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两个简单步骤可以测试出配偶的性格相似度,按照图中的指示无意识地做出动作,并匹配其所代表的字母组合(单身贵族也适用哦):
四种性格分别代表:USA:善解人意;UU:乐观自信;SASA:理性干练;SAU:冷静稳重。
这只是一个好玩的小测试,并不代表严谨的性格分析,不过你的另一半和你的结果一致吗?
一、“相同相吸”VS“相异相吸”
两性亲密关系中,有些人很容易找到另一半,有些人则很难。这种难易程度取决于我们最看重的伴侣特质是什么。长期以来,人们就相爱是 “相同相吸” 还是 “相异相吸” 争论不下。“相异相吸” 指的是在爱情里人格特质差异越大的双方越容易相互吸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互补型情侣。而 “相同相吸” 则要求感情双方有更多相似的人格特质。那么究竟是互补型恋情更靠谱,还是相似度高的恋情更靠谱?
二、文学影视偏爱 “相异相吸”
许多文学影视中都宣传着 “相异相吸” 的爱情观点,比如火遍大江南北的《我的野蛮女友》里,憨厚老实的男主勾搭上刁蛮任性的女主;少女心代表作《恶作剧之吻》也是一样,天才少年江直树只对算数都算不清的笨蛋袁湘琴有感觉;还有当年让无数人哭瞎双眼的《泰坦尼克号》,描述了千金小姐Rose与三等舱流浪画家Jack一见钟情的故事......剧情里只要一安排各种不合的欢喜冤家、身份地位相差悬殊的两人相遇,我们就能猜到他们最终一定会在一起。
为什么影视剧里总爱编排 “相异相吸” 的套路呢?其实这正是因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见到的都是性格相投、门当户对的两个人走到一起,所以文艺创作者更偏爱讲述现实中发生率极低的爱情故事来吸引大众的眼球。放眼当下的社交网络与相亲网站,基本都是建立在兴趣爱好的相似度上来匹配男女双方的,这说明社会的主流倾向于 “相同相吸” 的观点。
不过影视作品里的确也有反映 “相同相吸” 的经典案例。比如2016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参展影片《龙虾(The Lobster)》就将 “只有完全相同的人才能相互吸引” 的观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一个反乌托邦的世界中,所有单身的人都会被关进城中酒店,45天之内如果他们不能在酒店内找到配偶,就会变成动物。而影片规定的配对前提是双方必须在各个特质上 “完全一致” ,正是因为跟自己 “完全相似” 的配偶很难找到,所以酒店里大部分的人都变成了动物。男主角跟男配角为了继续做人,想方设法模仿目标配偶的特性,影片里的两个模仿场景十分有趣:
1.男配角为了跟先天性留鼻血的女孩配对,每次见她之前都拿鼻子狠狠地撞墙或者是涂抹假血在身上。他告诉女孩自己也有这个先天性缺陷,女孩知道后欣喜若狂,两人很快就结婚了。
2.眼看着变为动物最后期限就要到来, 男主迫于无奈选择了酒店里的一个短发杀手作为配对目标,而这个女杀手在酒店内是出了名的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多次搭讪失败后,他来到天台浴池与女杀手一起泡澡,两人沉默没有任何交流。女杀手在吞下酒杯里的樱桃后,忽然毒性发作般地剧烈颤抖,接着假死倒在浴池中。全程男主只是冷漠地看着她,没有任何反应。片刻之后女杀手恢复正常,面无表情对他说:“很好,我们适合结婚。”
抛开文艺创作里的爱情故事不谈,为了深入分析现实中两性吸引的奥秘,我们不妨先来回顾一遍爱情的全过程。
三、爱情的全过程
起初我们被对方的外表所吸引,时间一久,外表不再是吸引力的来源,对方的内在因素影响着我们的感觉。一种无意识的直觉在反复追问自己:“有了TA我的人生会更完满吗?”
