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魏 育儿直播记录

魏坤琳,人称Dr.魏、叨叨魏,《最强大脑》科学评审、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直播讲什么:

Dr.魏基于大脑的发育特点和规律,挑选了你最关心、以及对于孩子的未来至关重要的能力,概括为五部分: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并且总结出科学育儿的五大核心原则,让你提纲挈领地掌握育儿基本规律,以不变应万变,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育儿问题。

一、智力脑:怎么让孩子更聪明?如何提升记忆力?

二、情绪脑:怎么对付"熊"孩子?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控力?

三、语言脑: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外语?学习古诗的正确姿势?

四、运动脑:哪些小动作促进脑发育?如何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五、创意脑:什么游戏可以激发创造力?怎样进行音乐启蒙?

魏老师基于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和脑科学的规律,把这条养育规则概括为五部分。第一个部分叫智力脑,第二个部分是运动脑,第三个部分是语言脑,第四个部分叫创意脑,第五个部分叫情绪脑。一会儿的直播魏老师会从这五个原则出发,逐一为你作一个基本的讲解。

好,现在就有请魏坤琳魏老师,来给大家讲头两个原则,智力脑和运动脑的核心原则,有请魏老师!

魏坤琳:

大家好,今天其实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是我们的《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建成的一天。我不说是毕业,我说是建成,因为我们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总算把我想讲的绝大多数知识点攒在了一起,希望对所有家长都有所帮助。

这一年来我的生活挺忙的,因为我平时要做科研,要教课,还要带学生。大家听到我的很多音频都是夜深人静大家都睡着了,我录下来的。我觉得我坚持的一个动力来源就是你们的支持。我看过很多家长留言,很多留言让我非常感动,比如说有一位宝爸把每一堂课的内容做成了思维导图,还有宝妈在备孕期间就看我们的知识,还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为了孙辈的发展来听我的课。

第二个,就是介绍一下《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的来源是什么。三年前我就试图做一些育儿方面的科普,因为我的孩子也长大了,我的大女儿7岁,我的小女儿1岁半。那时候我找了很多科学家朋友,我们大家一起想对市场上很多虚假的或者不科学的育儿知识进行去伪存真。我们就创立了一个公众号,也出了一些育儿书,甚至还基于脑科学做了一些益智类的玩具。现在公众号还在更新,到去年的时候,我们跟得到进行接触,在这里特别感谢得到的CEO脱不花女士,因为她是以一个妈妈的视角,她认为科学育儿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我们一拍即合。我们也非常感谢罗胖、感谢曾捷老师帮我们共同打造了这个节目。

第一个是智力脑,第一个原则是大脑有可塑性,需要给孩子适宜的刺激。可塑性是什么意思?其实小孩子生下来以后,他的神经元数目跟成年人已经一样了,大概861个,但是大脑的运算是靠神经元网络连接的,他刚生下来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非常少。你就看到一个快速的发展过程,到3岁的时候,他的突触的数目达到了一个峰值,再往后走,突触的数目开始减少了,因为在后面的发展过程中,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裁减,让大脑更加高效。

智商的核心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就是神经系统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就在于你的0—6岁这个大脑发育的黄金期里面,你是如何去塑造孩子的大脑的。因为你知道从生理上来说,有一个巨大的变化,这是突触的数目达到峰值,然后消减。关键是什么消减的?消减的过程其实是你训练大脑的过程,你给他什么样的刺激、什么样的教育,他的大脑就会塑造成什么样子。

我们经常说提供丰富的刺激,刺激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因为这是我们做学术的人喜欢用的词。孩子能够接受到的任何信息,他得到的很多教育,他的任何教育对大脑来说都是刺激。

所以我在谈可塑性和刺激和环境的时候,这是有关大脑学习的过程,有关你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给大脑。

第二点,如果我们了解到刺激的概念之后,我们就可能会利用它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比如说我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所谓的关键期的概念,因为市面上有很多育儿机构,他们的错误观念就说孩子2—3岁是学习口语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好像过了这个关键期大脑就不可塑造或者塑造比较慢。其实科学上的说法是指敏感期,就是指我要学习某一项技能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期学,学得比较轻松,非常容易。在语言上是特别明显的,比如说如果你是在6、7岁之前学了第二外语的话,可能你学外语就毫不费力,这是一个学习语言的窗口期。

