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角度解读哥德巴赫猜想(一)

        在近代数学世界里,歌德巴赫猜想被誉为数学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数百年来,中外的数学家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呕心沥血,皓首穷经,不懈坚持,苦苦探索,以最严谨的逻辑论证着这一伟大的猜想。但是,探索至今还远远没有结束,用现在最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能将这一猜想验证到数十位数,但仍没有将这一猜想上升为定论。究竟为什么?

        我无意去挑战这个人类思考的极限,只想通过自己认知领域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歌德巴赫猜想的实质。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

        既然歌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是数字,素数,即我们早期学习的质数与偶数的关系,就不得不从数字的开端“0”说起,

        “0”,汉字为零,学前幼儿都知道零就是“啥也没有”,真是如此吗?错,零无论是在抽象的数学世界,还是在形象的物质世界,那都是响当当的存在!零就是意识的“切入点”,没有“零”,就没有历史和未来,没有昨天和今天,没有开始和结束,没有生前和身后,数字不分正数和负数,财务不分亏损和盈利,等等,等等。零,是这个宇宙中不可忽视的存在,是一切思维坐标的起点,佛法中常讲的空空,那是一种连“零”本身的相都抹去的一种绝对空灵的境界,在道家讲,此“零”乃是无极之道,万物肇始的发端。有了“零”才会有一、二、三……这些数字概念。

        数千年来,我们中国古人是怎么定义和看待这些数字呢?一是啥,二是啥?这些问题看似孺子皆知,真要给他们下个定义恐怕没那么容易。

        我觉得这个“一”,就是数字发生变化的不可分割不可跨跃的最小单位,从一不能直接跨到三,中间必须得有个二,从一到二是个加一的过程,不断出现新的一,从而不断出现新的数字。而一切数字都得从零开始,以一为单位,(甭说什么小数零点几,就这个“几”,随便它是谁,也得从零开始,一步一步蹦过去)逐个依次发生变化,变一次,取个名,从二到十,绝无重复。到十以后,情况突变,只要十以后,下一个数字脱口而出,必然要与前面的数重复!为什么十后边是十一,咱换个字定义这个数行吗?那可不行,十进制,这是中国文字对全世界的贡献,就这一点,每个中国人都应感到骄傲和自豪。随后有了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然后是万的N次方,无穷无尽,这不正是《道德经》里描述的道生万物的现象吗?

        为什么是“十”,而不是别的数字?我们注意到,十的后面是个零,零,刚才说了,又是一个开始,之前的如同一个轮回,灭掉了,从十开始,又一轮一到九。古人把十按阴阳分成奇偶两组,奇数1,3,5,7,9为阳,偶数2,4,6,8,10为阴,同时又按五行把十分成生数1到5,成数6到10,也是两组,1为水,2为火,3为木,4为金,5为土(古人按照五大行星出现的次序定的数字,如初一水星出现在北方,故北方为水,依次类推),这里的5,最特别!有了她,才有成数的出现,1到5是因,则6到10就是各自的果!生数1对应着成数6,依次类推。推到生4成9的时候,即将发生变化:5为土,土是五行之载体,金木水火,谁离了土,都不成五行,土也是万般因果的最终归宿。9已经是我们能看到的最大的个位,再大就得推倒从一开始了。所以中国皇帝有“九五至尊”的称号,9是最大的阳数,5是东西南北中的土,何其尊贵?

        十进制计数,其实就是中国易经文化里面的阴阳与五行相乘的结果。弄明白数字为啥要这么叫,我们才能继续挖掘关于歌德巴赫猜想里的又一个重要概念——素数。

        素数,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的——质数,就是这个概念。素数,质数,素质?原来都是一回事啊。还记得当年的课本是怎么下得定义?一个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整数!当时老师让我们天天像背课文一样:“2,3,5,7,11,13……”没完没了的,为的就是考试时别把题目做错了。到了初中阶段,基本已经和这个概念告别了。今天我想用最通俗的语言来把抽象的质数形象化:如果质数是个人,他就是个只认识道和自我的人,道就是一,自我就是他自己。他承认自己由不定数量的一组成,但绝不容纳任何一个“非道”和“非我”,绝对的自我认定,跟谁都没关系,并且除了“2”,全是男性(阳数奇数),很爷们儿。好了,认清楚了素数的本来面目,我们离歌德巴赫猜想这颗奇妙而夺目的宝石就近了一步。慢慢来,以后还会做进一步的推演。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易经角度解读哥德巴赫猜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