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的,那些陪伴孩子的事儿

不得不说的,那些陪伴孩子的事儿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起对孩子的陪伴,估计每个妈妈都有一堆的话要说。

小巫说:“妈妈的全心陪伴,是孩子力量的源泉。”

李雪说:“当我们真正不想改变对方时,才可能真正陪伴对方。”

王人平说:“是父母陪孩子,还是孩子陪父母?是父母带孩子玩,还是孩子带父母玩?其实,陪伴、给予、爱,永远都是相互的。 ​”

而我,作为一个对陪伴有着执念的、四岁女孩的妈妈,对于陪伴孩子,走过了一段很长的路,虽至今不知目的地在何处,但也慢慢找到了越来越轻松有效的方式。

我要每时每刻、永远在孩子身边

就像母鸡保护小鸡一样,孩子两岁前我一直未曾远离过女儿。每天早上出门前,女儿都要吃会儿母乳,腻歪到我不得不出门的时间,那时我经常迟到。工作上也消极应对,能拖则拖、能推则推,谢绝一切社交聚会活动,上班时间插空看育儿书籍,业余时间全部用来陪女儿。陪伴女儿的方式基本有两种:吃母乳,讲绘本。

我不累吗?不厌烦吗?自我完全被吞噬的生活,是极其煎熬的。表面看,是女儿粘我、离不开我,实际上是我离不开她,这是个我不想承认的事实。

劳累和煎熬,并未打败我对陪伴的执念,这种执念便是我对我内在小孩的补偿。

母爱缺失的无助和痛苦,让我内在的小孩始终无法安定。当我有了孩子,便把这个创伤再次激发出来,我便把这补偿的执念投射到女儿身上:我会陪着你,时时刻刻永远陪着你,哪怕付出生命。

女儿为了迎合我的需要,也一直很配合,表现的越来越粘我。

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用了很久的时间,我才搞明白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身在、心在、无条件接纳。

我曾好几次累到发高烧,仍不肯将女儿暂时交给婆婆去陪伴;也曾烦躁暴怒到快要爆炸,仍和颜悦色的陪着孩子玩游戏,维持一个好妈妈的形象;心里明明记挂着另外很重要的事,却一遍遍的说服自己放弃.......

我将工作以外所有的时间,用于陪伴孩子,身在,但心不在。天生敏锐的孩子,觉察不到妈妈的情绪吗?她会跟着这个她最爱的人一起焦虑暴躁,她无法接收到爱。没有心的链接,我也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需要。

我内心深处还有一个剧情在上演,那便是我不想让孩子像我一样愚笨、平庸、痛苦。我要给她最好的陪伴和爱,给她我从来没有过的东西,让她成为一个杰出的人,这同时也给予了我存在感和价值感。

这个剧情隐藏的很深,我都差点没有觉察到。我每天用无条件接纳、无条件爱、100%自由、要有界限武装美化自己的育儿方式,内心却藏着很多恐惧。

在女儿三四岁还让我抱抱的时候,我慷慨的没有拒绝,心里却开始嘀咕,这样会不会惯坏她,她会成为一个长不大的人?

在我秉承李雪的理念,让她自由吃喝、不设限的看动画片时,其实内心的担心从未停止过,她身体受不了吧?眼睛会不会受影响?

在她大哭发泄情绪的时候,我大义凛然的告诉自己,陪着她让她哭个够,发泄情绪总比憋着强,其实心里烦躁的像被猫抓一样......

我用“自己一直在贯彻育儿专家的理念,给予了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自由”来催眠自己,去压抑内心的那些焦躁不安,去逃避面对自己。

我以为对女儿是无条件的爱,其实,我只是爱那个我想象中完美的孩子,而不是女儿本身。

直到现在,女儿依旧很粘我。她经常会使劲捏我的脸,我的肚子,好像要将我虚伪的面具撕开一般。有一天晚上,她突然跟我说,妈妈,你不喜欢我......

这才促使我对自己进行一场彻底的觉察和反思。

我这么努力的陪伴,女儿仍旧感觉不到我喜欢她。

回归自我,守住界限

现在,我依旧用大部分时间来陪伴女儿。我会不厌其烦的陪她玩过家家、躲猫猫,陪她画画,给她讲绘本,和她一起发明新游戏,比如词语接龙,我还会带她一起做我喜欢的事,比如唱歌跳舞看书写字......

但我在做一些努力,从她的生活中慢慢抽离。比如,我开始出差,留出她和她爸爸独处的时间,我也能做出调整;我会每周有一晚上做心理咨询,把她交给老公;我会留出时间看书思考写作,把注意力从她身上转移......

和孩子的爱,是指向分离的。

做出留白,让孩子成长。

当心情不好、身体很累,无法陪伴的时候,我学会了拒绝;当孩子做自己的事儿时,我学会了闭嘴;牵扯到我的事儿,我会和她去商量......

渐渐的,女儿可以在我十几天不在家的时候,尽管思念,却依旧平静安稳的去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耍,没有大的情绪波动;渐渐的,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能够做到身在心也在了,我们可以一起跳一起笑,就像两个孩子。

她如果没有成长成我想要的样子呢?我想,我还是会遗憾,但我在努力,让自己成长成我想要的样子。

这趟养育的旅程中,到底是我们陪伴了孩子呢?还是孩子陪伴了我们?成长的只有孩子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得不说的,那些陪伴孩子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