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1张图片

“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


大部分人的朋友圈应该已经被它攻陷了吧,读书君就不多赘述了。

读书君今天要要做的,是借着电影《釜山行》,来给各位推个“ 世界好奇妙”系列。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2张图片


《世界重启》 [英]路易斯·达特内尔著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3张图片

我们熟知的世界已经消亡。而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接下去该怎么办?
  本书是一本针对幸存者的指南,作者路易斯?达特内尔不仅探讨了如何让人们在灾难后的几个星期里活下去,更介绍了末日之后,恢复人类文明所需的那些非常基础但却最重要的知识精华:从如何发展农业、喂饱肚子,到怎样提炼矿物、制造药品,再到铺设电网、发展交通等。
  这本书是一个思维实验,也是重新梳理人类文明发展的知识指南。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当我们沉浸于文明带来的便利时,或许更应该思考一下,假如文明崩溃,我们该何去何从?
  《世界重启》是一本基础知识入门书,也是技术社会的重建蓝图,文明延续的关键,或许就隐藏在本书中。 ”

路易斯·达特内尔(Lewis Dartnell),1980年生于英国伦敦,毕业于牛津大学生物学系,后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得天体生物学博士学位。达特内尔现任英国宇航署莱斯特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天体生物学和探索火星上的生命迹象。
作为一个不知疲倦的科普作家,他曾出版过多部有关作品,如《宇宙中的生命》(Life in the Universe),并多次获奖。此外,他还会经常为《卫报》《泰晤士报》《新科学家》等报刊撰写科普文章,也主持过BBC电视台的多档科普栏目。

