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静读一本书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1张图片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



《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

作者:李银河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1845年,28岁的梭罗独自来到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间木屋住了下来。两年后,他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察和思考,出版了《瓦尔登湖》。


这本书里,记录了梭罗内心的渴望、冲突和自我调整等心路历程。后来,它成为经典名著。著名评论家徐迟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


梭罗是大哲学家,所以能写出深刻的哲理。普通人要想成为哲学家,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必为生计奔波,二是有闲暇时光。换句话说,人只有在不愁钱且有时间的时候,才能深度思考。


一百多年前,梭罗离群索居,写出了名著《瓦尔登湖》。一百多年后,社会学家李银河在退休之后,也写出了自己的“瓦尔登湖”。


2015年,李银河去了瓦尔登湖。当她站在梭罗曾住过的小屋的废墟上,远眺瓦尔登湖时,她说:“瓦尔登湖就是我的圣地,我的余生就一直在朝圣的途中。”


在中国,提起李银河,几乎无人不知。她是我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师从于中国社会学奠基人费孝通。1999年,李银河被《亚洲周刊》评为中国50位最具影响的人物之一。


长久以来,李银河留给大众的印象都是“性学专家”“同性恋研究专家”“婚姻问题专家”,而她的新作《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却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另一面。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2张图片


翻开这本书,你会发现,李银河不仅是一位社会学家,还是一位哲学家。她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纯真的心性,字里行间透着少女感,是一位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采蜜哲学的核心,是享受美并创造美


李银河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她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文革爆发后,17岁的李银河离开北京,先后前往吉林、内蒙和山西插队。从城市学生到插队知青的身份转变,让她陷入了持久的迷茫,小小年纪的她,就已经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1974年,山西大学历史系来生产队招人,李银河极度渴望读书的机会,为了能读书,她被迫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历史系。22岁这一年,李银河结束了知青生涯,走进了山西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光明日报社做编辑。四年后,又被调到国务院研究室工作。


对于自己的工农兵大学生身份,李银河始终觉得尴尬。为了弥补心中的缺憾,80年代初,她远赴美国匹兹堡大攻读社会学博士,并成为我国第一个社会学博士后。六年后,李银河回国。此后的三十多年里,她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人的婚姻、家庭和性,并为几代人普及了性常识。


从二十多岁起,李银河就接触了存在主义哲学,并成为康德、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大师的粉丝。退休后,她重新开始研究自己热爱的哲学。她认为,“对于一个活得清醒自觉的人来说,生活中是不可以没有哲学的。”


李银河将自己的人生概括为采蜜哲学。她说,“我愿自己的人生像蜜蜂飞入花丛,只采撷那一点点精华,然后就悄悄离去。李银河向往简单自由的生活,她认为如果人不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那就是在浪费生命。


采蜜哲学包含三大内容,分别是人际关系、物质和精神。它的核心思想是:给人生做减法。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只在乎自己在乎的亲朋好友,其他不相干的人,一律不来往;在物质方面,怎么简单就怎么来,绝不会为了追求物质享受,而牺牲精神追求;至于精神方面,就是享用美和创造美。


李银河认为,看书、听音乐、看电影等行为,都属于享受美。而写作、画画、作曲等活动是创造美。总的来说,采蜜哲学的精髓是:享受美,并创造美。



人活着,就要寻找生命的意义


几年前,在做客一档访谈节目时,李银河说,由于研究性学,长期以来自己一直被很多人误解。有一次,她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有当地人把她的巨幅照片和美国著名性学家金赛的照片放在一起,随后在这两张照片上泼上大粪,故意羞辱她。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3张图片


主持人问:“那你当时是什么感觉?”李银河眼中闪着光,兴奋地说:“我觉得自己太荣幸了!他们竟然把我和我的偶像金赛放在一起,太抬爱我了!”此言一出,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哈哈大笑。


其实,如果你读过李银河的书,就会对她的这种反应会心一笑了。在这本书里,李银河花了很多篇幅在探讨宇宙、探讨人生。她认为,对于宇宙而言,人的存在不过是一粒微尘,根本不值得计较太多。所以,像被人在照片上泼大粪这种事情,是不可能困扰到她的。


李银河说:“生命并无意义,存在纯属偶然。正因为人生没有意义,所以我们才要认真地度过这一生。时间就是生命,一个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就是她对待自己生命的态度。


