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的概念与方法

排序的基本概念

1.排序

  排序(Sorting)是按关键字的非递减或非递增顺序对一组记录重新排列的操作。确切描述如下:

  假设含n个记录的序列为{R1,R2,……,Rn},其相应的关键字序列为{K1,K2,……Kn},需确定1,2,……,n的一种排列p1,p2,……pn,使其相应的关键字满足如下的非递减(或非递增)关系。K p1≤K p2≤……≤K pn即使{R1,R2,……,Rn}的序列成为一个按关键字有序的序列{R p1,R p2,……,R pn},这样的一种操作就称为排序

2.排序的稳定性 

  当排序记录中的关键字Ki(i=1,2,……,n)都不相同时,则任何一个记录的无序序列经排序后得到的结果唯一;反之,当待排序的序列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关键字相等的记录时,则排序所得的结果不唯一。假设Ki=Kj(1≤i≤n,1≤j≤n,i≠j ),且在排序前的序列中Ri领先于Rj(即ii仍领先于Rj,则称所用的排序方法是稳定的;反之,若可能使排序后的序列中Rj领先于Ri则称所用的排序方法是不稳定的。注意,排序算法的稳定性是针对所有记录而言的,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待排序记录中,只要有一组关键字的实例不满足稳定性要求,则该排序方法就是不稳定的。虽然稳定的排序方法和不稳定的排序方法排序结果不同,但不能说不稳定的排序方法就不好,各有各的适用场合

3.内部排序和外部排序

  由于待排序记录的数量不同,使得排序过程中数据所占用的存储设备会有所不同。根据在排序过程中记录所占用的存储设备,可将排序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内部排序,指的是待排序记录全部存放在计算机内存中进行排序的过程;另一类是外部排序,指的是待排序记录的数量很大,以致内存一次不能容纳全部记录,在排序过程中尚需对外存进行访问的排序过程。

内部排序方法的分类

  内部排序方法很多,但就其全面性能而言,很难提出一种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适合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

  内部排序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扩大记录的有序序列长度的过程。在排序的过程中,可以将排序记录区分为两个区域:有序序列区和无序序列区

  使有序区中记录的数目增加一个或几个的操作称为一趟排序。

  根据逐步扩大记录有序序列长度的原则不同,可以将内部排序分为以下几类

  (1)插入类:将无序子序列中的一个或几个记录“插入”到有序序列中,从而增加记录的有序子序列的长度。主要包括直接插入排序。折半插入排序和希尔排序。

  (2)交换类:通过“交换”无序序列中的记录从而得到其中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并将它加入到有序子序列中,以此方法增加记录的有序子序列的长度。主要包括冒泡排序和快速排序

  (3)选择类:从记录的无序子序列中“选择”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并将它们加入到有序子序列中,以此方法增加记录的有序子序列的长度。主要包括加单选择排序、树形选择排序和堆排序。

  (4)归并类:通过“归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记录有序子序列,逐步增加记录有序序列的长度。2-路归并排序是最为常见的归并排序方法。

  (5)分配类:是唯一一类不需要进行关键字之间比较的排序方法,排序时主要利用分配和收集两种基本操作来完成。基数排序时主要的分配类排序方法

待排序记录的存储方式

  (1)顺序表:记录之间的次序关系有其存储位置决定,实现排序需要移动记录。

  (2)链表:记录之间的次序关系由指针指示,实现排序不需要移动记录,仅需修改指针即可。这种排序方式称为链表排序。

  (3)待排序记录本存储在一组地址连续的存储单元内,同时另设一个指示各个记录存储位置的地址向量,在排序过程中不移动记录本身,而移动地址向量中这些记录的“地址”,在排序结束之后再按照地址向量中的值调整记录的存储位置。这种排序方式称为地址排序。

排序算法效率的评价指标

  前面已经说过,就排序方法的全面性能而言,很难提出一种被认为是最好的方法。目前,评价排序算法好坏的标准主要有两点。

  (1)执行时间

  对于排序操作,时间主要消耗在关键字之间的比较和记录的移动上(这里,只考虑以顺序表方式存储待排序记录),排序算法的时间复杂度由这两个指标决定。因此可以认为,高效的排序算法的比较次数和移动次数都应该尽可能的少。

  (2)辅助空间

  空间复杂度由排序算法所需的辅助空间决定。辅助空间是除了存放待排序记录占用的空间之外,执行算法所需要的其他存储空间。理想的空间复杂度为O(1),即算法执行期间所需要的辅助空间与待排序数据量无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排序的概念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