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15世纪60年代,弗朗西斯·德雷克在英女王的资助下,带领着“金鹿号” 环球航海,同期出发的三艘航船中只有他这一艘平安返回。
德雷克是全球第二位实现环球航行的船长,第一个的名气比他大很多,那就是麦哲伦(但德雷克却是第一个自始至终指挥环球航行的船长,而麦哲伦在航途中死于菲律宾)。
作为第一个环绕世界的英国人,德雷克在大不列颠具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纪念他,比如这枚刻着航海地图的纪念章:一面是欧洲、非洲和亚洲,另一面是美洲。
2月21日,来自大英博物馆的最后一批珍宝终于到达北京国家博物馆,大展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即将开幕。展览海报,就来自这枚纪念章。
这张海报,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的勇气,也让人想起永不归来的冒险者。突然想起,人类认全七大洲五大洋,也不过是最近几个世纪的事。
欧洲人在15世纪尚且认为地球上只有三大洲。直到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才开始了“地理大发现”。
世界版图广阔、历史漫长,我们将在大英博物馆的100件文物里深入200万年来的世界文明,也同时观照自我的渺小。
100组藏品精选自大英博物馆逾800万件馆藏,时间跨越200万年,包含五大洲:馆中年代最久远的藏品——“奥杜威石制砍切工具”、载录着世界最古老长篇史诗的楔形文字泥板——大洪水记录泥板文献、以及埃及木乃伊、中国青花瓷等。
在9件中国文物中,包括了良渚文化的玉琮。
这是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全球巡展,此前已受到广泛好评。
> 浓缩、易读、深刻的世界文明简史 <
用100件(套)文物来讲述跨越200万年的世界历史,而且要涵盖世界所有地区文明。
这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事,大英博物馆挑战了4年。
这个展览,起源自大英博物馆与BBC英国国家广播公司合制的系列广播节目《A History of the World》,节目介绍了大英博物馆中的100件馆藏,于2011年创下1100万人同时收听的惊人纪录,而后出版成书。
书的中文译名叫《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由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麦格雷戈亲自撰写,动员100多名馆员、400多名专家,编撰时间长达4年。
《纽约时报》曾称赞,没有任何一间博物馆能够效尤大英博物馆这项伟大计划。
如此高的评价是有道理的。作为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超过800万件馆藏几乎涵盖整个人类发展史。
书中的100件文物精挑细选,从木乃伊、青铜器到信用卡、充电器,无一不具有非凡意义,记录着人类生活的重要转折点。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10%属于中国文明。包括中国西周康侯簋、铜钟、汉代漆杯,女史箴图、传丝公主画板、唐代墓葬俑、元代青花对瓶、明代纸币、清代玉璧以及现代的太阳能灯具,简要且深刻地记录着中国文明从未更断。
仪式性球赛腰带,公元100-500年,墨西哥韦拉克鲁斯
贝宁饰板:奥巴与欧洲人,1500–1600年,尼日利亚贝宁城
萨珊国王狩猎盘,公元309-379年,可能制于伊朗
印度文明印章,公元前2500—前2000年,出土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哈拉帕
丢勒的《犀牛》,公元1515年,德国纽伦堡
此幅版画出自德国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之手,画中犀牛为古吉拉特(Gujarat)王国君主于1515年赠予葡萄牙国王的礼物,当时葡萄牙正准备在印度成立永久基地。
乌兹别克斯坦玉龙杯
国博策展人闫志透露,此次展览虽脱胎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但展品并不完全一样。
“展览的展品有45件(套)与原书一样,剩下的55件(套),有部分是同类展品更换一件展示,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与原书没有关系的。但是基本的展览理念是差不多的,想表达的是: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补充的发展过程,任何一个文明都脱离不了其他文明的文化因素和影响发展。这是一个全球史观下观照的展览设计。”
所以,比如大众尤其感兴趣的女史箴图,并不会出现在北京展览中。
而与书中相比,展览的叙事依然严谨而精心。
> 不能错过的一百位“世界文明代表” <
2月15日,当第一批文物抵达国博,严谨细致的点交工作就开始了,专家们要为开箱文物一一“体检”。
在轮到刘易斯岛棋子的时候,专家们明显加快了速度,因为这是个“娇气”的宝贝。
这套棋子发现于苏格兰刘易斯岛,由海象牙雕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温湿度尤为敏感,需要尽快待回展柜里。
它被视为欧洲文明的重要标志,反映着中世纪时的权力结构。
例如,其中的兵仅仅是一小块直立牙板,代表了被强征充军的农民。而国王雕刻细致,坐在宝座上,膝盖上放着一把宝剑。王后则右手托腮,望向远方,显得有些忧郁,因为在现实中,她的权利并不大。
刘易斯棋子,约公元1150-1175年,发现于刘易斯岛,可能制于挪威
另外,还有举世皆知的楔形文字泥板,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大洪水纪录泥板文献”。它载录了世界文学史最古老长篇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的大洪水传说。1872年经破译后,发现其与《圣经》旧约诺亚方舟的内容相仿,曾引发各界争议。
“大洪水”记录板,公元前700—前600年,出土于伊拉克尼尼微古城
再来谈谈中国。展览共有9件展品和中国有关,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还有元代的青花瓷盘,唐代刘庭训墓的文官俑等。其中,康侯簋既是弥足珍贵的青铜重器,又是证明海内康氏以封国得姓的难得一见的实物资料。
展览还有一个尚未公开的小秘密。准确来说,展品应为101件(套),除大英博物馆方面提供的100件(套)展品外,国博方面还将提供一件能体现展览所在地文化特征的代表性文物共同展示。
西周康侯簋
三彩文官俑,约公元730年,中国河南省
> 大英博物馆的世界名片 <
将BBC纪录片、书籍和全球巡展放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作为世界一流博物馆,大英在打造品牌形象时的用心。
关注展讯的朋友们可能还有印象,这一展览此前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日本东京都美术馆展出过。
在日本东京都美术馆的展览海报
大英博物馆珍品100件|台北故宫90周岁院庆特展(点击回顾)
北京站的展览结束后,展览还将于6月底登陆上海博物馆。据上博展览部透露,他们会保留100件展品的主干,微调少部分文物。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展览是一个创举,这体现于其学术的广泛性,及从大英博物馆向世界各地运送众多珍贵展品克服重重困难的筹展过程中。”大英博物馆策展人贝琳达克里勒这样说。
3月2日,她将在国博做题为“伟大的发明”的专题演讲,讲述筹展过程和展品出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展览的核心主题。
讲座:伟大的发明
时间:2017年03月02日 (星期四) 下午14:00~16:00
地点:国家博物馆 学术报告厅
预约方法:搜索“国博预约”(微信号:guoboyuyue)通过微信预约
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整合自: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家博物馆官方微信
BBC《A History of the World》
澎湃新闻 韩少华
《怎样用100件文物讲述200万年来全世界所有文明的历史?》
特此鸣谢
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
展览时间:即日起至2017年3月5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览内容:大英博物馆文物精品100件(套)
开放情况:周二-周日 9:00-17:00
BBC《A History of the World》网址:
http://www.bbc.co.uk/ahistoryoftheworld/about/british-museum-objects/
________________
特别鸣谢
中国国家博物馆
________________
特约编辑:郑施诗
出品:林梢青
ART一点
现已开通评论功能
留言分享你的看展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