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不应该为巴铁欢呼? | 今评媒

点击上方 “仰观俯察”可以订阅哦!

  “中国自主设计制造”、“入选时代杂志全球50大发明”、“有效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亮相北京科技博览会震惊世界”…… 相信各位在这两天的时间里已经见到很多了,而这些词语所形容的事物,都是一个东西——巴铁。8月2日,巴铁在河北秦皇岛开启了启动综合实验,也就是说,正式开始上路。一时间,这个消息在社交网络中广为传播,纷纷以上述提到的那些“巨大成就”的标题出现在众人眼前。
   然而一天之后,事情却出现了反转。3日晚以及4日早晨,就有一系列的起底巴铁的文章,有的文章直指其背后的资本运作乃是P2P公司所为,极有可能成为下一个“e租宝”,也有一些从城市规划角度来看,对其可行性的各种质疑。
为何我们不应该为巴铁欢呼? | 今评媒_第1张图片


  简单梳理一下, 所谓的“巴铁”,其实这个概念早在2010年就已经出现了,当时的名称叫做“立体快巴”(the straddling bus),此概念推出的当时,也确实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而《时代》周刊将其列入2010年“50大最佳发明”的说法也都是准确的——但请注意笔者的用词,“概念”。
  我们其实每天都和大量的“概念图”在打交道,概念车、概念手表、概念手机、概念电脑等等,甚至可以说我们生活中所用的任何东西,都存在其概念产品。这其中,绝大多数的概念产品都因为成本、可行性等方面的限制最终没能成为现实,概念产品的爱好者们,也都是喜欢谈论它们的天马行空,至于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这是另一码事儿了。而这个巴铁,也因为在可实施性上有着诸多问题,之前这6年来都一直沉寂着。
   首先是因为成本过高,虽然根据一些说法,在城市里建设巴铁的成本只有地铁的16%,但两者仅从价格上相比较并不科学。城市进行地铁的建设,整体来说对城市其他功能的干扰是较少的,地铁的路径,也都是相对路上的公路而言的新路。而 巴铁一旦投入使用,则需要对整个道路系统进行全面的调整——巴铁试验车高4.8米,对比我国《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规定的的4.5米,已经超出一部分,更别提城市中的各种不足4.5米的立交桥了。在重量方面也是同样,根据报道,巴铁设计载客1200人,再加上自身的钢质车体重量,其运行时的总重量可能会超过100吨,这远超城市道路建设标准的最大承重量。
为何我们不应该为巴铁欢呼? | 今评媒_第2张图片


  上方高度超标,下方也同样不乐观,根据报道,巴铁下方的高度仅仅为2.1米,可能单纯说数字大家没有概念,但是可以举个例子,现在城市中很多人会选择购买SUV类车型,较豪华的宝马X5和保时捷卡宴的车高分别是1.722米和1.699米, 如果开着SUV从巴铁下面穿过去,上方只有0.4米左右的空间,几乎可以说是擦着头皮了,这在观感上确实相当不友好。更何况试想一下这个场景:一排车,在下方堵车的时候,从后方来了一辆巴铁,擦着SUV的头皮们穿了过去,下面的司机,有没有一种灾难电影里被奇怪的生物吞噬的感觉呢?这是人文方面的不友好。这也意味着巴铁运行的街路,地面公交车也不用想着运营了。 就更别提巴铁这种庞然大物在转弯、下方车辆并道等方面制造了更多的麻烦了——也制造了更多的不安全。
  然而,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有着这么问题,它已经投入试运营了不是么?但 事实上,根据网友的实地考察,这东西的“试运营”跑道只有300米,而且只是在马路上挖了两个槽,再加上运行的路段并未涉及到转弯等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这次的所谓“试运营”,仅仅是证明了,这个铁盒子能动,不过工程用的龙门吊也能动不是么?
为何我们不应该为巴铁欢呼? | 今评媒_第3张图片


  那么,这么一个存在着N多弊端的项目匆匆试运营,背后还有着N多媒体进行站台,又是怎么回事儿。同样根据调查, 巴铁背后的“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白志明,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北京华赢凯来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董事长——换句话说,一个搞金融的,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投资了一家所谓的“高新技术开发公司”,这套路,像不像e租宝的丁宁的经历反过来看呢?而在网上,也能搜索到不少“巴铁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多少多少”的资料,白志明的这家华赢集团现在也正在进行私募基金募集。其实经历过“全民理财”的2015年,大家应该会对这些理财公司的套路比较熟悉了,尤其是各种所谓基金类产品,一般都是弄一个看起来高大上,而且能够让客户感觉盈利的项目,明面上说客户能够实际参观,但实际上作为普通客户,谁又有能力仅仅看一下就知道项目的运营状况呢?所以理财公司或者私募基金的这种保证,更多的时候是一种空头保证,而他们吸纳到的,可都是真金白银,对有些理财意识淡薄的中老年投资者来说,几乎就是半辈子的积蓄。
为何我们不应该为巴铁欢呼? | 今评媒_第4张图片

