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了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定调了下半年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国常会说了啥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更好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确定围绕补短板、增后劲、惠民生推动有效投资的措施。
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相机预调微调、定向调控,应对好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财政金融政策要协同发力,更有效服务实体经济,更有力服务宏观大局。
一是积极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聚焦减税降费,在确保全年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1.1万亿元以上的基础上,将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的政策由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大至所有企业,初步测算全年可减税650亿元。对已确定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增值税留抵退税返还的1130亿元在9月底前要基本完成。加强相关方面衔接,加快今年1.35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进度,在推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上早见成效。
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三是加快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出资到位,努力实现每年新增支持15万家(次)小微企业和1400亿元贷款目标。对拓展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规模、降低费用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给予奖补。
四是坚决出清“僵尸企业”,减少无效资金占用。继续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机构及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会议认为,激发社会活力,推动有效投资稳定增长,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巩固经济稳中向好势头、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
一要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改革,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在交通、油气、电信等领域推介一批以民间投资为主、投资回报机制明确、商业潜力大的项目。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外商再投资鼓励政策,加快已签约外资项目落地。
二要有效保障在建项目资金需求。督促地方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对必要的在建项目要避免资金断供、工程烂尾。
三要对接发展和民生需要,推进建设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会议通过了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要求安全环保优先,并支持民营和外资企业独资或控股投资,促进产业升级。
货币宽松政策再度确认
货币政策方面,具体来看,会议强调保持适度的社会融资规模和流动性合理充裕,疏通货币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落实好已出台的各项措施。
通过实施台账管理等,建立责任制,把支小再贷款、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等政策抓紧落实到位。引导金融机构将降准资金用于支持小微企业、市场化债转股等。鼓励商业银行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豁免发行人连续盈利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23日央行开展的5020亿元1年期MLF操作,为有史以来单次最大规模的MLF操作。也被诸多市场人士认为是货币宽松政策的再度确认。
业内人士认为,近期货币金融政策有所调整,目的不是“放水”,而是缓解社会融资困难,紧信用局面迎来转机,风险偏好提升或对股票、信用债利好。
宽信用或提振风险偏好,利好风险资产
中金公司固收研究认为, “宽信用”难度很大,但已成为政策努力方向,政策多变期到来。
宽信用对大类资产有何影响?总的来说,宽信用有助于提振风险偏好,有助于风险资产,不利于无风险资产。上周五,股市大涨,债市大跌,原因就出在这。
兴业证券报告指出,信用收缩节奏放缓,市场风险偏好有所抬升,加上前期债强股弱,债券相比权益的性价比在下降,政策有所放松,有助于风险资产(权益和优质的信用债)的价值提升,而不利于无风险资产(例如,无风险利率)。
债市方面,兴业证券认为,信用收缩的节奏可能有所放缓,对利率债偏负面,但提升信用债的需求,加上企业融资渠道有望恢复,金融机构“一刀切”的行为也有望逆转,高等级信用收益率和利差已经明显压缩,中高等级的优质信用债价值上升,可以精选中高等级、有现金流支撑的主体。
股市方面,宽信用有望缓解市场对企业信用风险的担忧,股市阶段性底部有望得到进一步夯实。中金公司研报指出,从历史上,股债市场强弱转化的路径通常是:货币政策放松-利率下行、曲线陡峭化-企业盈利预期好转、机会成本降低-股市触底回升。当从中长期看,权益的性价比已经不输甚至开始超过债券。货基回报即将全面进入3.5%以下,如果理财利率能也降到4-4.5%水平,对很多人而言,理财将不具备高收益、无风险资产的特性,资金再配置效应就有可能出现,届时股市就可能出现易涨难跌的情况。
汇率方面,货币政策边际放松,加剧中美政策背离,若美元继续走强,人民币短期仍有贬值压力。但从中长期看,经济基本面是汇率走势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宽信用进展顺利,市场对经济增长信心增长,人民币汇率预期也将得到改善。
除货币政策发挥良好效应之外,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该如何更积极呢?
