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指数今日继续走高,突破100大关,创8个月新高。今年3月12日美元指数上触100关口,为2003年4月以来首次。
一般而言,美元指数超过一百时,美元被称为强美元。测度美元强弱的指标是多元的。其中,黄金、石油、美元指数最具代表意义。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元在急剧地转强,并且这一趋势仍未完结,未来数年强美元趋势似乎已成定局。强美元下,全球商品价格被迫重置。强美元下,各个国家必须调整本国经济政策,做出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应对。中国没可能例外,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战略选择。
就美国而言,强美元是基于主观和客观的必然选择。
21世纪初十年,美国的政治经济仍然在继续沉沦,一部分美国人开始觉醒并试图有所改变。
美国人试图解决内部的三个棘手问题。
第一,美国国债问题。美国国债扩张已经突破美国宪法的底线,如果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措施,美国宪政基础将会因财政非理性扩张而坍塌。
第二,美国分配问题。美国在苏联解体後,开始出现社会分配的历史性倒退。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迅速吞噬了战後的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美国社会分配急剧地向资本倾斜,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解决社会分配问题,一则是依靠财政改革,增加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的课税;二则是依靠金融,通过制造强美元,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国民福利,改善社会分配问题。
第三,美国生产力问题。由于弱美元意味着实质通货膨胀高企,使得资本利得远远高于工业利润,导致制造业迅速退出美国本土,令美国生产力水准大幅度下降。强美元,将解决实质性通货膨胀,制造可控的通货紧缩,从而大幅度压缩资本利得,为重新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强美元,可以迅速地、大幅度地提升美国生产力水准。
同时,美国人也试图解决欧洲统一和中国崛起的现实压力。
第一,极端严厉而统一的欧元区财政纪律,将会生产出一个极具自律能力的超级货币——欧元。一旦欧元被世界接受,不仅仅美元铸币税没有了,美国的金融霸主地位也将随之消失。美国将重新沦为一个普通国家。
第二,强大的制造业锻造出来的人民币,将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交换的可靠工具。人民币一旦被全世界接受,将成为自欧元之後,美元的另一严峻挑战。腹背受敌的美元,必须寻求根本性的突破。否则,美国将失去21世纪。
无论是内部需求,还是外部压力,美国必须选择强美元。美国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国家,他们能够在战略上达成某种妥协和一致。显然,强美元,目前就是美国社会的一种共识。
当然,信用虽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信用也需要经济基本面的支撑。美国在2008年後,最先、最彻底、最系统地进行了经济结构调整。美国极大地压缩了资本收益水准,完成了新能源体系的重建,为再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美元转强,有着可靠的经济基础。
面对强美元,大体有三种态度。
第一,顺势而为,乘风破浪。日本做得最到家,主动贬值本币成全美元,借助日圆贬值迅速恢复中低端制造业,并利用人民币升值过程抢夺中国的东南亚和南亚市场。德国、英国、瑞士等金融强国,也是懂得顺势而为的国家,他们也在利用全球商品价格重置的过程迅速吸收全球资本,重新构建自己的经济体系和在全球的特殊经济地位。
第二,继续鬼混,得过且过。一些老牌的欧洲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显然缺乏足够的战略敏感和清晰的战略思维,他们不敢大幅度贬值本币,也不敢放手财政制度改革,在激烈的全球调整中渐渐地处于劣势地位了。金砖国家,就更令人失望了,处于浑浑噩噩的状态,始终纠结于既得利益而不能面对现实,对于已经发生了的历史变革反应迟钝,无辜地断送了已经出现了的良好发展势头。
第三,逆流而上,拔得头筹。应该说,面对美元的世纪巨变,只有一个国家有能力正面应对挑战。那就是,拥有全球最大制造能力和占据全球最大市场份额的中国。中国应该逆流而上,拔得头筹。
历史上的主要危机都与美国的货币政策转变有着必然联系,美元周期像一个“魔咒”一样困扰着各国。是否有办法规避美元的影响呢?
世界经济史上历次大的危机似乎都和美国的降息加息周期有一定联系,仅仅是巧合吗?美国货币政策的改变如何影响其它经济体?这种影响背后的原因何在?欧洲遭遇911以来最大暴恐袭击,而美国加息时点渐进,新兴经济体中谁又将遭遇“浩劫”?
我们将美国货币政策从宽松到紧缩定义为一个“美元周期”。回顾国际金融史上的历次危机:从80年代的拉美债务危机,到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从亚洲金融危机,到08年全球金融危机,再到本轮新兴市场的动荡。这些危机几乎都发生在美国货币政策的紧缩时期,危机前也都经历了美元的宽松,它们与美元周期之间存在何种联系?