生活里,很多人都会把闲暇时间用在打牌、打麻将、打游戏上,而李银河觉得,这样随意的消耗生命,实在太可惜。只要能多活一天、一小时、一分钟,她都要去追求精神的快乐。


追求精神快乐,是为了愉悦自己,也是为了摆脱平庸。李银河说自己的骨子里无法接受平庸。她说,死神之钟时时在她耳边响起,而她也一直在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去生活。在她看来,一个人只要真实地活过、爱过、奋斗过,那么她的一生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生而为人,没有人愿意平庸。但事实是,大多数人迫于生活的压力,只能终日为生计奔波。大多数人的生存状态是活着,而非生活。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犹如旋转的陀螺,匆匆忙忙,却从不曾享受过精神的飞翔。


回顾李银河的前半生就会发现,除了当知青的那段艰苦岁月外,她的生活总体而言相当平顺。可能正是由于生活经历相对简单,所以她才能始终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吧。李银河说,她愿以自由、简单、充满激情的人生态度,从容地走完这一生。



人生多坎坷,而爱是最高级的滋补品


在王小波逝世20周年的纪念活动上,李银河说:“小波,我爱过你,我仍然爱你。你的一生浸淫在爱之中,这是生命最美的状态,我也将终身浸淫在爱之中,直到最后时刻,直到生命消失在浩瀚的宇宙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4张图片


李银河认为,爱是最美好的生命状态。在她看来,如果以爱的能力为标准,可以把人分为四类。


第一类人是根本不懂爱的人在这些人的世界里,从来不知道有爱这回事。


他们像小动物一样生活,一辈子懵懵懂懂,从未享受过精神生活。


第二类人是没有能力去爱的人。这类人懂得爱是美好的,是值得追求的,但他们却没有爱的能力,不知道该怎样去爱一个人。


第三类人既懂得爱,也具有爱的能力,但遗憾的是,他们终身都没有遇到与自己灵魂契合的另一半,因而也就无法享受美好的爱情。


最后一类人最幸运。他们不但懂得爱、有爱的能力、遇到了真爱,更难得的是,对方也深深地爱着他们。

这样的爱情可遇不可求。


李银河觉得自己非常幸运,她的一生都浸淫在爱之中,父母爱她,兄弟姐妹爱她,爱人爱她,朋友爱她,所以她内心总是感到平静和喜乐。


本书里,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每一页都写满了浓浓的爱意。李银河一再提到,人活一世,不应压抑欲望,而要尽情去爱。书中每一次提到“爱”这个主题时,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女人立刻变得像少女一般,文字里透着纯真可爱。


那么,什么是真爱呢?李银河觉得,真爱是不分阶层、不分年龄、没有任何限制的爱。真爱发生的时候,不需要任何理由。真爱,就是我只爱你这个人,与社会地位、房子、车子等世俗的东西,统统无关。两个自由的灵魂之间的爱,是最美的。



参透生死,才能获得自由


退休后,李银河举家迁往威海定居。她每天上午写作,下午阅读,晚上看电影,早中晚三次去海边散步。她说自己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她的心越来越沉静,越来越快乐。


心理学上有“吸引力法则”一说,意思是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来什么样的人和事。李银河对此非常认同,她觉得每个人的生活现状,就是他自己潜意识里想要的。所以,与其抱怨一切,不如深刻反思,然后用行动来改变现状。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5张图片


身处现代社会,人们普遍感到焦虑和抑郁。对此,李银河认为,有两个办法能摆脱焦虑和抑郁:一是量力而行,二是适可而止。所谓量力而行,就是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事情,而适可而止,是指当个人的力量所不能及时,要及时止步,不要蛮干。


法国哲学家加缪说:“死,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从宇宙的高度看,所有的生命,都是弹指一挥间。焦虑和忧郁是对生命的巨大浪费,虽然我们的肉身不可能飞离地面,但灵魂却可以腾空而起,俯瞰人间。每当焦虑不安时,不妨想一想,既然人终究难逃一死,那为何不放慢脚步,从容地度过这一生呢。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人生的枷锁有很多,比如原生家庭、社会地位、财富程度、身体状况、智力水平等。总而言之,人只要活着,就要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但李银河认为,这些枷锁虽然看似沉重,但只要我们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就能挣脱这些枷锁的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别忘了,所有的枷锁都是人制定的,人既然可以制定规则,当然也能打破规则。


