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云
本文3200字,如果你想解读孩子的自尊水平,请给自己一点耐心,读完它,我相信一定会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感悟。
自尊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那么,你了解自己的自尊水平吗?你知道自尊是怎么来的吗?
今天,《恰如其分的自尊》这本书,就为你一一解码。
它不是一本育儿书,但是我却从中捕捉到太多关于孩子自尊体系形成的关键因素,所以,就从育儿入手,把相关的内容和方法分享给正在读此文的你。
01
构成自尊的三大支柱,
一、 自爱,就是你值得爱和尊重,自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期从家庭中获得的爱和滋养;
一个缺乏爱的孩子,他的自尊水平会降低,还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人格障碍,比如多疑、自闭、攻击性强。
二、 自信,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场合采取恰当的行动;我们从一个人对待失败的反应和对失败的看法,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信程度。
比如,一个真正自信的人,是能够承认自己的不足的,甚至有的人还会通过自黑来给自己的失败幽上一默;一个不自信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不能听到别人说自己的任何不好,无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
三、 自我观,是一个人对自己优缺点的合理评价,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他就比较容易经受住挫折考验,达成目标;而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则会表现的时而自大、时而自卑,时而又很自信,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不稳定的;
而这种自我观的形成,多半是因为,小时候身上承载了父母大量的期望,自己表现好的时候,父母就给予很多肯定,表现不好的时候,父母就会给予很大的打击,长此以往,一个人的自尊体系便很难保持稳定。
《自卑与超越》一书中说,
每一个孩子终其一生在寻找两样东西:
一个是归属感,就是知道有人爱他,能感觉到被爱;
另一个就是价值感,就是知道自己有能力,能够给社会或他人创造价值。
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没有人爱,他们通常就会尝试一些方法来赢得别人的关爱,或者会为了这样的目的而不惜伤害别人;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不重要或者没有用处时,他们往往会就会有负面的情绪,并很难认清自己。
02
那么,自尊可以分为哪几类呢?
第一, 稳定的高自尊;这种自尊水平的人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不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不易改变,目标坚定,能够为自己的目标去付出,也能够忍受艰难困苦。
第二, 不稳定的高自尊;这种人自尊水平有波动,成功时容易狂妄自大,失败时容易自暴自弃,这样的两个极端,使得这种自尊水平的人特别的情绪化,极易被周遭的环境影响,做事有时不够坚定,易动摇。
第三, 稳定的低自尊;这种人通常我行我素,做事比较消极,自我定性很难改变,不易被激励,难以摆脱固定的生活模式和环境。
第四, 不稳定的低自尊;这种人往往表现的很谦卑,姿态放的比较低,容易被人接受,也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当别人给予好的意见或者建议时,能够吸纳或听取,所以他的人生还会有很多机会。
通常来说,高自尊者自爱和自信的程度更高,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很清楚,更多时候喜欢用肯定的方式评判自己,这种人更容易冒险。
而低自尊者则相反,他们总是很谨慎,比较谦卑,喜欢用中性的方式评判自己,对自我的认知和界定不是那么清晰,所以这种人比较容易被人接受。
我们不能简单的说哪种自尊水平更好,只有当你拥有和你身边人的价值观相符的自尊水平时,你才是最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
03
知道了不同的自尊水平,那么不同的自尊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呢?