美元周期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影响其它市场甚至导致危机。第一,汇率途径。根据IMF在2013 年对193个成员国家和地区的统计,56%的国家仍然采用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且绝大多数盯住美元。即使是实行浮动汇率的经济体,也会频繁干预外汇市场,以保证本国货币对美元的相对稳定。
这种体系导致的结果是各经济体货币政策受限,甚至完全丧失独立性,跟着美国货币政策走。在美元宽松周期时,这些经济体货币有升值压力,资金流入使得其被迫选择宽松,而宽松又导致经济泡沫的产生和杠杆的提升,孕育了危机。美元进入紧缩周期时,这些经济体货币又面临贬值压力,货币政策被迫紧缩,如果本身经济也存在问题,货币攻击、外储流失、泡沫破灭就全都一起袭来,危机爆发。
第二,利率途径。美国降息“放水”时,“水”会流向全球寻求高息资产,相当于为全球提供流动性。而美国经济占全球的16%,体量之大足以“浇灌”各国,导致各国资产泡沫和外债膨胀。当美国加息“收水”时,“水”会回流美国,导致全球紧缩,挤压资产泡沫。而各国同时面临本币贬值、美元升值、全球利率上升的局面,外债风险提升。
第三,大宗商品途径。大宗商品标价以美元为主,美元指数和大宗价格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美国货币政策紧缩时,美元指数会走强,大宗商品会走弱,而巴西、阿根廷、南非等新兴经济体是大宗商品的重要生产国,会遭受较大的冲击。
在美元周期中,这三条途径会同时发生甚至相互作用,这就更“要命”了。美元宽松时,向全球释放流动性,各国出于汇率考虑也跟着放水;美元紧缩时,向全球回收流动性,各国也会跟着紧缩。这相当于放大了美元周期的影响。从历史情况看,美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只会考虑国内的通胀和就业状况,不会考虑其对其它经济体的影响,所以各国跟着美国制定的货币政策很可能并不适合国内的经济状况,导致危机产生。
美元周期与历史上历次危机究竟有何联系?我们不能说美元周期直接导致了这些危机,也不能说美元周期是最重要的诱因,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元周期至少对这些危机的发生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欧美宽松和“石油美元”(Petrol Dollar)助涨拉美国家外债膨胀。20 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过后,美联储开始不断降低利率水平,增加的流动性外溢到其它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石油危机导致油价大涨,石油是以美元计价,石油输出国获得大量的美元,他们将美元存入欧洲的银行中,欧洲银行再将美元借给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拉美国家外债在70 年代迅速膨胀,例如巴西、阿根廷外债增长速度都一度超过50%。
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拉美债务危机爆发。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79年保罗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采取强硬手段抑制通胀上升。沃尔克将联邦基金利率从10%以下提升到20%以上,贷款利率也提升至20%以上。欧洲及其它发达国家为遏制通胀,也纷纷跟随美国加息。
美国加息导致的结果有三点,第一,美元指数大幅度走强,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巴西、阿根廷等大宗商品出口大国国际收支条件恶化,引发债权人对其偿债能力的担忧。第二,资本向高息资产靠拢,从拉美国家流出。拉美国家出口的恶化也导致资本恐慌性逃出。第三,利率水平提高,拉美国家再融资困难。一方面,美国紧缩减少了全球的流动性。另一方面,美国加息,拉美国家也要被动加息,否则将面临货币贬值和资本大规模流出风险。国际利率提高,拉美国家再融资成本增加。债务危机由此爆发。
美国宽松,日本被迫宽松滋生泡沫。80 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后,美国不断下调基准利率,1985 年广场协议达成,美国的货币宽松速度加快。导致的结果是日元大幅度升值,日元对美元汇率从248 的水平在一年内下降到164,日元急速升值给出口依赖型的日本经济以沉重的打击。
为了刺激经济和避免日元过快升值,日本也被迫大幅下调基准利率(尽管此时日本的通胀并不算低),且89 年之前日本都维持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的货币宽松滋生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1985 年9 月至1989 年12 月,日经225 指数上涨了200%,全国城市土地价格上涨了44.5%。
美国收紧货币,日本随之紧缩导致泡沫破灭。持续宽松导致美国通胀抬头,美国货币政策在1986 年后逐步收紧。日本若继续维持宽松,势必面临货币贬值和资本外逃压力。同时出于遏制房价和股市过快上涨的考虑,日本也在1989 年开始加息。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导致房地产和股市的崩盘,银行业也受到重创,日本经济转入萧条。
美联储宽松再来,亚洲迎来资本流入。89 年5 月至92 年9 月间,美联储连续降息24 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9.81%下调到3%。为了避免本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影响出口,亚洲各国也纷纷降息,但降息后的水平依然远高于美国。同时在90 年代初,泰国、韩国、印尼等国经济增速普遍在7%以上,创造了“亚洲奇迹”。高利率和高增长使得亚洲国家吸引国际资本、尤其是热钱大量流入。
