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教师幸福的属地

      教育肯定是项不轻松的事业——将教育引为教师的“事业”而非单言“工作”,沿用老套的说法,即教师必定要通过“教书育人”这一行为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为自己毕生存在的“教师”这一社会形象做一注脚。


      当我们把教育视为与其他社会工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把教师的个体视为与其他社会人群无差别的单一“人”之个体,再套用等价交换的经济学原理,通过工种间“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为我们审视教师工作与其他社会工作的价值异同的杠杆时,我们会发现,能体现教师劳动价值的商品,指向的是与教师在社会领域具有同一群属的“学生”——这是从经济学角度的考查。经济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教育产业化”的言论,而“教育产业化”其中的一个具体子项,便是“学生商品化”——每一个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考查,无一的不以“学生”这一对象为最主要的标准:学生的纪律考核——包括每节课的迟到、早退,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作业完成量,分数及格率、优生率,中考高的录取率,状元、榜眼、探花……学校无不实行具体的量化管理,量化管理最直接的指向便是与教师的工资、奖金挂钩——这是经济学商品价值概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老师通过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家长、更高一级学校需要的“产品”而实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学生当然也即“商品”了。


      在“学生即商品”这一命题的圈定下解读教师的劳动价值,我们会发现,教师作为创造这一价值的主体,必定会身不由己地把自己的劳动沿着社会需求的方向发展——培养听话的能考高分的学生,也即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了。


      既然教师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培养之上,那么就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培养了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说明我们的工作实现了劳动价值,我们劳动付出创造的不是社会的废品、赝品、毒品,而是有利于社会的“产品”?考试能够考高分、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社会竞争能力,无可厚非,这样的学生应该可算是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质量优秀的“产品”。


      但当我们真正地把教育的对象——“学生”当作与我们群体同属的某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我们就应该明白,一个健康的社会,必定是大多数人能够获得自我幸福感的社会,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学校为其提供的“产品”,必定是在无伤他人幸福的基础上能够获得自我幸福的个体之“人”——这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作为教师在教育行为中的劳动价值,也就应当相应地体现在,他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学生收获幸福,如何通过教育让学生学到在无伤他人的前提下获得自身的幸福——这也应当是教师劳动价值的终极指向。


      以培养学生的幸福感为终极劳动价值体现的教师,就必须是一个能够在教育这一职业上收获幸福感的人。能倒给学生一杯水的老师自己的学问只是半桶水,这样的情况是可以想象的;一个没有在教育行为中获得幸福感的教师,期望他/她能培养学生的幸福感,这是不可想象的。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如何获得?除了对自身职业价值的体认之外,为自身在教育领域中遭遇的烦恼、疲惫、愤怒、恐惧寻得一可消解的路径,应当是教师职业幸福感获得的具体实际的方式,而读书,就是这样的一种方式。


      或许我们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最近太忙了,都没时间读书了”“最近比较烦,静不下心来读书”,但似乎也有这么一种可能存在:“烦了、累了、忙了,读点书,或许时间就这么腾挪出来了”。


      静下心来认真地阅读一本书,无论是本学科本专业的书籍,还是教育类的专业著作、优美的散文随笔、大家经典,都能让我们有所收获。将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心灵交给了手中捧读的文字,灵魂在文字间时间长短不限地游走,一切烦恼、一切疲惫、一切愤怒、一切恐惧,至少能得了暂时的舒缓、忘却。


      知识不断增长、视野不断开阔,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正不断进步,我想我们是能够幸福的。


      与书中伟大的灵魂对话,我们甚至能为我们的生命存在寻得一位置更高的目标,我们会意识到自己经受的痛苦根本不值我们如此大费精力地折腾,幸福感也就相应而生了。


      正像耕作是农民价值实现的领地,阅读,或许也是以“教育人”自命的我们幸福的属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是教师幸福的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