当双方给出的答案都是肯定时,二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就会愈加强烈,尤其是性方面的欲望。恋爱初期,两个人轻而易举地就能擦出无数爱的火花,甜蜜的滋味在四处蔓延。直至双方的神秘感完全破除,激情消耗殆尽,感情就会进入一个危险的不稳定期。双方开始不可避免地在感情中感到焦躁与不耐烦,因此导致维系感情最重要的安全感也在逐渐消失。其中任何一方对于安全感的不断质问与需求都会使爱的激情变得寥寥无几,一段感情往往就此终结。与之相反,良好的恋情始于激情(特别是性生活很和谐),而在后期为了保证爱的持久性,双方会克制对于性的欲望,将对方从爱人的角色转至亲人的角色。
四、婚姻里更多是 “相同相吸”
我们父母那一辈人恋爱的对象基本就会成为结婚的对象。现代的社会舆论不再强迫每个人必须有一段长期恋爱关系 —— 婚姻。也就是说,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尝试短期的自由恋爱。调查研究显示,人们虽然嘴上说喜欢那些与自己性格迥异的人,但在婚姻的最终决定上,多数人还是选择了跟自己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致的人。在我们的潜意识中,非常认同那些与我们的思想、追求、生活态度相似的人。同类之间往往能非常默契地理解对方的选择,因此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吵,虽然会少了一些刺激与新鲜感,但是从长期来看,性格相似的人在彼此缺点的容忍度上占有更明显的优势。
有趣的是,在婚前的恋爱演习中,几乎所有人都会想方设法地尝试与自己人格特质相反的伴侣坠入爱河,比如说 “内向者” 搭配 “外向者”、做事随心所欲的人搭配爱做计划的人,工作狂搭配享乐主义者、爱冒险的人搭配保守派。也就是说,人们在长期择偶上大多选择性格相似的人,然而在短期择偶上会倾向于挑选性格相异的恋人。两种选择的差异并非刻意而为之,而是短期择偶中性格相异的恋人往往早期就夭折了,性格相同的恋人更容易从短期关系发展成长期关系。那么人们为什么还是想要在短期择偶中体验 “互补型情侣” 呢?
五、“相异相吸” 现象的本质
自己不具备的特质,不代表我们不想拥有,更多的时候是 “尽力了还是没办法拥有”。一些论调说 “爱上相反人格的恋人就像被闪电瞬间击中一样”,但是闪电击中你是因为你离金属物体太近,“相异相吸” 对你起作用也是因为对方身上明显的特质击中了你的 “玻璃点”。这种 “玻璃点” 是指那些我们天生不具备但却非常想要体验或者拥有的东西。我们会一直追求那些人生中还未得到满足的需求与体验,比如说更好的沟通、更多的爱与安全感、来自大众的支持以及慰藉等。但是其中的一些需求与体验却刚好来自于我们性格的反面,可能是像自由、冒险、挑战或者刺激等等。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 “内向者” 爱上 “外向者” 的过程:假设你是那个内向胆小的一方,从小的生长环境把你塑造成了这样。其实每一天你无不在幻想,哪怕只有一次,你能够成为众人目光的焦点,站在舞台的中心,只是现实中的你没有勇气与能力做到。这时,身边忽然出现一个开朗外向、富有激情与感染力的社交达人,瞬间就击中了你的 “玻璃点” —— 你想和TA呆在一起,去真实地体会万众瞩目是种什么样的感觉。
又比如《泰坦尼克号》里出身贵族的富家小姐,从小就一直严守家族族规,生活中一切必须听从长辈的安排,哪怕是婚姻也得按照父母的意愿进行利益联姻,她几乎没有体验过自由选择是种什么样的滋味。直到有一个英俊潇洒的流浪画家向她抛出了爱情的橄榄枝,一针见血地击中了她压抑已久的 “玻璃点”,哪还有什么时间去考虑未来,只想立马冲动地享受那前所未有的自由人生。Jack和Rose“相异相吸” 的爱情故事之所以看上去那么美好,大多是因为船沉了,如果泰坦尼克号没有沉船,最终的现实结局也许是Rose依旧嫁给了那些门当户对、拥有相同物质观与人生经历的富家子弟,与《了不起的盖茨比》里面女主角的选择一样。
归根结底,“相异相吸” 的本质在于:每个人都想用最低成本去体验截然不同的人生,完善自己的人格与阅历。
体验不同的人生方式有两种途径:
1.改变自己,在未来亲身经历这样的人生。
2.跟拥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建立亲密关系,从对方那 “借” 来TA的人生体验。这种暂时的体验满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愿望,带来短时间内的极大幸福感,就好像自己焕然一新了。
比较以上的两个选择,明眼人都看得出选择2更为轻松、成本更低。如果改变自己真的那么容易做到,那么人人都该是马云或刘强东了。再者,并不是每个人都认为现在的生活方式有多么糟糕,甚至还有人挺满意现状的,只是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想要体验自己还未经历过的人生,用此来丰富自己的人格与阅历。