聚焦减税降费
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看来,减税的确是积极财政政策更积极的方式之一。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在之前的上半年财政收支数据发布会上已经表态:
财政部国库司主要负责人、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娄洪表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减税降费政策更多在下半年体现。
财政部税政司副巡视员袁海尧近日在财政部上半年数据发布会上称,下半年,财政部将落实好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强化“放水养鱼”意识,进一步研究出台其他政策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
要减税了,“余粮”还挺充足:
中信证券宏观分析师王宇鹏预计,下半年财政资金较充裕,广义财政收入增速将保持在13%至15%的区间。
“财政收入高增长,以及土地出让收入高增长可能带来更多政府性基金划拨补充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下半年财政支出子弹将较为充裕。”中金固定收益研究院分析员陈健恒表示,此前年度财政结余也可为今年财政支出提供资金。从2018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看,今年政府土地出让金增速尚可,有助于此后结转资金调入。
下半年市场将迎来各项减税措施利好:
“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加快,为减税提供更大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表示,增值税税率可再进一步下调,加快税率三档变两档进程。个人所得税同样可进一步下调税率。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税制确立后,综合所得适用的最高边际税率45%应大幅度下调,相应下调其他各档税率。另外,一些低效率财政补贴或奖励应削减。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当前扩内需显现出结构性特征,重点在于扩大制造业投资、提振消费,以及减轻企业负担和增加居民收入。在此背景下,有针对性地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举措和结构性减税措施有望相继出台。
“今年财政在减税方面动作较多,降低消费税、提高个税起征点和增加房产税、企业结构性减税值得期待。”陈健恒表示,企业结构性减税还能帮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对比美国上市公司研发支出,中国企业研发支出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为促进企业研发开支,4月发布的减税措施有很多涉及研发扣减。
除了减税以外,还需要合理的政策制度安排和提高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
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表示,积极财政政策除坚定有效地施行减税降费措施外,为使地方收支平衡,还要提高财政支出资金利用效率,通过盘活存量实现财政政策结构性发力。
他认为,平衡地方收支需合理的财政制度安排。具体而言,需通过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既要保障中央财税收入,又要积极引导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广义财政收支结构优化。
去杠杆向稳杠杆过渡
23日的国常会还提出“支持扩内需调结构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中信证券明明表示,本次国常会提出扩内需政策,是年内第二次。本次提出的时点更加重要,因为二季度数据出炉,GDP增速放缓,投资增速和工业增速不及预期,急需政策明确未来方向。特别是今年以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与以往不同,受到融资收紧的影响非常明显,所以在外部冲击和国内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有必要通过宏观政策进行对冲,避免宏观经济和金融风险互相传导和放大。
因此,扩内需政策的必要性大大提高,特别是国常会还提到引导金融机构利用降准资金支持小微企业等,引导金融机构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这也代表了目前经济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有利于控制经济下行和企业违约风险。
另一方面,从政策信号来看,去杠杆向稳杠杆过渡。比如,从上周五的货币政策长期宽松和监管文件边际放松的政策配合来看,去杠杆政策向稳杠杆过渡。《2018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国内宏观杠杆率趋于稳定是近期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特点,去杠杆的紧迫性相对放缓,防风险意识强化,这实际上符合央行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
明明强调,央行在2018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的“去杠杆初见成效,稳杠杆成为下一阶段主要目标”逐步得到贯彻,在大额流动性投放下的货币政策转松、监管文件边际放宽下的监管政策配合,过去两年的金融去杠杆政策正逐步向结构性去杠杆和稳杠杆过渡。
此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刘世锦也表示, 2017年以来,我国宏观杠杆率上升势头明显放缓,稳杠杆取得初步成效。2017年杠杆率比2016年高2.4个百分点,增幅比2012-2016年杠杆率年均增幅低10.9个百分点。2018年一季度杠杆率比2017年高0.9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同期收窄1.1个百分点。
在刘世锦看来,杠杆率趋稳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有助于消化存量债务。二是稳健中性货币政策及结构性信贷政策效果显现,货币信贷总体保持适度增长。三是地方政府融资担保行为进一步规范,平台公司等软约束主体债务增长受到明显遏制。
MLF余额进一步回升
