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1张图片

2013年,一本名为《S.忒休斯之船》的书横空出世,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惊艳了读者。泛黄的内页,点点霉斑,空白处的手写对话与批注,瞬间将你带入另一个世界。阅读《S.》,更像是参加一次冒险,你不单单是读者,同时也是参与者,23个附件与故事的内容息息相关。


这本书不但开启了读者对阅读的全新想象,也对编辑团队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全媒派(qq_qmp)独家采访中信出版社编辑邓莉,带你一起去了解奇书《S.》背后的故事。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2张图片


“神作”纸质书销售奇观


这本被誉为烧脑奇书的《S.》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视频:奇书《S.》预告片,时长01:45


有一天,“女主角”在图书馆发现了一本石察卡写《忒修斯之船》(1949年出版)。据说石察卡还没写完这本书就消失不见了,生死未卜。《忒修斯之船》这本书讲述的是失忆男人被掳上一艘神秘的船,怪异的船员带着他屡屡进行预示着命运的航行故事。女主角在读书过程中,看到有人在书中写批注,追寻石察卡的真相,她也忍不住拿起笔加入讨论。两人交换批注,搜集资料,同时也逐渐走进彼此内心。当他们以为终于快要接近真相时,竟发现了第三个人笔迹。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3张图片


在男女主人公交流的时候,他们也发现石察卡笔下的每一桩背叛、争斗、屠杀都在真实世界中发生... ...


惊悚、探秘在《S.》中一一呈现。


2013年10月,《S.》最先在美国发售,20天内20万册图书销售一空。繁体版的《S.》2014年在台湾上市,仅仅一季的销售量便拿下了博客来(台湾电商平台,以网络书店起家)年度总冠军。并夺下金石堂年度十大影响力好书头衔。今年6月份,《S.》简体版发售,开售不过2天就卖出了25000套,销售额达到420万。


小伙伴更是纷纷晒书、晒图,分享自己的读书体会,相信你的朋友圈也不免被刷屏。有的人表示特别喜欢书的装帧,有的人则对这种“书中之书”的故事大赞过瘾。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4张图片


那么,这本书引进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背后的编辑团队有付出了哪些不为人知的努力?



揭秘图书幕后打造过程


2014年的时候,邓莉便通过亚马逊和朋友的“人肉快递”拿到了《S.》的原版和繁体版。邓莉认为《S.》是一本让任何图书编辑看到都会惊呆的书。两年后,简体版的《S.》也终于问世了,那《S.》制作起来容易么?在这本被誉为挑战出版业极限的奇书,又是怎样一个团队为之付出了努力呢?


一群“心很大”的编辑团队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5张图片


看到这么多形状不一的附件,你一定认为会是一群很脑大的小伙伴。邓莉认为与其说是“脑洞大”,不如说是“心很大”。他们一开始决定做这本书的时候就完全被书本身吸引了,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却发现难度超出预期。如果是“心不大”的话,他们说不定一开始就放弃做这本书了。


眼花缭乱的手写对话


与别的书相比,翻开《S.》会看到很多的手写字,而且每一页都有满满字,正文中也有各种划线和符号。猛地一看,可能会有些眼花缭乱。但真正沉浸式阅读后,又会觉得对话非常吸引人,如同看到真实的两个人在交流。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6张图片


据邓莉介绍,《S.》全部的手写文件一共有14万字,写这些文字时是一个复原石察卡和柯岱拉的世界的过程,这个阅读过程包括了信息的分类、放置与验证等环节。读者在读的时候,也许会觉得“眩晕”,但解谜的体验正是阅读的开始,它会帮助记忆和体会,并让阅读乐趣翻倍。


这才是“翻译官”


简体版《S.》的问世,最大功臣当属翻译颜湘如。邓莉介绍,制作这本书的一大难点便是书里涉及的一些谜语。这些谜题通常需要需要根据具体的页码来进行翻译。这便要求实现中文译本页码、脚注与原版一模一样的神同步。毫无疑问这需要一个很完善的译本。“颜老师很好地译出了原书的风味和语感。只有在这种译文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让每一章、每一页的进展保持一致。”


邓莉说自己有“超级强迫症”,为了达到神同步的效果,《S.》在排版时试了好几次版芯、字号、行间距,才最终确定版式;随后才在这一基础上,根据内容排出每页手写字内容,然后一句一句地还原手写效果……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7张图片