精彩书摘
我们熟悉的世界已经消亡。
  一种格外致命的禽流感毒株终于冲破了物种界限,成功地感染了人类宿主,或者在一次生物恐怖主义活动中被蓄意释放出来。在当今这个时代,都市人口密集,空中交通连接着不同的大洲,传染之快达到了毁灭性的程度。在任何有效免疫措施甚至隔离命令得到落实之前,全球人口的一多半便已经被病毒所杀。
  或者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紧张关系终于发展到极限,一次边界冲突的升级令双方都失去了理智,导致了核武器的使用。核弹头独特的电磁脉冲被中国国防监控系统探测到,引发了一轮针对美国的先发制人的攻击。美国及其欧洲盟友和以色列随即展开报复。全世界的主要城市都化作了放射性玻璃构成的崎岖原野。进入大气层的巨量尘土和灰烬减少了能够照射到地面的阳光,造成长达几十年的核冬天,继而引起了农业的崩溃和全球性的饥荒。
  或者事情根本就不在人类的掌控之中。一颗直径仅有1千米的石质小行星击中了地球,急剧改变了大气环境。距离撞击点几百千米之内的人立刻死于高温高压的冲击波,而在那个范围之外的大部分幸存者也只是在苟延残喘。小行星落在哪个国家并不重要:石块和尘土被高高地抛入大气层——此外还有热浪引发的大范围火灾生成的烟尘——在风的助力下遮蔽了整个星球。就像核冬天一样,全球气温的下降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粮食绝产和大规模饥荒。
  很多以后末日世界为主题的小说和电影都会有诸如此类的情节。大灾过后的场景往往被描绘得贫瘠而暴力——就像在《疯狂的麦克斯》或者科马克?麦卡锡的小说《路》中那样。成群结队的拾荒者四处漫游,囤积剩余的食物,残酷无情地猎杀那些较为缺乏组织和武装的人。我疑心,至少在最初的灾难打击过后的一段时间内,真实情况或许跟上述的描述相去不远。不过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认为道德和理智终将占据上风,幸存者最终还是会开始定居和重建。
  我们熟悉的世界已经消亡。关键的问题是:现在该怎么办?
  一旦幸存者们认识到自己的窘境——之前的生活所依赖的基础设施已经全部崩溃——他们该怎么做才能在灰烬中崛起并确保长期的繁荣?又需要哪些知识才能尽快恢复重建?
  本书是一本针对幸存者的指南。它不仅探讨如何让人们在灾难后的几个星期里活下去——介绍生存技能的参考书已经够多了——更要传授如何精心策划先进技术文明的重建。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手边没有一个能够运作的样例,你能说出来如何制造一部内燃机、一架钟表或者一台显微镜吗?或者是更基础的问题,如何成功地种植庄稼以及制作衣服?不过,我所描述的灾难场景同时也是一个思维实验的出发点:我们将借助它们考察科学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因为随着知识日益专业化,这些基本原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已经非常生疏。
  发达国家的居民已经与维持其生存的文明过程脱节。作为个人,哪怕是对于制造食物、避难所、衣服、药物、原料或者关键物资等基本技能,我们都表现出惊人的无知。我们的生存技能已经退化到这样的程度:假如现代文明的生命支持系统失效,假如食物和衣服不再奇迹般地出现在商店的货架和衣架上,大部分人类都将过不下去。当然,曾几何时每个人都是生存专家,那时候人们与土地的联系更加密切,对生产方法更加熟悉,而要想在后末日世界中生存下去,你需要倒转时钟,重新学习这些核心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每一项现代技术背后,都有着大量关联成网的其他技术作为支撑。仅仅了解每一个零件的设计和材料,远不足以制作出一部iPhone。这部手机雄踞在一座庞大金子塔的塔尖,而构成塔身的则是很多使之得以出现的技术:开采和精炼用于制作触摸屏的稀有元素铟;用高精度的光刻法制造计算机处理芯片中的微电路;以及扬声器中那些小得不可思议的零件,更别提维持远程通讯和手机功能所必需的无线基站网络和基础设施。文明崩溃之后出生的第一代人会觉得现代手机的内部机理完全无法理解,微芯片电路的走向细微得用肉眼无法辨认,而其目的则更是彻底地深不可测。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曾在1961年说过,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异。在大灾之后的时代,令人懊恼之处在于,这些不可思议的技术并不属于某种远在繁星之间的外星人,而是属于我们自己过去的某个世代。
  在我们的文明中,即便是那些算不上高科技的寻常物品,也要用到很多种必须通过开采或者其他方式获得、并在专业化工厂里加工的原材料,以及在生产设施内组装的独特零件。而这一切又依赖于发电站和远距离运输。1958年,在一篇以我们最基本的工具之一的视角写就的随笔《我,铅笔》中,莱昂纳德?里德以极富表现力的手法表达了这一观点。该文的结论令人震撼:由于原料来源和生产手段的分散,哪怕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工具,地球表面上也没有一个人拥有足够的能力和资源制造出来。
  对于我们的个人能力和日常生活中哪怕是简单物件的生产之间的鸿沟,托马斯?思韦茨曾在2008年做过一次令人信服的展示。当时他正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想要从无到有地制作一台烤面包机。通过逆向工程,他把一台便宜的烤面包机分拆成简单明了的基本构件:铁质框架、云母绝缘层、镍质加热丝、铜线和插头,以及塑料外壳——然后通过在采石场和矿山挖掘,亲自采集到了所有的原材料。他还翻阅了一部16世纪的文献,查阅出历史上较为简单的冶金技术,利用一个金属垃圾箱、烧烤木炭和一个鼓风机建造出一台原始的炼铁炉。最后的成品带着令人愉悦的质朴,又散发着其自身的奇异美感,同时巧妙地凸显了我们所面临问题的核心。
  当然,即便在一种极端的末日场景中,幸存者群体也并不需要立刻自给自足。假如绝大多数人口都死于一种非常致命的病毒,那么大量的资源都会留下来。超级市场仍然保存着充足的食物,你可以在废弃的百货商店里选取一身崭新而好看的名牌服装,或者从展厅里开走一辆你一直梦寐以求的跑车。找一座荒废的别墅,稍微搜寻一番,就不难找到一些移动柴油发电机来保持电灯、暖气和设备的运行。加油站的地下燃料池还在,足够让你的新家和汽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完备的功能。事实上,小群体的幸存者可能在大灾之后短时间内过得相当舒适。文明可以暂时凭借本身的惯性顺势滑行。幸存者们会发现自己周围充满了任由取用的资源:一个丰饶的伊甸园。
  但是,这个伊甸园正在腐烂。
  随着时间的推移,食物、衣服、药品、机械和其他技术都会无情地分解、腐烂、变质和降解。幸存者拥有的不过是一段宽限期。随着文明的崩溃和关键过程——采集原材料、精炼和生产、运输和分配——的突然终止,沙漏被调转过来,沙子徐徐流淌干净。剩余资源能够提供的无非是一个安全缓冲,让幸存者们不得不重新开始农耕和制造之前拥有一段好过一点的过渡期。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4张图片 购买链接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5张图片