回顾今年以来的MLF操作,2018年3月,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4325亿元,期限1年,利率为3.25%。3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49170亿元。
2018年4月,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3675亿元,期限1年,利率为3.30%,较上期操作利率上升5BP。
4月25日,部分金融机构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中期借贷便利9000亿元。4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降为40170亿元。虽然MLF余额较大幅度下降,但降准一个百分点后,除了对冲到期MLF,还另外释放增量资金约4000亿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此次大部分增量资金将释放给城商行和非县域农商行,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的低成本资金来源,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强。
5月,中期借贷便利到期1560亿元。当月,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1560亿元,全额对冲到期规模。5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40170亿元。
不过到了6月,MLF操作背景已开始出现变化。央行的表述为: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共6630亿元。6月末中期借贷便利余额为44205亿元,余额有所增加。变化在于,操作背景中,关于流动性的表述已从5月的“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稳定,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变为6月的“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结合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
7月MLF到期量为1885亿元,7月13日,央行开展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操作1885亿元,完全对冲到期量。7月23日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5020亿元,MLF余额在6月基础上增加到49225亿元。规模已经超出3月末的中期借贷便利余额。
MLF操作变化的背后是6月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18年第二季度例会。此次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会议中,有关流动性的表述从“合理稳定”转为“合理充裕”,这为后来的货币政策操作奠定了基调。
机构:预计三季度将再次降准
能够较好反映资金价格中期变化的3个月期中央国库定期存款在7月17日下降103个基点。从银行间市场资金价格实时变化来看,3个月期shibor在最近一个月间已整体持续走低。一个月前的6月22日,该项报4.3050%,7月23日报3.5030%,显示资金价格已开始整体走低。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此次MLF大额操作,预计此举将使近期资金面总体稳中偏松。综合近期央行、银保监会等的姿态,可预判货币政策基调虽未变化,但在操作层面有所“松绑”,主要还是为了在金融去杠杆背景下,不影响实体经济正常融资和发展,这也将有利于金融市场稳定运行。
近期,政策支持MLF操作的力度也在持续加大。6月1日,央行决定适当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担保品范围,新纳入中期借贷便利担保品范围的有:不低于AA级的小微企业、绿色和“三农”金融债券,AA+、AA级公司信用类债券(优先接受涉及小微企业、绿色经济的债券),优质的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
6月底,央行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将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的合格抵押品范围。改进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增加小微企业贷款考核权重。
近日,央行还窗口指导,对于信贷投放,银行较月初报送贷款额度外的多增部分,按1:1给予MLF资金;并要求多增部分为普通贷款,不含票据和同业借款。对于新增信用债投资,AA+及以上债券的投资按1:1比例给予MLF;AA+以下债券的投资按1:2比例给予MLF,并要求必须为产业类信用债。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下,MLF不管从额度上,还是从担保品上都有规模的扩大,此次MLF大额操作也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了。
再从去杠杆的角度来看,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例会对于去杠杆也明确了方向,要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定市场预期,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近日,新时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潘向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超预期,但是2018年在外部贸易环境有所恶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去杠杆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随之更为严峻,如果企业去杠杆过急过快,可能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加重我国债务风险。
实体经济融资增速放缓、去杠杆初步取得成效,在此背景下,中信证券固收分析团队判断,降准+MLF置换组合延续,本次MLF放量操作提升MLF存量,为下一次降准置换打开空间。参考今年4月份降准的经验,预计三季度有可能再次降准。
来源:中国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