就像我此时正在这里靠写文章为生,我热爱我的工作与生活,但同时也很想感受一下那些靠脸赚钱的模特与明星是种什么体验?那些环游世界的摄影师是种什么体验?那些金融投资界的巨人又是一种什么体验?改变自己几十年来的思考方式与生活积累可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放弃目标明确的未来去赌一个不一样的人生对我来说机会成本太大,所以我并不会仅仅出于好奇心就去颠覆现有的人生。可是此时要是出现一个我感兴趣的、与我性格特质相异、拥有不同经历的人想要跟我约会,我一定会把握住这个机会去与TA一同体验他的人生。别忘记之前提到过的短期择偶与长期择偶的区别,反正我还有多次后悔与选择的机会,不是嘛?
六、如何选择合适的伴侣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明白了: 在三观上相似的情侣会走得更远,人们在短期恋爱关系中 “相异相吸” 只是为了完善自己的人生体验。随着社会对长期恋爱关系的舆论减轻,人们可以随意更换伴侣,人们更愿意在短期择偶中找到互补特质的人,用最低代价体验别人的人生,丰富自己的人格。
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伴侣呢?
1.了解自己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现在拥有的特质是什么、达到怎样的程度,并且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还想拥有的人格特质是什么样。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与阅历是我们的天性,这并不是一件多么自私的事情,互补型情侣的恋爱过程能很好地帮助对方扩展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其实找相同或者相异的恋人都不是问题,问题是很多人在还没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的前提下,就风风火火地投入到一段冲动的感情中。到头来当他们发现双方极为不合适时,第一个想法不是接受这个现实而是想方设法去改变对方,导致矛盾持续升级。健康的亲密关系都是舒适的,双方在了解清楚自己和对方的情况下相爱,在恋爱的过程中不断互相学习与成长,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
2.自我提升 —— 产品包装理论
作家黄凯莉有个非常有趣的理论,她把两性择偶的过程比作产品从包装到售出的过程。你的产品首先要外观精美、质量过硬,后期的花式推销手段才是有意义的,苹果产品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样的,你想要找到最合适的伴侣,就得先不断学习,自我提升,把自己这个 “产品” 的内核塑造得够硬。这种学习还真不只是内在的,外在也需要兼修,就相当于给自己做了完美的 “产品包装”。当 “产品本身” 有了质的飞跃时,等待你的机会与接触到的人都会提高好几个层次,这个时候就需要你进行 “产品的自我销售” 了,练习如何展现自己的魅力、扩大社交圈、掌握沟通的技巧等。
3.多谈恋爱、多沟通 —— 谈恋爱是矫正靶心的过程
恋爱的理论已经分析了那么多,最重要的还是实践。虽说三观相符的情侣会走得更远,但是随着持续的学习与进步,我们的三观也会有所调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试错,简单来说就是:多谈恋爱。恋爱与婚姻的过程就像射击的过程,一开始按照你的方式是射不中靶心的,但是一次次的试错都能让你不断调整射击的方式,直到最后稳定地射中靶心。谈恋爱就是这个试错的过程,每一段恋爱都能矫正你处理亲密关系的不当之处,同时明确自己对最终伴侣的要求。不过起点再合适的伴侣也是需要保持沟通的,互相知道对方不同阶段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沟通就意味着双方进步的频率大致相同,默契度也会保持在最高的水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心有灵犀一点通”。同时沟通也是防止 “第三者” 出现的最好方式,还有谁能比你更懂TA、让TA快乐呢?
我也在这里祝福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伴侣:Good Lu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