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首诊不能仅靠医保引导

医药经济报

经济观察眼----贺昊专栏

如何引导市民看病首选“基层首诊”,医保报销比例将成为重要的调节“杠杆”。7月23日,广州市人社局拟定的《关于广州市职工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普通门诊医疗费用范围及标准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门诊统筹新政”),以及《关于广州市社会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尿毒症门诊透析治疗等13种门诊特定项目费用范围及标准的通知(公开征求意见稿)》(下称“门特新政”)正式征求公众意见。

根据门诊统筹新政的规定,今后职工医保参保人在大医院就医前是否由社区基层医院“转诊”,将成为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差别的依据,其报销待遇差距将达10%,而参保人今后在社区基层医院就诊,享受到的医保报销比例也将提高5%,达到80%。

通过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来吸引人们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其效果应该不容乐观。当前导致基层首诊率低的各项因素中,费用应该是最不重要的一项,人们最为关注的是基层首诊的质量问题,这包括了首诊医师本身的素质问题,基层医疗机构检查、检测设备仪器试剂以及药品种类缺乏的问题,所以,仅靠提高医保“报销比例”很难提升基层首诊率,必须进行系统的体系设计。

首先,要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师水平问题。请大医院的医生来基层坐诊是一种方法,但不稳定,对临时来坐诊的医师的考核也不系统,不能确保医疗服务质量的恒定。随着基层首诊率的提升,一个可以推定的结果就是综合医院的普通病、常见病的门诊量会急剧萎缩,与其等待其萎缩,不如由行业管理部门主动规定综合医院不得再接收普通病、常见病门诊,相关医师在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分别注册行医,确保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师水准。

其次,要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设备试剂缺乏质量不高的问题。经过这么些年的快速扩张,公立医院医疗器械设备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但也随之出现了设备使用冷热不均的状况,知名医院里人山人海,其他医院则门可罗雀,总体来说,医疗器械设备的使用存在浪费现象。行业管理部门也需要下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今后,除了住院用医疗器械设备外,门诊用医疗器械设备一律集中安置,一个区域内设一个检验检查中心,各基层医疗机构统一预约该中心的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器械设备使用率,增加规模效益,也能提高检查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

然后,是解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问题。随着基层首诊率的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综合医院、检查检验中心以及医保管理机构这些单元之间,都需要各类医疗信息进行互联互通。当下,医疗信息几乎只在医院本体内流转,或者在医疗集团内部流转(这已是买进了一大步),还未有构建一个区域型甚至社会化的医疗信息互联网络,一旦检验检查中心能够独立,那麽,这样的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就必须为之了。而只有这样的网络得以成型,所谓的大数据移动医疗才有望成为现实。

当然,这一网络的成型,也将实现药房与医院的分割。医生只需按该区域内存有的药品种类开具处方就可。而患者则可以按需选择去院外药房购药或者通过电子商务送药上门。

基层首诊,从某种层面来说,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手筋,也是未来移动医疗的“手筋”,多下些功夫将相关体系设计完善,并笃力予以推行,对实现新医改的总体目标大有助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基层首诊不能仅靠医保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