因为我们知道可塑性原则,我们知道这个敏感期其实不像商家宣传的一样,是那么短的时期,其实它是一个很长的时间,而且我们经常可以利用它,我们不需要有焦虑。我们知道每一个能力是有相对比较长的时期可以被我们利用。比如说我们甚至有一些想不到的应用,你没想到学乐器可以延长语言的敏感期。比如像孩子学了三年的吉他或者长号之后,他阅读的词汇量上去了。这种连接也是我们课上也提到过的。

我为什么在乎空间能力的培养?因为空间能力看似好像是,举个例子,我们以前学过几何,我们在做几何题的时候,在想一个立方体里面那条轴到底多长,你脑子里是不是要想象一下从一个顶点到对面顶点画的线是什么样的,在哪个平面上。再比如说你在外面走路,去找一个地图,你摊开地图说,我看到这条街是对应这个方向,这条街对应那个方向,我要去的麦当劳应该是在地图的什么方位,我是左转还是右转,这是典型的空间定位能力。

这个能力为什么我在乎?我为什么觉得它跟可塑性有关?因为空间能力恰恰是跟人的数理能力有关的,即我们学数学物理的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就愿意让我的孩子在他大脑发育早期多玩一些空间类游戏。

就像我们平时要作很多决策一样,你总会给孩子买玩具,但如果你掌握了这些知识以后,可能你作一些决策更有倾向性,可能更科学,更有利于塑造你孩子的大脑。

还有一类游戏,我喜欢跟我女儿玩的就是数字类游戏,玩一些数学。很小的时候,大家可能没想到我们以为的数学是在课堂上学的数学,我们要玩的数字,要知道加减乘除的概念,其实孩子很早就能掌握数学的概念,看你怎么教。

你需要掌握什么呢?你要知道他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比如说一开始的时候,孩子只会熟悉或者做熟悉的物体的运算,他的认知是具像的。如果你跟他讲符号类的,比如你说3+4,首先那两个符号他就很陌生。

但如果你跟他讲一个故事,比如说你今天吃3个饼,下面是4天,你觉得爸爸要给你准备多少个饼?你讲完这个故事以后,其实它还是有点抽象,你把食物摆在桌子上给他看,这是3个饼,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一般的孩子在很早的时候就能够数数,这个地方我用食物摆出来以后,他第一用上了数数,第二用上了推理。你其实教他的是乘法,但是他必须推理,但是有实物摆在面前,孩子就会很快的掌握规则。

我觉得有些东西融会贯通,比如说开始的时候还是不会理会,那我换一个场景,我们讲另外一个故事。这里有四窝小兔子,每一窝有三只,我们要它准备多少个盘子?还是3×4的问题,你可以再摆一次,他算出来还是12。

这是相关性的学习,他学习到的是两个具像估值中间的抽象规则,孩子会在某一个阶段突然顿悟出来这中间的规则。这是我家孩子的学习经历,无论是加减乘除,从小如果她接触的是具像的东西,很快她就从具像变得抽象。有时候我们不跟她讲抽象的规则,但是她顿悟出来了,然后她非常高兴,在中间发现了一个规则。

所以说作为家长,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给她拍手鼓励她,你抓到这个规则了。的确是这样的,现在我告诉你三个饼符号是3,这边是4,因为符号的学习在后面,具像学习在前面。孩子对这种自己悟出来的东西是非常感兴趣的,其实在大人看来非常简单的东西,但为什么开始教不会?给的例子不够,不够具像。如果你像我这样一步一步来,当然我还用了别的技巧,比如说我知道空间能力跟数学能力是相关的,除了摆实物以外,我可能要在黑板上画出来,这是几个饼,下面我写了一个3,饼要摞在一起是12。学减法,我挪走几个饼,实际上孩子是用空间能力,这是食物,从左边挪到右边就少了,爸爸把它拿走了,所以她是用空间来领会数学的抽象知识。