《僵尸玩过界》 蒂莫西·维斯提南 著 布拉德利·沃伊泰克著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6张图片

脑洞大开是一种什么感受?
看看把“僵尸”和“神经科学”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揉在一起的两位宅男科学家都在研究些什么:
为什么僵尸文化如此流行? 僵尸能看、能听、能动作、能回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僵尸又是为什么不能说、不能认、不能注意、不能思考? 在僵尸末日求生存,绝对有 效的技巧是什么? 用科学解答以上一切问题!
真实战栗而又荒诞幽默,让人拍案叫绝。
现代恐怖电影之父【乔治罗梅罗】 《僵尸世界大战》原作者【马克思布鲁克斯】 僵尸研究协会主席【马特默克】鼎力加盟!
剧透警告!本书包括如下猛料: 《僵尸综合征诊断书》 、《海地巫术丧尸制作流程详解》、科学有效的7大求生技巧、20来部经典影视小说中的案例分析、恐怖的大自然“僵尸” 、人类史上关于大脑的奇葩事件大全
读完这本书,你将成为世界上最了解僵尸的人。 ”

蒂莫西·维斯提南,卡内基·梅隆大学认知神经基础中心心理系助理教授。僵尸研究协会专家顾问。

  布拉德利·沃伊泰克,加利福尼亚大学计算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助理教授。僵尸研究协会专家顾问。曾在国家地理等多家专业媒体发表其成果,在圣地亚哥动漫大会和神经科学年会上均发表过演讲。他关于僵尸大脑的TED-ed视频也广受欢迎。
  注:僵尸研究协会(ZRS)是马特·默克等人建立的组织,旨在对僵尸的历史、文化和科学方面进行研究。其专家顾问团队由包括乔治·罗梅罗、蒂莫西、布拉德利在内的十名成员组成。

