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Q-027】有时候,参观建筑跟看电影一样爽

【CQ-027】有时候,参观建筑跟看电影一样爽_第1张图片
厦门 那厢 民宿


最近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会不由自主地思考建筑与电影之间的相同点共通性


想想看,对于有一定参观性的建筑,比如说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或者酒店、民宿、图书馆这些公共建筑,其实参观者从接近、进入到探访、漫游、体验最后到离开,是一个完整的感知过程,在我看来,跟在电影院里面观看一部电影非常类似。

只是看电影的时候人不动,屏幕上的画面动,体验建筑的时候建筑几乎不动,参观的人动罢了。但是都有一个个场景的变化,乃至一个个剧情和体验的发展,甚至包括一个个故事的切换。


前不久听章明老师讲“游目与观想”,他实际上就是带我们“参观”了他的几个作品,尤其是他播放建筑作品(比如原作设计工作室、范曾艺术馆)的展示动画和视频的时候,体验感非常强。

他还给我们分享了很多设计背后的小故事,相当于进一步解读这些空间、场景、形式和手法如何构思、妙在哪里。那种感觉,就好像冯小刚在跟我们讲解,《我不是潘金莲》为什么用圆形画幅,为什么找范冰冰来饰演李雪莲。


以前也曾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建筑师就像导演”,我深以为然。建筑师需要管理和统筹整个设计团队和施工团队,告诉所有人,他想达到的是怎样一种效果,绘图员、施工队如何去配合、如何去演好自己的角色。

很多时候还要跟甲方周旋、跟规范协调、跟政府部门沟通。正如导演有时也会受到投资方、制片人的制约,就更不用说跟广电总局打交道了。

也许,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和工作内容,但是我个人感觉,建筑师与电影导演之间,真的有很多相似点。


那么,如果建筑作品也像电影那样的话,是不是可以像“毒舌电影”“独立鱼电影”那样去解读一个建筑?

就像彭一刚老师解读园林的空间序列那样,把建筑里的一个个场景故事串联起来的,解读每一个场景给人带来的不同体验

也可以为建筑拍出像电影那样的视频,按照一定的脚本和方法展现建筑的氛围、场景、内涵和建筑里面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展现在参观一个建筑的时候,参观者所获得的体验和印象。

然后再制作成动图,拍摄小照片,补充文字梳理和专业解读、细节分析,也许就可以形成一篇“解读建筑”的文章。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如果没有“毒舌电影”这样的影评公众号,电影不会如此有趣;如果没有解读和展现,建筑也永远都是给业内人士看的案例。

普通人,一样需要“看懂”建筑,去感受建筑真正的魅力,去了解建筑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甚至可以实现参观者、体验者和居住者为建筑打分,像豆瓣那样形成一个社区,或者说一个评分系统。

据我了解,现在有采用POE的方式为建筑打分,作为评价建筑整体好坏的一个标准。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基本方法应该是向建筑使用者和参观者发放调查问卷,再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这种模式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主要是问题太多的话可能会让评分比较复杂,线下的方式效率也比较低。移动互联网时代,评分或许可以在网站或者APP上完成,采用评分+评论的方式,如果参与的网友众多,似乎也可以很好地反应一个建筑的整体水平。只是不知道会不会有足够多的网友参与就是了。


现在对建筑的分析主要还是集中于图片(以建筑摄影居多)+文字解释,专业一点的会配上图纸和分析图。似乎还不够直观,也不够生动。

以后,或许可以尝试一下用动态镜头呈现一个个建筑,把建筑解读得更有趣,也更精彩

你可能感兴趣的:(【CQ-027】有时候,参观建筑跟看电影一样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