这个过程是来得非常快的,这些也是抓住了孩子在早期的智力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具像到抽象的一个过程,第二,他可以从具像中抽象出规律来,第三,符号学习是靠后的,我可以利用空间能力培养他的数感。数学的推理他是会的,把这些归结起来,你完全可以在可塑期教会他一些东西。

刚才讲的是智力脑,讲的是可塑性的问题,讲到孩子智力发展有阶段,可以利用不同阶段的特点教他很多的东西。

第二个脑是运动脑,运动脑的核心原则是四肢发达,头脑不简单。

因为我们根深蒂固的以为训练孩子的运动能力,只是运动能力,只是让他的身体更加健壮,让他更加茁壮地成长。其实在我们的《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里面反复强调的是运动脑的发展对智力、情绪、语言和创意都有影响。

这个地方运动不一定就是体育运动,对对孩子来说是任何的动作。发展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在儿童发展早期,比如说你从0—2岁,绝大多数智力表现都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抽象思维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看他的动作来发展他的各项能力。在那里面我们强调了几种具体的动作,包括精细动作、触达动作、有氧运动等等。

我讲过很多运动脑的知识,这个地方我提炼几个有意思的点。比如在学步过程中,是不是应该用学步车?我不知道大家还记得没有,这听起来是一个很小的问题,实际体现了运动脑的特点。比如我们是反对用学步车的,因为那个时候是给孩子虚假的安全感,反倒造成了不安全,而且不会给他更多的锻炼机会。其实大脑是在支撑的情况下学习的技能,并不一定能迁移到不支持的情况下学习的技能。所以,这方面我们是反对学学步车的。

另外强调的一点是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运动强度是中度的,而不是高强度的。比如说短跑或者举重的话,我们都知道,举哑铃的话,举几下就没力气了,因为这是短时间的高强度的无氧运动,有氧运动比如说跑步、骑自行车、游泳。

有很多科学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分泌,这一点上不仅是对小宝宝有用,其实一直到青少年都是有用的。哈佛有一个教授做了跟踪研究,对芝加哥的高中做的研究,发现如果有有氧运动锻炼习惯的孩子,他们在学业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上都有很大的优势。所以我们要抓紧机会给我们的小宝宝创造机会,让他们去做有氧运动。

另外,包括我讲过我自己的一些个人实践,我们在大城市的都知道,在北京如果是冬天的话,很多时候有雾霾天,或者外面很冷,我怎么样让他做有氧运动?我们也举了一些例子,这个时候也不要放过。我们应该在家里有各种各样的游戏,比如说推小车,家长跟孩子一起玩的一些游戏,让孩子趴在地上,双手撑地,我们家长可以推小车。甚至在我家,我都给孩子玩体感游戏,他可以在大屏幕前跳舞,只要让她汗流夹背持续一段时间就行,这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

我们也讲过精细运动,在儿童比较小的时候发展特别重要。比如说你注意过自己的孩子东西掉在地上,他如果比较小的时候捏起来会特别困难,精细运动一般是指手指能够完成的运动。这些运动的锻炼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发展是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这是有大量研究表明的。我们也列举了一些游戏,比如说小孩子玩的,甚至是捡米粒都行,锻炼这些精细的动作。

有关我自己对孩子运动的最大体会就是经常家长带孩子运动,一定要去学一个成就出来,比如说你上的是足球班、篮球班,你应该学出什么技能来。我倒觉得这不是一个正确的打开方式,我们应该去除掉一些功利心。运动不仅是身体的问题,不仅是智力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小孩子的情绪能力。

经常有些孩子长大以后,有些是害怕挫折的,有些是害怕竞争的。我记得我的女儿去学下象棋的时候,最开始的阶段她是特别反感跟人下象棋,因为她怕输。即使她学会了很多的策略,她在电脑上下象棋下得不错,但是她就是不想跟人打交道。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孩子怕输,怕挫折,宁愿跟电脑打。其实体育锻炼是给孩子最好的锻炼机会,假设你是学乒乓球的,你每天不来10盘、20盘乒乓球是不可能的,短时间内会经历大量的胜负,让他知道什么叫胜不骄败不馁。孩子在这种体育锻炼中成长起来,第一他不怕挫折,知道跟人竞争是正常的,有同理心,知道失败是什么感觉,他能够理解作为一个失败者心情是怎样的,他也会知道我只要花时间进去就能提高技能。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泛泛的看运动脑的发展,就像我们那个原则说的一样,是四个发达,但是头脑不简单。

刚才我们请Dr.魏讲了智力脑运动脑的核心原则,接下来我们继续请出Dr.魏来继续介绍两个育儿的核心原则。

语言脑:应该什么时候开始学外语?学习古诗的正确姿势?

