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镜子做尖刀,剖心掏肺开戏路

虽然是讲座,虽然是王安祈老师口述,但这比一个创作工作坊还要工作坊,可以说是手把手教你创作,很大一部分甚至可以作为文学文本改编成戏剧文本的操作指南。


一面镜子做尖刀,剖心掏肺开戏路_第1张图片


安祈老师以《王熙凤大闹宁国府》、《十八罗汉图》、《金锁记》三个京剧作品为例详细讲述了自己以及国光剧团创作时构思的背景(政治和文化)、对象(包括观众和选角),构思的核心——“文学性”,还提到了一部分编导手法。


这是十分难得的体验,因为很少有机会会有成名的创作者如此细致的把自己的思路娓娓道来,有几个瞬间我觉得自己简直是在偷师。


第一个瞬间:“照花前后镜”——创作就是自剖,照着镜子创作


要感动别人,编剧也需要先感动自己。我把它理解成一种自省式的创作。在哲学三大基本问题之外,编剧还有太多要自问。你今天写了什么?你写的东西是否忠于自己的表达?忠于哪一个自己?哪些是心里话?你自己有没有感情在里面?你可以给观众什么?你给观众的东西有什么价值?甚至,你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写它?


每一个创作者不可避免地要迎难而上,问自己这些没法解答的问题。所以才会有穆齐尔这种大师,面对稿纸坐了一整天不仅没有写多一句话,反而把昨天写的内容又删掉好几段。这是任何一个创作者的常态。


第二个瞬间:从“扬长避短”和“因地制宜”到对京剧艺术的反思


台湾没有大陆那么多京剧演员,没有那么过硬的技术,甚至因为政治原因(京剧代表着北京,也就代表着大陆)和文化原因(本土歌仔戏)没有京剧土壤,但这时安祈老师的想法是超前甚至于超越了京剧本身的。


她的意见是:京剧未必只能是表演艺术(唱念做打)。台湾观众虽然不看京剧,但是台湾观众的文学素养并不低,观众对“文学性”有诉求,他们会抱着看表演工作坊和云门舞集一样的心态,在剧场里有心灵的期待。因此京剧创作要回到“文学性”上来,有料可看,而不是用观众看不懂的程式和唱腔让他们在剧场里面面相觑。


我认为不止京剧,所有以台词文本为主的剧场形式,都应该回到文学性,甚至是诗性上。而对于京剧超越程式的发展,我想起了粤剧大家梁郁南老师的一段话:


“如果程式只有一种的话,凝固不能变的话。真不知道这些程式从哪里来的。说得直白一点,都是发展而来的。只不过后人只看到挂果的树,未经历犂田播种施肥罢了。未看到应该想到。如果不去想而妄断程式上天所赐,不可更改。那‘学我者生,象我者死’怎会成为了艺术创作的经典名言。齐白石是大师,他希望他的后来者不要膜拜,要敢于创新,这才有可能成为大家。亦步亦趋,不管什么理由,都不能成为坐吃老本的理由。你可以批评今人不如前人,但不能否定在危机中寻求突围的那些人不屈的精神。”


第三个瞬间:有观众提问,对于张爱玲原著中难以用戏剧表现的描写,怎么进行编排,安祈老师原话是:“全部砍掉,重新想办法。”


描写出来的只是原作者“导演”出的一种效果,从文学文本到戏剧文本,我们最迫切需要留下的是人,而“人”并不直接在作品中存在,改编者得先自行给“人”塑形。塑形所用的刻刀,当然还是那面“镜子”,此时不是在照作者,而是照角色,使文本内部世界虚实相映、层次丰富。


描写效果可以通过灯光、舞台设计等等补足,但“文学性”的效果,则需要编剧重新创造,这也类似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不仅仅是那句话本身,而是一种再创造。安祈老师念念不忘戏剧的“文学性”,促使我们对“什么是文学”、“文学的作用”这样的问题进行反思。


第四个瞬间:一位中山大学戏曲教授提问同时也是张爱玲研究者的王安祈老师,张爱玲为何要用中国戏曲的一些经典剧目的名称作为自己小说的标题。安祈老师回答,张爱玲的中国古典文学素养也很高,她可能并非刻意,而是信手拈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多读经典。


整场讲座听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


程式也好,僵化的传统也好,存在于任何地方,任何艺术形式之中。我们看戏剧史上各国大名,认都很难认全,但是他们在自己国家的教科书上可能都是金科玉律,这给天下所有创作者造成了多大的桎梏?难道要把它们全部掌握之后才能创作么?不见得。那时候不是人在耍木偶,而是木偶在耍人。戏剧总归是活人的把戏,立足于现场和当下,总归是一种心灵共通之物而非制造隔阂之物。如果现实中隔阂已经产生,那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探讨隔阂,而不是妄图让强硬的木偶跨过隔阂。


关键就是去做,而不是说。创作并不是要把所有主义和所有派都打通关之后才开始,它们更多是属于评论界的,没有作者会在创作时考虑我今天这里要用现代主义还是表现主义,你只是觉得“嗯,这里这样感觉很对”、“这里加点什么会很有趣”,那些属于评论界的框框,是你写完之后别人才会给你的评价,而不是创意阶段的,它们在戏剧制作甚至戏剧市场的链条里也不是第一环。我们需要在电脑前加一面镜子,正视它,时刻照一照自己。因为在创作的闯关里,你自己才是大Boss。





一面镜子做尖刀,剖心掏肺开戏路_第2张图片

杨小乱:周二上午,广州青年剧评团和剧场摩天轮合作一起呈现的名家讲座第一期,台湾国光剧团艺术总监、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特聘教授王安祈老师的讲座《照花前后镜──以京剧版张爱玲金锁记为例》顺利完成。上文为刘犀子同学所分享的感受,相信参加的每一位都能感受到,这次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内容丰富,尤其是对于创作者来说,可以说是获益良多。非常感谢当天每一位来参加的朋友,希望大家可以通过老师的分享获得属于自己的成长。更多有料的活动,接下来会陆续推出。


其他更多的分享,也欢迎大家关注“广州青年剧评团”的公众号。


一面镜子做尖刀,剖心掏肺开戏路_第3张图片

讲座后王安祈老师与部分参加者合影


点击以下关键词,看近期精彩内容 2015我的十佳| 2015我的戏剧流水账| 2015非常不好看| 日本戏剧新探索| 你暗恋过的云之凡们 | 有饭自然香 | 2015广州戏剧市场回顾 | 华阴老腔 |44届香港艺术节|邢剑军戏剧培训课程|我,堂吉诃德| 李立群李国修谈赖声川| 香港话剧团2015剧季| 小城之春| 金龙| 林兆华戏剧邀请展| 最大的尴尬真的不是钱| 2016年世界戏剧日宣言| 南海十三郎| 意淫自嗨的三大体系| 白只| 接送情| 真正的不沉默| 马文才的继承者们| 2016澳门校际戏剧比赛| 剧场摩天轮书单 (刚开始整理,之后陆续增加ing)



一面镜子做尖刀,剖心掏肺开戏路_第4张图片

一面镜子做尖刀,剖心掏肺开戏路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面镜子做尖刀,剖心掏肺开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