我们常说孩子是投射父母的一面镜子,由此可见,父母如果拥有稳定的高自尊,孩子则会有更多机会观察如何平静的对待批评,以及无需故意抬高自己也能受到别人尊重;
而父母如果有不稳定的高自尊,孩子也通常会直接复制或模仿父母的处事模式。
父母对孩子的赞美和孩子的实际能力是否相符,也是孩子自尊水平稳定与否的极大因素。
比如孩子明明成绩和其他方面都一般,你却天天夸孩子“你真棒”,对孩子敷衍以及过于理想化的评价,就会让孩子不断展现自己的长处,以求赢得父母的褒奖,他的很多表现都是做给父母看的,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很容易形成不稳定的高自尊。
而有的父母能够按照孩子的真实能力或者潜力给予他们符合实际的赞扬,他们也能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关注,孩子就无需再通过过分的表现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这样的孩子就比较容易形成稳定的高自尊。
不稳定的低自尊者,通常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支持和鼓励比较少,父母也很爱他,但是父母从不擅于对他鼓励或者肯定他的价值;在学校里,可能不太受其他孩子欢迎,能力一般,虽然有种种不如意,但是父母的爱让他觉得人生还有机会。
稳定的低自尊者,极度缺乏父母的爱,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会让他觉得无法控制,家庭里有父母酗酒、家暴或者关系复杂以及吸毒的情况下,孩子长期受到打击和压抑,就很自然的形成了稳定的低自尊。
综上所述,说一个原生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真的是一点都不过分,孩子成人后,处事态度和价值观都和童年时的生活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父母爱孩子,大多都是无条件的,而无条件的爱可以给孩子归属感,却不能给孩子带来价值感;
真正的自信来自于孩子的价值感,而价值感来自于能力的提升,能力的提升又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所以,
无条件的爱+有条件的教育手法,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也才能让孩子获得稳定的高自尊。
04
针对自尊体系的不同,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自尊水平来给孩子择校。
比如一个自尊水平高的孩子,他就比较喜欢竞争强的环境,很多重点学校就是优秀学生的集结地,强烈的竞争会让他们不断的挑战自己的极限,从而达到人生的最佳状态;
而一个自尊水平低的孩子,就不适合这种强竞争环境,如果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会经受过大的压力,很容易抑郁或者走向自暴自弃。
所以,
当孩子跟我们倾诉他的怀疑以及抱怨时,认真倾听就是对孩子最大的支持,不要急于安慰或者转移话题,也不要急于插手或者揣测,当孩子的倾诉得到理解和认同时,你所给予孩子的建议才能被孩子真正理解和吸纳。
威廉·詹姆斯有一个著名的方程式,自尊=成功/自我需求。
根据公式可以看出,适当的调低自我需求,你获得的成功便能够带来很高的自尊,而如果自我需求过高,自尊水平就很难获得很高水平。
对孩子也是一样,当我们寄予孩子不切实际的期待时,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他自身就会有极大的挫败感,也很难获得高自尊;
而如果我们针对孩子的真实水平,让他定下他自己能力范围内或者潜力可达的目标时,孩子就很容易获得高自尊。
我们每个人从小都会有理想,而理想也分正常和病态的。
正常理想是,
我希望怎样,如果做到了当然很好,但那样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我可以接受达到的部分目标,如果没有实现理想,我会失望,但是也能很快从打击中恢复过来。
而病态理想是,
我必须要怎样怎样,等我做到了,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我不能接受只达成的部分目标,如果没有实现,便会抑郁甚至钻牛角尖,走向极端。
孩子如果用正常的理想做分母,他的自尊水平就比较容易维持的很好,而用病态的理想做分母,做再多努力孩子都很难感受到幸福。
作为家长,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孩子树立正常的理想目标。
05
在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让你的孩子具备幸福的能力。
爱因斯坦成功的创造了一个能发挥自己优势的工作方法,有些人可以把兴趣变成自己的热爱,还有人找到工作背后的意义感,所有这一切都能让你觉得工作虽然不是最成功的,但一定让你更加幸福。
一个看不到自己优点的人,也必然看不到他人的优点。
他们的谦恭,可能是高度自卑下的懦弱;他们的服从,可能掩饰着深刻的妒忌和反叛;他们的忍让,可能埋藏着刻毒的怨恨;他们的赞美,可能表里不一信口雌黄……
所以,一个孩子能否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是他这一生是否幸福的关键因素。
面对孩子的无限信赖,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们成为他自己,无条件的爱我们需要,有条件的教育手法我们也要,两者相加,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信、幸福的孩子。
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