精彩书摘
僵尸 僵尸!
  从书架上拿下来这本书,你大概就要问自己“怎么会有关于僵尸的神经科学啊”。尽管僵尸的确是有大脑的(要想杀死僵尸必须先摧毁僵尸的大脑,否则僵尸的神秘“存活”就会延续),但是如果僵尸神经科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我们也会觉得压力山大。神经科学是一门关于大脑的科学,它特别关注大脑与认知和行为的关系,该学科中对“特殊群体” (或许这种称谓显得愚蠢而又莫名其妙)的研究已经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何必再让僵尸来添油加醋呢?
  好吧,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神经科学家对一切问题都能给出答案呢?如果你经常阅读《纽约时报》的“观点”专栏或者其他主流媒体的类似版面,你就会知道神经科学能够解释为什么你会对苹果手机如此痴迷;为什么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对小孩编造圣诞老人的传说是一种合理的教育方法;以及为什么诱发性的休克会引发关于天堂的印证性体验。你看, 透过我们神经科学家手中对焦并不清晰的镜头,我们看尽百态人生,然后我们就能够解答关于生命的各种问题。我们预计,2015年初就会有一项基于fMRI(功能磁共振)技术阐释生命的意义的研究发表(提示:它涉及42个脑区)。我们也不喜欢这样擅闯本属于哲学、宗教学甚至是物理学的领域,但是托这些高大上的脑成像仪器的福,也托那些兢兢业业、不断思考的同事们的福,我们神经科学家现在可以解释各种问题,所以那些哲学系、宗教学系、物理学系的同事们或许得到其他地方去寻找工作机会了。
  如果说神经科学是解释各种问题的万能钥匙,那它怎么就不能揭示关于僵尸的真谛呢?这个问题很有市场,不是吗?
  让我们再回到你手里正拿着的这本书。它源于2010年马特·默克(Matt Mogk)的一通电话。马特?·默克是僵尸研究协会的主席,也是《那再也不是你的妈咪了》(That’s Not Your Mommy Anymore)和《关于僵尸你所想了解的一切》(Everything You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Zombies)两本书的作者。马特在YouTube上看到了布莱德(Brad,作者布拉德利的昵称)的一个授课视频,在这个视频里,布莱德讲到了自己与世嘉株式会社(SEGA Corporation) 和漫威漫画(Marvel Comics) 形影不离、密不可分的成长经历。马特致电是为了询问布莱德一个问题,既然布莱德对漫画文化和大脑研究都如此痴迷,他是否会对探索僵尸的大脑感兴趣呢?布莱德说:“那还用问吗……不仅如此,我还知道该叫上谁与我一起在这条疯狂的路上同行。”
  不过,自那以后,我们俩人就走上了每况愈下的窘途。
  我们俩(蒂姆和布莱德,前者Tim是作者蒂莫西的昵称)是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认识的。那时候我们俩都在攻读博士学位,我们在一个非侵害性脑刺激研究项目里合作。和很多科学实验一样,这个研究没得出什么结论,但是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了彼此对僵尸电影的热爱。所以在一起进行科学研究之余,我俩另辟蹊径去探索诡异荒谬的僵尸世界。我们希望您能试着享受这种荒谬的感觉,而别急着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做的科学研究来反驳我们。
  不过,我很认真地保证,跟僵尸有关的这些东西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俩恰好都是极力主张科学向外扩展,主张促进科学交流的那种极客 。僵尸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够把我们的极客科学和非科学的两面结合在一起的非常好的机会。从20多年前布莱德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他就时不时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圣迭戈动漫大会,近年来,他更是每年出席、一场不落。他是万万没想到,有朝一日他能够在动漫大会上向乌泱泱几百号宅男宅女发表演讲,而且演讲用到的恰恰是他的科学研究背景(实际上,在同一个场地,他曾经在神经科学协会年会上面向神经科学家们做过真正的神经科学讲座,不过场面的壮观程度完全无法跟动漫大会相提并论)。蒂姆自从少年时期第一次看了电影《彗星之夜》 以及《活死人归来》 之后,就对僵尸电影欲罢不能。或许可以这么说,是塔曼(Tarman) 引领蒂姆第一次开始关注大脑。
  在研究僵尸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这些年里,我们很惊讶地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愿意加入我们。当有人来找你,并跟你说一些诸如“我是一个有家庭有事业的成年人,但是你们这帮人让我好想成为一个神经科学家”或者“多亏了你们,我才如此偶然地喜欢上了科学”的话时,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确确实实有所作为。身为科学家,我们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了那些距离公众非常遥远的问题上,当我们终于做了一些能够与公众产生共鸣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感觉棒极了!特别是,如果这种事情还冒着傻气,那感觉就别提多爽了。
  不,神经科学也不是万能的。神经科学家不知道什么是爱(从生物学角度讲),也不知道爱被储存在哪个脑区。神经科学也不能证明你的确“爱上了你的苹果手机”(顺便说一句,《纽约时报》的观点专栏真的有这样一篇文章 ),我们不会读心术(至少目前不会),我们也没法治愈阿尔兹海默症(即老年痴呆症,至少目前不能)。
  尽管神经科学做不到这些事,但我们还是希望这两位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得上是荒唐的神经科学家,与一大波僵尸携手,能偶然地帮你学到一些东西。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感同身受地体验我们在对自己所热爱的事情全力以赴时所体验到的那种神奇感受。
