dev不能只是被动接受需求变化,Dev应该考虑的应该是如何让程序易于维护,易于修改。而Kanban会反映出我们综合开发能力的结果。

所以针对Dev出现的问题,形成了如下Action:

  1. Dev需要能够清晰描述问题:遇到问题应该首先表述清楚问题所在,而不是描述中引入更多的问题来解释现在的问题。
  2. Dev需要刻意联系:如Simple Design、设计原则等
  3. 坚持事不过三的原则:技术债可以欠,但是上限就是某处变化3次是就要考虑重构,从而后续更易于维护。
  4. 问题拆解:培养将复杂问题拆解为繁杂问题,将繁杂问题拆解为简单问题。问题的拆解能力的提升能够直接影响到估点的准确性。
    ...

总的来说,后续迭代中关注的更加细致。这些细节的完善,会持续提升团队的交付能力。

再往后Kanban还能再帮助团队带来其他的帮助,实现更多价值吗?可以想想一个百人团队中如何使用Kanban;想想跨部门、跨团队的合作... ...

结尾

所谓Kanban驱动开发是一种团队管理思路,是一种将团队引导向专业化的一种方式。与其天天被动的站在的Kanban下,不如抬头看看Kanban,想想怎么用Kanban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价值。

Kanban驱动开发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Kanban驱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