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 麻晓超 陈锋 北京报道
在A股“局部”地区,“保壳”正在变成一场“持久战”。
1元股在今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原因是自去年底的中弘股份首开先例以来,在面值退市标准中倒下的上市公司越来越多。
10月18日,*ST印纪(002143.SZ)进入退市整理期,成为继雏鹰农牧、华信国际后第四只面值退市股。目前还在停牌的*ST大控(600747.SH)也触发了面值退市标准,10月28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1元退市机制“沉寂”了近7年后在A股突然发威。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A股多通道、多标准的退市机制已经形成,其中两类退市相对具有更强的威慑力,一类是重大违法强制退市,另一类就是“1元退市”。
1个月4只股票面退
董登新说的“1元退市”,就是面值退市,A股在2012年退市制度改革中首次引入,即上市公司股价若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股票面值,交易所有权决定终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
与财务性退市相比,面值退市标准的认定时间可谓“闪电式”。除了上市公司重大违法行为导致的强制退市,一般财务性退市至少也要走完3个年头。
而面值退市,理论上最短只需要20个交易日就能移交交易所“听候发落”。一旦交易所决定终止该股上市,公司股票就将进入30个交易日的退市整理期。
“1元退市的市场化程度非常高,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也是监管层将垃圾股和僵尸企业的退市决定权交由投资者来决定,投资者对于垃圾股的退市拥有完全的决定权。”董登新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最近1年至少有5只股票进入了1元退市标准的通道,走向了无条件退市。”
2019年8月19日到9月20日,短短1个月间,A股出现了4只面值退市股。先是8月19日深交所宣布*ST雏鹰终止上市,接着是9月4日*ST华信被交易所确认退市,随后9月12日*ST印纪、9月20日*ST大控因触及面值退市红线停牌。
之前,*ST华信、*ST大控在1元股的行情上苦撑了1年多,*ST雏鹰和*ST印纪挣扎了近4个月。
*ST大控股价从2018年5月底跌破2元后再也未能收回“失地”。到今年6月份,行情进一步恶化,该股首次跌破1元,此后一直在1元上下小幅波动,直到8月21日,该股收盘小涨至1元整。这是其最后一次触及1元。
从次日至9月19日,该股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格均低于股票面值(即1元)。9月20日,根据上交所相关规定, *ST大控开市起停牌,10月28日起进入退市整理期。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韩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业绩表现上看,这些面值退市企业确实已经不适合继续再上市交易了。
低价股“忐忑”生存
2019年9月3日,*ST神城收盘跌破1元,开始了为期13个交易日的收盘不足1元之行,就在距离触发面值退市还剩6个交易日的9月24日,奇迹发生了。
9月24日,该股全天被封在了1.04元的价位上,缩量成交了560.72万股。
整个9月,*ST神城的日成交量都在千万股级别,最高时可达8000多万股,比如9月19日,最低时也有1000多万股,甚至在9月24日突破1元后的次个交易日,全天成交量也有6000多万股。
但即使是发生了9月24日这种无法解释的交易情形,*ST神城还是未能逃脱濒临面值退市的“忐忑”。9月26日,该股收盘再次低于1元,直至10月17日仍然未能反弹回升至1元。
在消息层面上,9月20日,该股曾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收到重整投资人河南豫发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豫发集团”)的通知,豫发集团拟增持公司股票,计划自本公告日起未来6个月内,以自有资金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增持公司股票不低于1亿股,本次增持设定价格区间0.8元-1.2元/股。
但*ST神城一直未发布增持实施结果的公告。10月17日,《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致电该公司投资者关系部,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在保壳这场持久战上,*ST神城并不孤单,*ST华业(600240.SH)是另外一家。
2019年9月17日,*ST华业收盘跌破1元,此后连续吃了14个交易日的收盘低于1元的行情。但在距离触发面值退市标准还有5个交易日时,10月15日,该股收盘涨至1元,暂时破除了危机。
但10月16日,*ST华业再次跌破1元,10月17日收盘仍然低于1元,又踏上了濒临面值退市的道路。
在保壳手段方面,北京地区一位股票操盘手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现在新股大扩容,壳价值没有了,以前这些挽救方法中最有效、最暴力的就是卖壳,现在想出手保壳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缩股”,但是也根本解决不了退市的命运,“缩股”之后,公司业绩和债务问题解决不了最终还是退市。
不过,董登新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单纯“缩股”并不能让A股公司规避面值退市,因为“缩股”的同时,股票面值也会同比例增加,还是达不到股价高于股票面值的效果,而且,A股没有“缩股”的规定和先例。
历史上,我国只有B股市场有过“缩股”的案例,发生在2012年,当时闽灿坤B在“缩股”的同时,同比例缩小了注册资本,以维持股票面值仍然为1元,最终达到了规避面值退市的目的。
美股退市制度借鉴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在前述约20只股价低于1.5元的股票中,只有3只股票没有挂着“ST”或者“*ST”。而其余十多只股票中,大部分挂着“*ST”。
换句话说,大部分股价濒临面值退市的股票,都存在业绩或者财务问题。这里面蕴含着为何面值退市2012年就已在A股推出,但直到去年底,才有中弘股份这只首个1元退市股的原因。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几年价值投资盛行,资金越来越认识到,好的公司才能有长期的投资机会,所以垃圾股会越来越被资金所抛弃,应该说,面值退市是一个重要的安排,是对一些绩差股和垃圾股退市的利器。
除了市场对价值投资的热衷,炒差、炒低之风正在被抛弃,退市制度执行趋严也是面值退市案例不断增加的另一个原因。
韩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是退市监管趋严的结果,退市制度的完善是资本市场交易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监管层在这方面态度决绝,不给所涉上市公司“腾挪”的空间。
另外,现行面值退市机制,是否有需要优化的地方?对比美股的1美元退市制度,或许有值得市场和监管参考的地方。
严格来说,美股的1美元退市机制,和A股1元退市有不小区别。比如,美股就是以1美元为标准,而A股是以股票面值为标准,因为大多数A股股票面值为1元,所以市场常称面值退市为1元退市。
相比之下,美股以1美元而非股票面值为衡量标准,留给了濒临退市股以简单地“缩股”就可暂时避免1美元退市的空间。
此外,美股采用的是连续若干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平均值”低于1美元,而非A股的连续若干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股票面值。董登新认为,相比之下,前者可能使得机构和庄家更难操纵股价。
“在美国股市的强制退市当中,有一半的强制退市都是被‘1美元退市’标准赶出市场的,这足以说明美股的‘1美元退市’效率非常高,威慑力很大。1元退市在A股市场应该也可以发挥巨大的威慑力,也会带来高效率退市的格局,可以预料,将来因为1元退市标准被赶出市场的垃圾股或者僵尸企业会越来越多,这是个好事。”董登新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