翻译总是在很细微的地方展现功底。从上面这张图片,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下《S.》翻译的魅力:在原书的故事中,船上所有水手的嘴都是被缝起来的,所以说话含混不清。英文原文用了语法错误很多的Broken English来表现这种效果,并且用斜体与正文区分。在翻译时,为了体现出这种特别的效果,译文采用了类似粤语口音的译法,再加上两边男女主人公手写的批注,共同起到还原语境的效果。


编辑推荐正确的阅读步骤


邓莉说虽然平常的工作量很大,但编辑《S.》时还是不自觉跑偏,总是被书里的对话和故事吸引。当了解到《忒修斯之船》的作者石察卡最爱听的是《布兰诗歌》(这也是唯一关于他的真实信息)后,她一边看稿子一边听这种中世纪“神曲”,然后就发生了超级诡异的事情,“此时你在加班,头顶的日光灯开始闪烁……”《S.》这本书会让读者觉得十分真实的,加上看两个人对话,本来就有一种窥探隐私的偷偷摸摸之感,这都让《S.》有了特别的魅力。


很多读者在网上提问想知道《S.》正确的阅读方式:有人说经常看着看着正文,便被对话吸引了;还有人推荐先看正文,在按着不同颜色的顺序看对话,书翻完5遍才算基本看完。邓莉认为,其实完全不必为阅读方式的问题而纠结,因为怎么读也是读者挖掘阅读的一种乐趣。



如何制作高度神还原的图书附件


附件是这本书的亮点与重点,说是附件,其实它跟故事密切相关,正是这些小物件让读者真真切切地进入到故事中,与其中的人物产生联系。为了高度还原这些附件,编辑老师和设计团队又进行了怎样的操作?


“纸巾地图”制成背后的艰辛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8张图片


可能大家会觉得在餐巾纸上印点东西非常简单,平常就看到很多饭店提供的纸巾上都印着自己的logo,邓莉却说在做这个餐巾纸地图的时候很是一番波折。平常印书的过程中,基本不会用到餐巾纸,接触多的厂家也都没有专门做这种印刷的。


为了找到可以在餐巾纸上印刷的厂商,中信出版社的编辑们专门考察了北京的酒店用品批发市场,通过他们提供的线索一一去找各个生产厂家,但整个过程不可谓顺利。地图虽然看着十分简单,但想真的做出压纹、质感、手感和折法都相对一致的纸巾,同时还要满足彩色印刷等特点,困难重重。最后的成品效果出众,背后则是反复无数次的试验与对比。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9张图片
地图对比图


那些被放弃的“疯狂”想法


在一开始做正本故事《忒修斯之船》时,制作团队想用铅字印刷,做出那个时代(1949年)的特点。于是他们特地在北京和山东印刷圈里咨询,发现现在已经没有工厂使用那种机器了,即便是印刷学院的机器也都存放到博物馆里了。后来团队在山东找到一位还在做铅字印刷的工作坊,但效率比较低,做这样的书的一页都要花费6天的时间(排版、印刷等),对于运作周期来说并不可行。


在铅字印刷方案失败后,编辑们觉得尝试一下手工油印也不错。但印完后扫描到电脑上当做底图时发现效果很差劲,这个方案也被淘汰了。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10张图片
油印实验


为了复原那种从档案室里复印资料出来的油墨感(以及还可能掉渣儿的手感),最后团队决定用复印机来制作附件1的那两页和附件4。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11张图片
复印机实验


为此,团队专门在北京东北五环找到一家卖二手复印机的小公司,去那里试了一下旧机器的印刷效果,很可惜……现在的复印机都蛮先进,并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而且比印厂印刷贵很多,也就否了这个想法。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12张图片


《忒修斯之船》中有一张图书的借阅记录卡,上面有不同颜色、不同日期的盖章。设计团队一开始准备买几款转轮印把封三的借阅记录一个一个地盖出来。但发现这些借阅记录从1951年持续到2000年,字体不同、颜色不同,盖出来再做文件反而不如就着原文件改年月顺序来得理想。但后者做图也十分耗费精力,看起来是很简单的把“Nov 8 1951”改成“1951 11 8”,都是做设计的老师们埋头苦干,一个一个像素抠出来的。邓莉介绍,上图这么一小块的借阅记录,抠图抠了三天……



读者最关心的问题Q&A


全媒派:很多人说这本书卖的很贵,为什么这本书的定价较高?