生活中,我们常常感觉不自由,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屈服于世俗的力量,但其实无论世俗的力量有多强大,人都是有选择权的。宇宙浩瀚,生命短暂,生命的美好源于自由。当一个人精神自由、身体自由时,他的生命才是美好的。


李银河说,她的人生宣言是:自由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自由地去爱自己喜欢的人,自由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获得心灵的宁静


李银河认为,一个人的精神源泉有两个,一是先天禀赋,二是后天修为。先天禀赋与遗传基因有关,属于人力很难改变的范畴。但后天修为,却是可以通过个人努力达到的境界。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6张图片


修行的过程是心灵净化的过程。人的修行有三个目标:第一是要对宇宙有清醒的认识。地球大概出现在50亿年前,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50亿年后,地球会爆炸,人类会消亡,一切都将回归虚空。所以修行的第一个目标是,让自己心平气和地接受世界的虚无,从而获得心灵的宁静。


修行的第二个目标,是要对人生有清醒认识。相对于宇宙的浩瀚,人生只是短暂的一瞬。从宇宙的高度来看,人的一生毫无意义。认清并接纳这一事实,能帮助我们摆脱焦虑情绪,平和地看待自己和世界,最终获得心灵的宁静。


修行的最后一个目标,也是修行的终极目标,是精神的平静喜乐。作为一个人,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快乐而充实地度过每一天。


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我们必须学会独自面对生存,独自面对死亡。修行是为了静心,而精心又是死亡的彩排。人要净化心灵,就要去除内心的丑陋、肮脏、平庸的念头,留下高尚、美好、纯洁的思想。


拥有纯洁的心灵,和美好的人相处,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美好。李银河坦言,自己的修炼的目标是,最终能够平静地接纳自己的现状和命运。



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永远不会老去


许多人都觉得,英雄白头美人迟暮,是人间最残酷的现实。李银河却认为,那只是世俗的看法。如果一个人整日被世俗的力量裹挟,那他的确很容易衰老。但如果他能以超脱的视角看待自己,看待世界,很多事情也会随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受哲学大师们思想的影响,李银河认为,物质生活给人带来的快乐很有限,而精神生活给人带来的愉悦才是无限的。精神生活主要包括三方面: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7张图片


首先,精神生活来自于人类文学艺术宝库的经典作品,比如经典小说、经典画作、经典音乐等。欣赏这些作品时,我们可以跨越时空,与古往今来的美好的灵魂交流,分享他们对美的感受,从中汲取营养,收获快乐。


其次,精神生活来自于和心灵相契合的友人的深度交往。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灵魂默契的朋友之间交流,能为彼此带来欢愉,甚至还会有狂喜的感觉。


最后,精神生活还来自于原创性的活动,作家写小说,画家画画,科学家搞发明,都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人类世界留下艺术作品,这种成就感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


人想追求物质的快乐,那很容易满足。但如果想要获得精神的快乐,却非常困难。李银河说,自己的人生有三大乐趣,分别是:恋爱、读书、写作。


恋爱时能沉浸在激情之中,无比幸福;读书时徜徉在智慧之中,心旷神怡;而写作则仿佛是探寻宝藏的过程,将自己心中所思所想写成一行行文字,那种愉悦感和成就感妙不可言。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不得面对各种烦恼。李银河认为,人生的烦恼固然不少,但只要一想到,自己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心情就会立刻阴转晴,烦恼会烟消云散。


李银河说,人真正能够拥有的,只有时间。悠闲才是真正的奢侈。与其低头匆匆赶路,不如让抬头看看天空,让生活慢下来,认真而轻松地过好每一天。


曾有记者问李银河:您觉得自己心理年龄有多大?李银河说:“我对自己的内心永远充满好奇。其实我不怎么想年龄这件事,我现在正在做的事,都是发生在灵魂当中,和年龄大小没什么关系。”你看,一个人只要心态年轻,即使英雄白头、美人迟暮,又有什么关系呢?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人生得意时,当尽情欢乐;失意时,须自我超脱。也许,由于自身各种条件局限,我们无法像李银河那样云淡风轻,但作为一个人,至少我们应该利用活着的时光,去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为这个世界多创造一些美好。这样,我们才对得起自己,才不会虚度此生。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这本书,点击下方图片,可以直接购买。晚安!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8张图片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9张图片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10张图片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11张图片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12张图片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13张图片


作者/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创发布


每天静读一本书_第14张图片

点赞的人,都很好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天静读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