魏坤琳:

第三个脑是语言脑。其实从认知科学上讲,语言和智力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只是为了科普的方便,或者为了在育儿操作方便,我们把它分离开来,有一个单独的语言脑。核心原则是浸入式学习,晚一点不如早一点。

什么叫晚一点不如早一点呢?我相信大家可能听说过很多谣传,就是说如果过早的学习外语的话,会对母语的学习有一定的干扰。或者是孩子不应该过早的识字,因为过早识字的话,会让大脑思维僵化。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理由,可能你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但这都是错的。

对于语言来说,我们在课堂上讲过一个语言的马太效应,如果你越早学习语言的话,后来的积累会比同龄人这个滚雪球的效应,你会有极大的优势,因为你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语言学习从脑科学来讲,也不存在所谓的干扰效应。

比如学习外语,我们那时候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如果是你的母语和外语一起学习的话,当你在两种语言之间互相切换的时候,比如我说一下中文再说一下英语,你的大脑活动区域是高度重叠的。实际上是同一片脑区处理两种语言,就好象不做区分一样,这两种语言是一样的,而且切换很快。

另外一方面,如果你不是从小学习两门语言的,可能你是成年以后才学习的第二外语。这个时候你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的时候,大脑激活的脑区其实是分得比较开的,它就不是重叠在一起。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越早学习外语的话,你学习的外语越地道,你甚至在用的都是跟母语一样的回路。所以我们外语学习要趁早,但是我们还加了一个定语浸入式学习,语言学习实际上是要在一个环境中学习的。

平时我们直观的观念,因为我们都是长大以后,甚至初中才开始学外语的。现在的孩子是小学就开始学外语,我们都是在课堂上学的,老师开始讲语法,学一些生词,语法告诉我们词应该是怎么构造在一起的。

我们学习母语的时候,语法的学习是不是非常少?好像我们天生就会讲这个东西一样,正如我们前面讲的语言敏感期一样,在早期,你对语言的学习自然而然就学会了,在环境中自动习得有关语言的大量知识,不仅是名词,还包括这些语法关系,这个词和这个词之间是什么关系。

但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等到进入学校教育的时候,才去考虑学英语的那些语法呢?如果像母语一样学习的话,你完全不需要学习什么语法,自然而然就知道用。这恰恰就是我们强调的要浸入式学习,对外语也是这样,你需要把孩子放到一个英语学习的情境中去。

很糟糕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双语学习的环境,如果你家孩子是在国外长大的,可能他在学校接触的就是英语,回家接触的是中文。我们专栏里面讲到,我们完全可以在家里更多打造一个孩子学习英语的环境,这个环境可能是你给他读的绘本,平时给他听的音乐、看的动画片可能都是英文的,这些语言的学习应该趁早。我们强调的浸入式学习就是有一个互动的环境。

大家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语言学习的早期绝对不是用背单词的方式学会的,比如我要教会孩子,我说这个东西叫苹果。我是不是会指着它说这是苹果,我要拿起来展现给他看,他知道这个东西被吃过,他也吃过。他就会理解这样一个词语,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对应的是这个物体。

我在这种互动的交流中间,他习得的信息绝对不是苹果两个字,或者英文apple,他看到的是一个物体,有颜色、有形状、有味道、有功能,它的用处是什么,他爸爸的态度是什么,是怎么抓握的。一个词背后有一整套信息,这就是说语言为什么是在环境中学习的。