为何我们不应该为巴铁欢呼? | 今评媒_第5张图片


   其实说了这么多,巴铁之所以能引发话题,无非也就是接着两个因素:第一,的设计者仅有小学文凭,民间科学家(也就是俗称的“民科”);第二,巴铁的这种设计风格,可以说是我国“独创”。
  其实“民科”这个话题,在年初已经出现过一次了。 2016年2月11日,美国的科研人员宣布首次侦测到引力波,证明了爱因斯坦在多年前提到的假设。然而,这却意外捧红了一位中国人,仅仅具有初中学历的工人郭英森。事情的经过大概就是在引力波被发现后,媒体们挖掘出他在2011年2月参加了一档真人秀节目,在节目中他“首次提到”引力波概念,却遭到了当时嘉宾,尤其是方舟子的讥讽。文章、视频随后在网上迅速传播,网友声称“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并将郭英森冠名为“诺贝尔哥”。在此之后,“知乎”上,网友详细对郭英森的观点进行扒皮,几乎已经可以得出结论——郭英森是一个无视科学发展规律的人,甚至在他的理论中,乃至整个“民科”领域,屡次将太极、八卦这些玄学与科学混为一谈,而且郭英森本人对于质疑他的人,也毫无尊重,动辄冠以“弱智”称呼。当然更别提,他提到的“引力波”和美国科研人员发现的“引力波”是两个东西,而且“引力波”概念也并非是他首创,前文也有提到,这是爱因斯坦的假设。
为何我们不应该为巴铁欢呼? | 今评媒_第6张图片


  巴铁的设计者宋有洲,也是这样一个“民科”。确实,笔者不认为学历与能力是完全对应的,谁的身边也都有低学历的牛人和高学历的低能人,但是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的结果,尤其是宋、郭二人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更是需要高精尖的研究设备和合格的研究人员。并且科学研究的过程,自身也应该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进行。“民科”的天马行空,如果仅仅是自己的娱乐,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将这种不科学的产品投入使用、向民众集资,这恐怕只能用“骗局”来形容了。
  至于为什么这些“民科”仍然有着稳定的受众群体,“知乎”上另一位网友的解答可以说一针见血,网友lyounger的回答是 “相比起‘民科’,‘官科’代表了权威,代表了‘官’,代表了经济利益、暴力手段和其他形式的社会资源,这不是科学与非科学之争,而是社会底层和社会中上层之争。”
  而关于另一个问题,“中国自主研发”,其实也很能抓住网民们的心。在经历了屈辱的近代史之后,我国的发展水平相比起发达国家来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建国之后,更是经历了一段一穷二白的日子,这和辉煌的古代史相比,绝对是天上地下的差距。而在经历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之后,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更是雄居全球第一,中国制造更是蜚声全球。但我们回过头来发现, 在研发领域,或者说常人经常能接触到的研发领域,我国却处于弱势,并未真正掌握足够的核心科技,由此引发出来的一种自卑心理,更是转化为一种自负,认为“国家自主”这四个字当头之下,任何事情都可以得到宽容。而且从小我们的教育都告诉我们要创新,要发散思维,但是创新也好,发散思维也好,这个过程,可是经历足够的实践,在前人基础上做出的。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自卑,前一阵子网上不是有段子么,说火箭检验必用的大型振动台,某大国自己只能制造9吨的,购买另一大国50吨振动台的时候签署了一堆耻辱协议……你们看不自主能行吗?不过还好, 购买设备的机构叫NASA,出口这个设备的公司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而在其他领域,例如通讯领域的华为,经历了兢兢业业的发展、创造,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巨无霸。我国的研发水准,仅仅广为人知的就已经发展成了这样,那么,那些埋藏在社会新闻中的其他领域,是不是也存在着这些强大的存在呢?
  最后,笔者想要说的是,从这次巴铁事件我们看出,很多人仍然是希望国家富强的,但是作为普通人,比起对着这种不靠谱的东西唱赞歌,不如好好提升自己才是正途。
想要第一时间看到原创文章? 订阅“仰观俯察”公众号就可以哦! 微信号:simoguancha 为何我们不应该为巴铁欢呼? | 今评媒_第7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何我们不应该为巴铁欢呼? | 今评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