此外,宽松环境下,亚洲国家外债增长较快。以首先爆发危机的泰国为例,90 年代初外债增速几乎在20%以上,95 年高达53%。外债激增也为金融危机爆发埋下了伏笔。
美国货币收紧叠加日本经济减速,亚洲各国货币承压。1994 年美国货币政策突然转向,在一年之内目标利率从3%增加到6%。美国短时间内成为更有吸引力的投资地。
亚洲各国面临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压力,也纷纷跟随美联储收紧货币供给。然而受房地产泡沫破灭影响,90年代日本经济放缓。而日本和亚洲国家贸易往来密切,其在韩国、马来西亚、印尼、泰国的出口中所占的份额均在10%以上,日本进口在1996年骤降,亚洲各国的出口也受连累。
此时的亚洲各国汇率依然死盯美元,但是出口放缓和美国加息导致货币贬值压力较大。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国货币成为国际炒家攻击的重点,外汇储备大量消耗,最终只能放弃固定汇率,爆发大范围的金融、债务危机。
如果前几轮的美元周期“伤”到了别人,20世纪初的这次美元周期却伤到了美国自己,美国经济的巨震又导致其它国家陷入衰退。
联储宽松刺激经济,资产泡沫再起。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和01年的“911”事件,使美国经济遭受重创。为刺激经济增长,美联储在00年至03年间将目标利率从6.5%的高位下调到1%,且保持低利率至04年中。由于流动性充裕,美国股市大涨,S&P500指数在02-07年间将近翻了一倍。房地产市场也一片火热,20个大中城市房价长期保持10%以上的增长,导致次级贷款及衍生品规模迅速扩大,为危机爆发埋下了“伏笔”。
紧缩应对通胀,泡沫迅速破灭。04年起,美国通胀开始迅速反弹。联储从04年6月开始加息,且加息速度非常快,至06年6月,目标利率从1%提升到5.25%的高位。与加息相伴随的是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20个大中城市房价增速“跳崖式”下滑,至08年月度同比将近-20%。美国经济增速下滑,同时也将危机传导至其它国家,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总结来看,历史上的主要危机都与美国的货币政策转变有着必然联系,美元周期像一个“魔咒”一样困扰着各国。是否有办法规避美元的影响呢?
逃离美元周期的一大关键是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美国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影响其他国家,是因为这些国家的央行在汇率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之间纠结。如果央行不在乎汇率或者减小对汇率的重视,货币政策就可以获得一定解放,不用跟随美联储步伐走。
然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件“奢侈品”。根据IMF 的统计,截至2013年实行浮动汇率政策的经济体仅占34%。但从实践角度看,即使是实行浮动汇率的央行,也没有让货币完全自由浮动,各国央行都在频繁的干预外汇市场。例如崇尚自由主义的美国在80年代同样参与了广场协议干预外汇市场,令美元大幅度贬值。
各国央行为何没让汇率浮动起来以换取货币政策独立性?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到底哪个好,经济学中并没有定论,二者各有利弊。从贸易的角度考虑,如果汇率波动过大,不利于贸易发展。尤其是对出口较为依赖的经济体更倾向于固定汇率或区间浮动汇率制,汇率的浮动可能会损害到经济增长。因此各国央行会频繁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这就注定了央行货币政策要独立是非常困难的。
既然汇率稳定,能不能不盯美元而选择其它储备货币呢?也不可能!固定汇率要盯的储备货币一定要稳定,否则汇率的波动会加大,不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而一国的经济实力是汇率的基础,不管是纵向还是横向看,根本找不到别的货币能够替代美元。
从数据上看,美元在各国外汇储备、国际支付、外汇市场交易中都占据绝对优势。根据IMF 的统计,截至2014 年底,各国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高达63%,欧元22%,其它货币中最高的是日元,占比3.9%。2013 年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市场份额当中,美元占比50%以上,而人民币平均不到1%。BIS 统计的全球外汇市场交易中,美元、欧元占比分别为44%和17%,其它货币中最高的为日元,占比12%。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美元都是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地位,暂时无法找到其它货币来替代美元。
回顾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史,美元霸权也不是“天赐”的,而是与其经济发展有着必然联系。在金本位时代,英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所以很多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将货币与黄金挂钩。二战后,美国的经济超越了英国,人均收入位居世界第一位,美元开始崛起。战后全球经济萧条,贸易保护主义横行,为了稳定各国币值、促进自由贸易,44 个国家代表于1944 年创建了布雷登森林体系。
布雷登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国经济体量依然很大,美元也已经被各国广泛认可,各国对美元存在“路径依赖”,不想盯美元又不得不盯美元,美元霸权地位才确立。
当前美国经济缓慢复苏,加息时点渐进。各主要新兴经济体在美国加息预期下,已经出现汇率大幅贬值。人民币走势强劲,未来我国央行将如何选择和应对美国加息?