这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市面上很多产品,比如说给小孩子读故事书,父母都懒到不自己读书了,我们可以搞一个小的机器人,机器人会读唐诗300首给我的孩子,会讲英文给我的孩子,我就要求他睡前听听那个东西就行了。其实大量的信息就被丧失掉了,因为他不是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所以,无论是对英语学习,还是对中文的学习,我们都强调一个互动性,强调一个环境,就是所谓的浸入式学习。其他的原则,比如说中文除了孩子学习口语是来得非常快的,但是书面语言呢?因为书面语言他得学习那些文字,我希望讲得越早越好,你完全可以在进入小学之前小孩子就可以识字。

我以前在课堂上讲过我女儿4岁多的时候,老师要排一个戏剧,她要演一个角色,老师给了她一个主角角色,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台词,小朋友们就要背。老师觉得这个东西其实你回家练练就行了,但是我不可能把老师的语音录下来让你背,老师给你的是一张纸,纸上写的台词。这时候就显示出了优势,因为我女儿认识上面的字,她就适合当这个主角的角色,这就是我说的语言的马太效应,如果你识字的话,你就会有更多的学习知识、学习语言的机会,就会越滚越快。

我女儿是怎么学会识字的?我们在给孩子读绘本的时候,我用了指读的方法,绘本很简单,上面有图、下面有文字,你一页一页翻,给她讲故事,读给她听。孩子边看文字的时候,边看图片,她大概知道故事的情节。这是所谓的读绘本。

我额外的一个步骤是我读的时候,我手是在文字上划过去的,读到哪划到哪,我也不需要刻意说你看一下文字,因为孩子看图片看得非常快,她一下子就明白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了,图片两秒钟就处理完了,剩下时间干什么呢?爸爸的手指在划动文字,因为她大脑有空闲的时间,她就把文字习得了。这个文字的习得,其实她是把字形、字音、字义联系起来了。

当然,指读还有很多的技巧和方式让她认识到字形中细微的差别,因为我们的汉字非常在乎字形,跟英文不一样,这就是我的方法,听起来特别简单。家长有时候说,会不会你读这么快,孩子眼睛根本跟不上这些文字?

不需要,因为你读了大量的东西,因为我说这是浸入式学习,我说过孩子可以在这种情境中,在这种互动中间,因为她还处于语言学习的敏感期,不知不觉中把这些字全记住,你不要小看他们的记忆能力,在这方面她会让你大吃一惊。

语言方面我还喜欢做的一个事情就是给她讲绘本,其实在脑科学或者认知科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学习的时候,什么时候学习效果最好呢?不是你去看书或者听我讲课,被动的接受输入,而是输出。

假设你读了我的书,或者听了我的专栏,但是我有一个要求,我希望你听过课以后给我写一篇心得体会。你就发现当你有输出要求时,你的学习变得非常非常得棒。你记住了大量你以前记不住的东西,我只是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你有输出要求的时候,这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老话,书到用时方恨少,你要有输出的时候,你才发现知识结构的漏洞,你才知道我当初应该怎么学。

我对付我女儿的方法就是,我给她读绘本可以,但是读完以后,你跟我讲一讲你听过的故事,你大概讲一讲。如果你用我的方法你会很惊讶,孩子给你讲的故事好像跟你读的故事完全是两码事,开始的时候,孩子get的点跟你完全不一样,这是记忆系统的特点。即使她知道故事的整个情节,但是她的口头语言是很难表达出来的,即使都装进去了,但表达出来是另外一回事。所以你可以观察一下你们家孩子。

但是如果你多给她这样的训练,特别是在她表达的时候给她一些线索,一是如果她想不起主要情节,你可以给她一定的线索,你可以给她一定的关键词,让她能够回忆起来,能够组织自己的语言,这是非常好的锻炼。

听起来我们都是读绘本,有些人会用机器给孩子读,我的读法就是我跟她交流,看她的进展,我指读,我还要求她复述给我听,她讲给我的故事我会认真听,我看哪些地方漏掉了,哪些我没有讲到,哪些地方我给她提醒让她变得更好。

反复多次以后,你发现读绘本,孩子从中收获是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收获的,她不仅是读一个东西,看一个东西,她能够抓住的知识、提炼的知识比一般人厉害,而且口头表达能力比一般孩子厉害。你可以试试看。