邓莉:虽然这本书说不上特别厚,但是跟其他的精装书相比,它的制作成本就要高出好几倍,还是蛮吓人的。特别是你可能会注意到,书里有特别多的霉斑、污渍、咖啡的痕迹,这些全都是特别制作出来的,跟一般的书简单地改改背景颜色不同。《S.》的书里“霉斑”就好像是真的是因为保存不善而长的,咖啡渍也像是一不小心撒上去的。因为这些污渍的位置、大小、形状各不相同,制作的时候要前期制作很多的底版。而且前面提到的附件,明信片、照片的大小、材质也都不一样,都需要专门制作,而没有办法批量的生产好几个附件,这也使得成本有些高。


但是从销售上看,《S.》的销量依旧保持了英文版、繁体版的销售态势,在内地也十分畅销。预售的两天内,便订出了2万多册。


全媒派:问一些比较技术性的问题吧。如果读者不小心把附件搞混了,怎样才能知道它们各自的“页码”?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13张图片
证件照奉上


邓莉:英文版的可能比较困难一些,但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目录和对应页码,官网上也对应的表。在简体版中,我们特别在每个附件背面右下角统一标注了它的顺序和所在页码。


附件明细在图书内容里的目录里能看到文字版,在细节大图中也能找到具体的每个附件的样子。文字版格式为:附件顺序、内容、备注、所在页码,如:


【1 给葛兰的信(*2)P. vi-vii】

1指这是第一个附件,

“给葛兰的信”是它的内容,

(*2)表明它是两个单页,

“P. vi-vii”表示它的位置在文前译者序部分的vi—vii页间。

附件9、11、12、13、14括号内的日期,指的是明信片上盖戳的日期,方便对应。

附件18是夹在附件17里的,因此俩附件在同一位置。


全媒派:如何让《S.》闻起来有股旧书的味道?


邓莉:说到书中的“musty smell”,我可能比谁都关心,一早就跟原书设计团队沟通过了,对方确认是个“beautiful surprise”。原书在中国印刷,海运到美国,再海运到达中国读者手中,已经至少有一年了,其实是有些受潮和螨虫的味道。


其实我们对比了多本原书不同版次的状态,最后决定推翻原书刻意做旧的效果,还原一个自然旧去的状态。《忒修斯之船》设定出版在1949年,几十年间,书不应该变得那么旧,而自然放旧的效果后,书页最中心处,应该是纸色之上透着红的。


全媒派:推理性十足的《S.》来袭,有小伙伴担心自己智商被碾压,有解吗?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14张图片


邓莉:借用一位已经解完全书谜题的读者的话:“这部烧脑之作简直就是给脑细胞办嘉年华再畅爽不过了”,完全同意!到底是书,买来就该读一读的,尽可能的去理解故事。


全媒派:作为《S.》这本书的编辑,看到这本书获得如此成功的销量与口碑,你有怎样的体会?


邓莉:《S.》诞生的背后也有一个美丽的故事,2011年,导演J.J.Abram在旅行时无意捡到一本书,书的扉页上写着一行字:“看完请留给下一个读者。”执导过电视剧《迷失》和电影《星际迷航》的Abram敏锐的觉察到这个故事的魅力,他便和Doug Dorst一起完成了这样一本能将两个素未谋面的读者联系起来的书。作为把它实现成书的编辑,我非常荣幸。


在中信出版社的官网上,有一个《S.》的专题页面,里面有故事的介绍,也有编辑老师推荐的几种阅读方式,同时还有一些书中相关问题的探讨,如果你读了这本书,特别想找人交流,或者是想找一些其他的阅读思路,可以在这里寻求灵感。


每一本书都凝聚着作者的灵感,凝聚着译者与编者的汗水与心情。读一本烧脑奇书,也去体会花费两年做书的匠人精神。感受纸质书带来的别样体验,享受一种“慢时代”的宁静。


《S.》中信官网链接:

http://www.citicpub.com/html/books/181/9787508650951.html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15张图片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16张图片


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_第1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朋友圈都在刷的烧脑神作《S.》是怎样炼成的?独家对话中信编辑! | 媒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