  毫无疑问,僵尸是时下大热的话题。人们纷纷热议,这种火爆究竟缘何而起。比如我们(布莱德、马克思·布鲁克斯/Max Brooks、马特·默克以及其他一些僵尸专家)在2011年的圣迭戈动漫大会(动漫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聚集超过十万名不同肤色、不同品位的宅男宅女们)上就组织了一个圆桌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关于这波新兴的僵尸浪潮,我们最满意的解释是:随着新的社交模式和沟通模式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的加剧,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随着科技的空前发展,随着由繁荣而引发的不确定因素的增长等,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出现在电视、游戏、电影里的各种僵尸形象的一大优势就是,创作者可以以僵尸为依托,任意地将各种社会层面的或者心理层面的巨大的、深不可测的恐惧和担忧投射于其上。
  基因重构会导致什么?僵尸。 核武器和辐射会有什么后果?僵尸。 发生了阶级战争会怎样?僵尸。 种族主义呢?僵尸。 存在性危机感以及对自我和自由意志的不确定性呢?僵尸。 生化实验会产生什么?僵尸。 太空探索会发现什么?僵尸。 失控的消费主义呢?僵尸。 缺乏目的性的暴力呢?僵尸。 死亡?僵尸。
  马克思·布鲁克斯曾经在接受CNN的采访时说过:“你不能以一记‘爆头’来结束经济不景气的局面,但是你可以这样来结果一个僵尸……其他的东西都太宏大了,就算像阿尔?戈尔(Al Gore) 一样努力,你还是无法预见全球变暖的前景究竟如何。你也无法想象出我们的经济体一旦崩塌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你可以描绘出一大波僵尸入侵我们的街道会是什么样子。”
  僵尸文化的空前流行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惊变28天》在2002年上映,它的上映重新唤醒了僵尸电影的繁荣。同年,《生化危机》游戏被重新制做,并登陆NGC游戏主机(Nintendo GameCube),好评如潮 。接下来的几年里好戏不断上演:2003年马克思?布鲁克斯写了一本畅销书《僵尸生存指南》(Zombie Survival Guide),这本书掀起了僵尸文学的高潮;紧接着,2004年电影《僵尸肖恩》的上映展示了僵尸题材同样可以兼具幽默感,这为之后的《僵尸人Fido》《僵尸之地》《温暖的尸体》等影片铺平了前路。在20世纪80年代,也曾出现过一小波僵尸题材的影视作品,比如《彗星之夜》和《活死人归来》,但是它们都没有造成当今的现代僵尸戏剧所制造的轰动效果。
  在这本书里,我们正是想利用这种僵尸题材的巨大市场和戏谑效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以僵尸作为一个趣味性的平台,给大家制造一个机会来了解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有时候我们也会用僵尸来开开认知神经科学的玩笑),同时我们还想给读者们讲述神经科学的历史,并且告诉大家我们的大脑拥有的各种性能。我们可不是用僵尸来比喻各种社会疾病。相反,我们想通过细致观察僵尸的异常行为,通过窥探统领僵尸一切行为的神秘器官——僵尸大脑,来深入地了解僵尸。
  正如《惊变28天》片头的那个孤独的毕业生在被僵尸撕碎之前所表达的,“想要解决问题,你得先去了解”。
  所以,我们在这本书里要做的就是“去了解”。接下来,本书里将要登场的是各种神经科学结论,具有历史意义的注解,奇闻逸事,以及一大波僵尸题材的或流行文化的参考资料。我们特别爱引用一些或经典或不太著名的僵尸题材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以下这些作品的情节会被格外频繁地提及:
  《活死人之夜》(Night of the Living Dead,1968,导演:乔治·罗梅罗/George Romero)
  《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Living Dead,1978,导演:乔治·罗梅罗)
  《彗星之夜》(Night of the Comet,1984,导演:汤姆·埃伯哈特/Thom Eberhardt)
  《活死人归来》(Return of the Living Dead,1985,导演:丹·欧班农/ Dan Q’ Bannon)
  《蛇与彩虹》(The Serpent and the Rainbow,1985,作者:维德·戴维斯/Wade Davis)
  《鬼玩人2》(Evil Dead 2,1987,导演:山姆·雷米/Sam Raimi)
  《惊变28天》(28 Days Later,2002,导演:丹尼·鲍尔/Danny Boyle)
  《僵尸肖恩》(Shaun of the dead,2004,导演:埃德加·赖特/Edgar Wright)
  《活死人之地》(Land of the Dead,2005,导演:乔治·罗梅罗)
  《僵尸人Fido》(Fido,2006,导演:安德鲁·柯里/Andrew Currie)
  《僵尸之地》(Zombieland,2009,导演:鲁本·弗里希澈/Ruben Fleischer)
  《喂食》(Feed ,2010,作者:米拉·格兰特/Mira Grant)
  《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 2010至今,电视剧)
  《温暖的尸体》(Warm Bodies,2013,导演:乔纳森·勒温/Jonathan Levine)
  《僵尸世界大战》(World War Z,2006,作者:马克思·布鲁克;2013年被翻拍为电影,导演:马克·福斯特/Marc Forster)
  在我们的书里,难免会有剧透,别说我们没提醒你哦。
  实际上,我们想收回上面这句话。我们是想建议你们现在就去把我们提到的这些电影都看一遍,顺便把那几本书也读一下。去吧去吧……我们会在这等你。
  你回来啦?好!前方有一大波剧透袭来。
  这本书是把我们之前的各种项目、材料集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你或许会觉得有些片段和你在我们的博客或者在我们的演讲里看到的相似,但是我们现在把所有的细小片段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完整材料,供你在进行自己的僵尸研究时参考使用。
  现在,紧跟活死人科学家的脚步,让我们向着僵尸的大脑出发!!!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7张图片 购买链接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8张图片