我相信很多家长,特别是很多妈妈跟孩子交流的时候,因为我们小时候跟孩子交流都用的是叠音词,比如说宝宝过来让妈妈抱抱,我们吃饭饭、拉臭臭,这还是一些简单的妈妈语,还有更复杂的,特别幼稚的妈妈语。

上过我们专栏的朋友都知道,妈妈语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应该戒掉。因为你用更加直白的方式,就是爸爸说话的方式,有时候妈妈用那样的方式,但是爸爸参与到育儿中来,爸爸直白的方式,更加成人化的语言,更加复杂一点的语言,其实是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的。

这个尺度你可以把握一下,你可以同样的事妈妈说的是妈妈语,你用爸爸的语言。前面我讲了一个关联性学习,这也是关联性学习,这是妈妈的说话,这是爸爸的说话,其实表达的是一个意思,你看他的语言发展绝对会更快,因为他学习了两套语言,而且那一套是成人的语言,其实是更加先进的语言。孩子又会给你惊喜,因为他很快听懂了大人的话,这是我自己育儿实践中做到的一点。

第四个脑,创意脑,底层原则是创意可以刻意锻炼激活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这个话其实是两部分,我先讲陌生那部分,激活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我们课堂里讲过,我们的大脑平时在不刻意的有针对性的有目标的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比如说你睡觉半睡半醒时,你甚至在盯着一个东西什么都不想的时候,你出神的时候,你的大脑中间有一个网络是持续激活的,它激活的强度甚至超过了你在完成某些任务的时候。就好像你的大脑处于休息状态,但是有一个脑区不休息,这就是所谓的默认模式网络。

无论是在科学上还是艺术上的很多重大创新,很多难题,如果你刻意去想,过不去的时候,但是如果在偶然情况下,在你放松的情况下,半睡半醒的情况下突然想起来了,这创作力好像迸发了。所以大家对科研默认模式网络,对人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兴趣,就是持续研究的方向。

我要讲的两点就是说我们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启发?第一,你如果利用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的话,你必须有一个放松的大脑,因为它是在放松的时候被激活。第二,不是说放松就行,或者说创造力就是光培养就行,它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默认模式网络是连接已有的知识,如果你大脑没有那个知识,空谈创造力是没有用的。

第三点,实际上是对当前问题的牵挂,如果你碰到难题,但是你不是说把它放到一边,或者永远不去想了,再也不碰它。默认模式网络必须是你对它一直有牵挂的时候,它才可能帮到你。而且默认模式网络最大的创新是有一定的随机性,不是随时都能激发起来。

所以我们如果对宝宝的创意脑有启发的话,我们不应该空谈创造力培养,还是要注意宝宝知识储备。如果是说创意可以刻意锻炼的话,我们的课中间其实讲了几种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的锻炼其中提到了发散性思维游戏,我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联想性思维方式,反事实想象思维游戏。

举个例子,发散性思维游戏,这其实是创造力或者创新过程中用得最多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可以教的。什么意思呢?发散思维就是说我们在一般的教育中间,比如说你做一个数学题,或者你学习的物理知识,你的习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而且答案可能是唯一的。

但是,发散性思维在创新的情况下面,答案恰恰不是唯一的,你可能有多种答案。这个时候,你如果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话,你应该是鼓励孩子用多种途径、多种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去寻找不同的答案。

这一点上比如说我们给小的宝宝,尤其是家里日常用的物品。比如一个可乐罐子除了装可乐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功能,你激发孩子超脱日常惯例想象一下,它有没有别的用途和别的可能性。这些方面其实就是锻炼孩子,不是说万事万物都只有一个特点。

有一次我女儿的老师出了一道语文题,回来她说这道题她做错了,我说你怎么这么简单的题做错了?她说不对,这道题目有多种解法,我说哪有多种解法?因为我按照成年人的思路,我一看那个题,标准答案就呼之欲出。

她跟我比划了半天,实际上那个语文题有一个理解,它是一个选择题,有一个答案是按照另外一种方式理解题干的话,那个方式也是对的。我被成年人的思维禁锢了,后来我一想,其实那道题她也做对了,所以我鼓励她第二天跟老师说一下这个题目有歧义,因为她小时候知道所有题目不一定都有唯一的答案,所以她多想了一下,我肯定是鼓励她这种思维方式,因为我觉得这是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创造力的源泉。