短期内,央行仍然会权衡外储、利率、汇率关系,货币政策将受限制。第一,权衡汇率和外汇储备的关系。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很充沛,一旦美国加息带来冲击,短期内要守住某一个汇率水平很容易。但毕竟人民币还未成为国际货币,保留一定量的外汇储备仍有必要。在人民币贬值预期下,汇率和外汇储备之间的平衡仍不可避免。
第二,在汇率和利率之间寻求平衡。美国经济不断复苏,加息时点越来越近,而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大,稳增长需要降息,两国利差会缩窄,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会加大。从2014 年以来,中美之间利差一直在缩窄。如果央行严守汇率,降息空间将有限;如果降低利率,汇率贬值压力会更大,资本外流,外汇储备会继续消耗。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会扩大,资本管制也有可能加强,以释放一定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财政政策或成主角。如果央行坚守固定汇率,货币政策会受到限制,未来宏观调控会以财政政策为主,货币政策作配合。习主席在主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提出,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11 月6 日财政部副部长也提出要反思3%的赤字率红线和60%的负债率红线是否绝对科学的标准,包括地方政府债臵换不断扩容,都预示着未来财政政策的刺激将加码。
上周法国遭遇数十年来最重大的恐怖袭击,IS 发表声明对巴黎袭击案负责。我们强烈谴责万恶的恐怖分子,愿逝者安息,伤者早日康复。
欧洲经济复苏增加不确定性,发达经济“雪上加霜”。根据美国旅游协会测算,美国遭受“911”袭击后的10 年里,在全球旅行支出增速高达87%的情况下,美国仅13%,住宿、餐饮、零售等旅游相关行业损失6000 亿美元收入。欧元区经济对旅游相关行业的依赖程度达22%左右,此次恐怖袭击后,旅游业恐受影响。而日本三季度经济体增速也不及市场预期,各发达市场CPI 水平持续处于低位,复苏乏力。
但总体上,我们认为恐怖事件对欧洲经济的影响是相对短期的,也不会影响美联储的加息决策和加息路径,因为美联储历次的加息降息决策考虑的都是国内的经济状况,除非外部经济影响到了美国内部。
08 年后发达国家大量放水,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08 年金融危机起源于发达国家,美国、欧洲、日本相继推出QE 政策,资产收益率迅速下降。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大量流入新兴市场。根据我们对8 个主要新兴经济体的统计,09-13 年间流入新兴市场的资本高达1.58 万亿美元,仅流入中国的就高达8600 亿美元。
因此,若美国加息势必会造成新兴市场一定动荡。根据前面我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美联储降息向全球市场提供流动性,而加息意味着从全球回收流动性。而前几年新兴市场资本净流入那么多,加息势必会带来新兴市场出现一些动荡。2014 年美联储加息预期产生后,8 个新兴经济体已经出现资本净流出。
俄罗斯、马来西亚、阿根廷、智利、印尼、巴西等国债务风险值得警惕。从历次美国加息的情况看,受影响最严重的往往是外债高、外储少的经济体,且前期吸入国际资本越多,加息时承受资本外流的压力就越大。当前从外债余额占外汇储备的比重看,马来西亚、阿根廷、智利、印尼、俄罗斯等国均在100%以上,其中俄罗斯受到经济制裁,融资途径有限,未来会面临更大的冲击,值得高度警惕。
本轮美元周期面临的国际形势与以往也有不同点,不必过分悲观。我们计算了82-14年间OECD 和非OECD 国家的经济增长偏离均衡程度,发现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经济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发达国家经济表现好加息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弱,受到的负面冲击更大。
亚洲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表现要好于发达国家,尤其是07-08 年的金融危机从发达国家起源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变得更差。13 年以来,发达经济有所好转,但整体依然偏弱,发展中国家经济仍在恶化。当前全球经济休戚与共,美国也难以独善其身,所以美联储加息速度势必缓慢,12 月加息也并非板上钉钉,不必过分悲观。
作者:卢麒元 海通宏观姜超、顾潇啸、梁中华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微信号:jiangchao8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