《科学大师经典“烧脑”必读系列 [英]爱因斯坦,达尔文,乔治·布封,西蒙·纽康著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9张图片

相对论
  这本书由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探索整个宇宙三部分构成。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光速恒定原理;二、定律(尤其是光速不变定律)和所选择的惯性系(狭义相对性原理)没有关系。只有符合这两个条件,所讨论的内容才是有意义的;广义相对论是在狭义相对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假设是定律的不变性和四维连续区中的坐标的非线性变换有着一定的联系,在这个前提下讨论各种情况。在了解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之后,将研究范畴扩展到整个宇宙空间中,并认为宇宙是有限且无界的。
物种起源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生物变异、生存斗争、杂种性质、地质记录的不完整性、生物分布等内容。生物变异分为家养状态下的变异和自然条件下的变异两种,而动物在进行变异的过程中会出现生存竞争,这里的竞争包括相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和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但同一物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不同物种或者不同变种之间进行交配会产下杂种,但不同物种形成的杂种常常是不育的,而不同变种形成的杂种往往可育;生物都是从简答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慢慢发展起来的,这不是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斗争的结果。

自然史


  《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由动物史、植物史、矿物史、人类史、地球形成史五个部分构成。在描写动物时,布封带着亲切的感情,通过拟人手法为它们画像,一个个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善良可爱的小松鼠、温和憨厚的大象、相亲相爱的鸽子等;在论述矿物时,布封通过观察大地、山脉、河川、海洋,寻求地面变迁的根源,为现代地质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研究物种起源时,布封提倡“生物转变论”,指出环境、气候、食物等外在因素会让生物发生变异,这种观点直接影响了后来的进化论。布封在本书中列举了无数的事实材料,对自然界进行了精确、详细、科学的描述和阐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通俗天文学
  这本书首先简单描述了天体的运行情况,如太阳系、如何确定天体的位置、地球的周年运动等;然后讲述了观察天体的工具——望远镜——的发展变化,从最初的折射望远镜到反射望远镜,再到折反射望远镜,以及后来的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太空望远镜;接下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论述了夜空中著名的恒星、行星、星团、星系,以及彗星、流星、极光等各种情况;最后带领我们去探索地外生命,如UFO、地球的起源、寻找太阳系和银河系等。这本书用流畅的文字和形象的描述将复杂的天文知识直观化、简单化、亲切化,让天文学这个名词变得不再高深得难以触及,让普通人轻轻松松就能看懂天文学知识。 ”

爱因斯坦(1879—1955),20世纪著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其他主要著作是:《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关于辐射的量理论》、《空间、时间和引力》、《物理学的哲学》等。
  达尔文(1809—1882),英国著名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物种起源》这本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反对唯心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的概念和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生物学之外,达尔文的理论对人类学、心理学、哲学等科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乔治·布封(1707—1788年),18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布封所作的较大贡献是编著了《自然史总论和各论》,被称为近代以科学精神探讨进化论问题的第1人。
  西蒙·纽康(1835年3月10日-1909年7月11日),美国籍加拿大天文学家、数学家,在钟表学、经济学、数学上有着重要贡献。1835年3月10日,他出生于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1857年,在华盛顿史密松研究所所长JosephHenry的推荐下进入航海天文年历编制局从事计算工作,同时进入哈佛大学学习,于1858年毕业;1861年,美国总统林肯任命他为美国海军的数学教授,一直到去世;1897年,他担任美国数学学会会长,第二年卸任后创建了美国天文学会,并担任会长(1899年-1905年);1909年7月11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逝世。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10张图片 购买链接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11张图片





热门文章 中日关系|高颜值书|在宋朝通奸|出轨的意义 把原著毁了的烂片|最爱看书的城市 钱穆:人生三层次|陈丹青:没教养 这本书改变6.63亿人的命运 点击关键词可直达链接,超级快! 主题书单 奥巴马给女儿买书|抗击朋友圈养生党 华尔街大佬在读啥|告别应试教育 检测智商|雾霾生存学|父母孩子一起看
饭桌谈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动摇世界观
点击关键词可直达链接,超级快! 赞赏出版 人人都能赞赏成书
文艺连萌成员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
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_第1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起读书丨“明知山有釜,偏向釜山行”引发的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