当然了,发散性思维还可以在玩玩具中用到,比如说用乐高搭城堡,有多种的方式,可以把事物推倒重来。在创造力上面,我们其实在创意脑下面还放了其他的几个模块,跟美术和音乐有关。

我稍微讲一下音乐,我觉得音乐其实也可以放在智力脑下面讲,因为我觉得音乐不仅是有关创意的艺术的东西,它对智力的发育也非常重要。因为音乐跟节拍牌有关系,节拍要多个脑区的协同,非常简单,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节拍,这有是有利于智力发展的。

第二,玩乐器的话,因为乐器本身,比如说你弹钢琴,琴键有空间的关系,有不同的编排方式,空间和时间信息的编排其实也是激活有关智力的核心网络,也就是额定网络的一些最重要的活动之一。所以,玩音乐虽然是在创意脑里面,但是它对智力的发展是有很多好处的。

魏坤琳:

下面讲第五个脑,情绪脑。底层原则是整合理智情绪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

有关孩子情绪的问题,应该是我们专栏中间,这是我没想过的,大家问问题最多的脑之一。大家觉得孩子很容易发脾气,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的情绪这么难控制,发了脾气应该怎么办,有时候家长也非常恼火,家长也容易陷入了情绪的陷阱中去。

我们专栏在讲这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说整合理智脑和情绪脑,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为什么这么理解呢?首先你要认识到孩子大脑发展的规律。因为孩子发育过程中,大脑激发情绪的脑区是事先成熟的,比如说生下来就会哭闹也会笑,他会表达他的情绪。

但是控制调节情绪和翻译情绪的含义的脑区,也就是所谓的理智脑,是发育得比较靠后的。甚至有些成年人长大了,他都不知道怎么去充分理解自己的情绪或者调动自己的情绪,何况是小孩。小孩激发情绪没有问题,但是怎么控制他,怎么解读,有问题,他发育得比较缓慢。所以我们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一点,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他闹都是正常的,是有原因的。

如果按照一个年龄阶段来讲,比如说我们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心得,小的宝宝如果是天使宝宝,平时都比较安静和听话,如果他突然烦躁突然闹,就变成了一个恶梦宝宝,一般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是小宝宝,要不就是饿了,要不是累了,要不是困了,那时候他会非常烦躁。我们需要把这些原因搞清楚,然后去抚慰他。

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会因为游戏没过关跟你闹,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困难跟你闹,碰到一些害怕的事情畏缩不愿意往前,甚至是对某些学习的内容害怕。我们这时候就要具体分析了,其中有几个我们需要区别对待的,比如说孩子如果是像发怒这样的情绪,我们应该怎么走。

我们在课堂里面谈到了一个分三步走,第一步,如果孩子非常闹的时候,一般都是不愿意跟你沟通的时候,他也不愿意跟你说话,直接哭闹或者打滚。

第一步就人他开口说话,描述这个事情,当语言开始上线的时候,所谓理智的思考都是用语言思考的,如果他能用话语描述他为什么生气、为什么这时候不高兴,你就已经赢了一半了。所以,第一步就是让他开口,你要告诉爸爸你怎么了,你现在有什么问题,跟爸爸讲一讲。

第二,他讲完以后,你要试图帮他分析一下这个情绪。原来你是这样,因为别的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怕别人抢占了你的玩具,你要跟他解释一下这个事情,跟他分析他的情绪来源。抚慰好了以后,我们要反思情绪,不是这个事情平息下来就行了,而是说等到平息下来以后还过去跟他聊聊,刚才我知道你很生气,爸爸把玩具给你拿回来怎么着了,但是当时你很生气那个场景,真的是让爸爸非常得伤心。

我相信你也非常伤心,你看你满地打滚,身上都脏了,但是你如果不跟爸爸聊的话,不跟爸爸解释这些东西的话,我们好像就不能解决问题。要告诉他光发脾气本身是没法解决问题的,分析情绪本身,找到抓手,找到帮助是能够解决问题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用语言引带整个情绪三步走的过程。

