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产品、交互、UI的关系

谈谈产品、交互、UI的关系_第1张图片
image from cody hooper art

在一个常规互联网团队里,产品策划、交互设计、UI设计分别代表2-3种角色能力。细分的团队,三者分别对应PM、交互设计师、UI设计师(注意不是视觉设计师);粗放的团队,可能只有PM、设计师,交互部分则多数归到PM名下。

到现在,不同深度的体验过这三种角色后,我倾向于把这三者统称为「产品设计」能力,也许更符合未来的发展需要。

先说产品策划,有一个误区,不是只有叫产品经理的人,才能做这个事情。创业公司的老板,业务线经理,甚至技术经理都可能扮演这个角色,只要他具备相应合格的能力或权力,那「需求」就可以由这个人输出。

只不过,受惠于互联网思维、人人产品思维的普及,所有公司都知道了设置产品经理这个专门角色的必要性。事实也证明,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专门提供此项智力资源,比其他角色兼任,效率会更高。

原型与交互,其实是两个层次的东西。原型更多是产品经理对于产品方案的框架思路表达,交互则包含完整的产品结构与用户的配合关系,细节到一个提示语的设定。

按理说,交互设计更偏设计能力,需要有设计背景的人来做,而目前的大部分PM都不是设计相关背景出来的。但交互跟产品架构高度关联,要把交互设计环节做好,需要充分理解产品经理的方案和思路,如果有两个角色来做,除非两个人特别默契,大部分时候,交互设计师的东西都是不能完全体现产品方案的。

那么不如PM自己来做交互,自己最清楚自己的产品,需要怎样的交互方案去承载需求的落地实现。减少一个角色,减少信息传递丢失,让产品方案与交互方案充分适配。这是PM来承担交互的好处。

坏处是,在交互工作中最重要的信息架构部分,对没有专业设计知识背景支撑的PM,算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PM做出来的交互,总感觉有些地方「不正规」。这部分能力的锻炼,我认为是现在以及未来PM的一个重点。

做好交互设计的前提是做好信息架构。

信息架构怎么出来的?产品架构确定后,可选的信息架构方案就出来了,什么样的业务产品,适合的信息架构方案就那么几种,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和开发成本,综合评估选择。

信息架构确定后,基本上关键的交互框架就也出来了,剩下的任务只是把各个交互环节关联起来,为各模块的选择合适的交互方案。现今市面上,大大小小的交互方案基本都很成熟,可以直接复用,不需要我们再去造轮子摸索。比如APP的底栏bar方案,几乎是目前手机屏幕上最高效的导航方式。

交互设计确定后,UI设计师登场。这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倾注过多注意力的地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对于UI设计方案的评判,显然不是来自于谁的审美,除了老板喜欢。

UI设计最重要的任务是将交互设计的功效放大,好看不是第一原则,甚至不是前三的原则。不能为了好看,反过来去牺牲交互效率,甚至本末倒置修改产品方案。比如最简单的登录界面,交互确定好操作层级,UI从颜色、布局、大小等维度去突出交互任务优先级,让用户一秒钟知道这个界面的作用入口在哪儿。

只要UI设计完成了交互的显性呈现,那么可以说80%的任务已经完成。剩余10%可以是传达产品气质,产品气质反映产品价值,对新产品来说,如果让用户最快最清晰的get到你的价值所在,留下一个产品印象以便于在众多竞品中选择你。

但是想想,这个宏伟的目标,让UI来背负,实在过于奢望了。保持一个设计水准,获得业界口碑,为吸引人才增加一些亮点,或许更实际一些。

还剩10%,可以是老板的喜好,或者留给设计师,作为个人技法的表现空间,为这一段工作履历增加一些实际案例。

以上这一个产品设计过程,如果以最终的UI效果作为产品的感性水平,即背锅分配,那么产品策划部分至少要占50%,交互占30%,UI占20%。

也就是,一个产品的综合设计水平,如果没有交互设计师,PM要背80%以上的锅。

这样的背景下,评价一个UI部分做的好不好,还有多大意义呢。有交互设计能力的UI设计师,倒可以给一个烂架构的产品加分,但那也只是60跟75的区别,绝对没法腐朽化神奇到90分。

话说回来,在互联网用户争夺更加激烈的趋势下,纯产品经理或纯交互设计的角色价值不断被冲击,如何保证「产品设计」环节的效果,谁来提供这部分价值,最该思考,也最有危机的,也许就是我们产品锅锅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产品、交互、UI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