我有时候见过有些孩子,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就非常容易哭闹。鸡毛蒜皮的事,他先是带着哭腔跟你说,好像要爆炸了一样,其实他可能也就是要一杯水,也可能是想吃那个东西。

我有时候反思一下,特别是老一辈的人,他们不知道孩子有时候用一些情绪性的表达去要他想要的东西,然后你满足了他的需求,只要他带哭腔,只要他闹,你就会满足他的需求。孩子就养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他所有的表达方式都是情绪性表达。有时候这样的孩子在安全感不强的时候,就用这种方式跟你沟通,好像永远处在情绪狂躁的状态。

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你当时没有解决问题,没有鼓励他用语言解决问题,没有鼓励他用语言描述问题,而解释给你,事后做反思,这是非常糟糕的,这是一个坏的例子。所以,我们说我们要当孩子情绪的翻译师,永远在帮助他用语言说,解构这个情绪本身,反思这个情绪。

还有一点,因为我们知道孩子情绪脑发育之后的问题,所以我们要给予他们充足的耐心,然后用到一些技巧。这个充足的耐心大家知道,比如说我们课程设计的是0—6岁,往上数也是一样的,比如我女儿7岁了,可能还是有情绪问题,还是有烦躁的时候,可能我们要给她很多的耐心,当她自控力不行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一些技巧,比如说如果你知道对孩子来说,玩游戏,比如说假设她是个乐高迷,如果你带她去商场,她看到乐高都不走了,每一次拉她走都是一次情绪爆发的时候。

你知道她自控力弱,事先就打好预防针,你告诉孩子今天我们去商场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我们就去乐高店,但是我们事先说好,我们是有计划去的,你不要到时候情绪失控什么的。这个就是我们说的打预防针。还有就是孩子有冲动的时候,你要有技巧转移她的冲动,你可以反复提醒她,用语言帮助她。这是解决一般的情绪问题。

对大一点的孩子,还有一类情绪问题是畏难的问题,碰到一个比较难的事情她不愿意做的,她说爸爸,我不想练是了。其实这也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我们在课上怎么讲的呢?

我们说我们要利用到认知科学经常讲的,学习应该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孩子畏难的时候的确是有难度的时候,我们应该把难度分解开,我们给她做的练习应该是在她的能力范围稍微超出一丁点,不要超出太多,是在她的学习训练区学习。

如果是非常难的,比如说弹钢琴的话,如果左右连弹比较困难的话,你把它拆解开,比如说拆成单手先练,甚至于放慢速度,把难度降下来以后,孩子就不会畏难了。这是大一点的宝宝可能会碰到的情绪问题。

我还要讲一些我自己用到的技巧,我有时候就像一个话唠一样,我会做一下示范。我说我现在非常生气,这个事情我非常得生气,我现在要安静一下。

你看,我会告诉她一个故事情节,可能是她做什么事让我生气了,我要表达我的情绪。但是我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是哭闹,我可能写在脸上,但是我用语言告诉她,我对这个事情很生气,我要安静一下,或者我要跟你聊一下。

我的孩子会学习我处理情绪的方式,她知道我给自己按了一下暂停键。因为我们是她模仿的榜样,如果碰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包括她做的不顺心的事情,你就直接情绪爆发,她会学习你的。

她碰到不顺心的事情,会跟炸弹一样爆炸。我刚才演练了一遍我是怎么处理的,当然我是用暂停键的方法,我碰到这种情绪我要爆发的时候我会暂停一下,孩子就会学习。

第二个是我会跟她聊一下心事,我前面讲过,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达情绪,差的方式是孩子爆发。但更好的方式是你跟我说,你今天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有什么开心的事情。

我女儿从幼儿园回来,每天只要有机会,不是要讲床前故事吗,讲完我会跟她聊碰到了什么开心的事情,或者不开心的事情,她会知道作为父母是她情绪的港湾。

我们作为成年人也希望有这样一个角色在我们的对面,其实小孩也非常重要,这对她的情绪发展能力,对她的同理心,对于她理解别人的情绪非常重要,她知道爸爸做了一个榜样,爸爸试图理解她的想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Dr.魏 育儿直播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