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中的快与慢

有些内容旧文写过,

浅谈领导力之 - 价值决策这篇旧文,非常推荐。


前几天,前国手胡耀宇分享了一盘对弈的讲解,他和现国手陈耀烨的一盘对局,那么在中后盘因为对形势判断不是很乐观,所以棋下的非常紧,在某个局部作战十分强硬,结果由于自身的棋也存在很多缺陷,最后没有得到满意的战果,输掉了比赛。 那么,现在围棋AI的实力很强,很多开源的AI已经达到了两年前google alphago的水平,很多棋手也都习惯用AI复盘检讨得失,结果他复盘的时候意外的发现,在作战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的时候,ELF AI(Facebook开源的强围棋AI)给出的建议并不是如何更有效的攻击对手,而是粘上断点,自补一手,AI判断他如果自补一手,胜率居然超过了90%,他和陈耀烨都觉得这步建议不可思议,因为从人类棋手的感觉来说,这步棋太缓了,既没有攻击性也没有目数,他们怀疑ELF的建议不准确,于是找腾讯野狐围棋求助,因为腾讯的绝艺是世界第二强的围棋AI,更胜于ELF,结果绝艺给出的建议,和ELF完全一样,自补一手的胜率也是大于90%。那么怎么理解这步棋呢,自补一手后,无论对手如何应对,后面都可以更从容的发动进攻,虽然看上去缓了一步,但能够保障后续的进攻坚实有力,在AI眼里,这步棋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


日本以前有个知名棋手叫做高川格,当然,有些中国人知道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吴清源十番棋横扫日本高手的时候,高川格只是被打降格的诸多高手之一,是吴清源光辉的陪衬。但对更资深的棋迷来说,高川格的战绩可是日本本因坊九连霸,可以说也是一代的顶尖棋手,那么高川格的棋风,被评价为,流水不争先。看上去很缓,不急于进攻,但扎实有力,步步为营,往往能让对手无懈可击。


讲了半天围棋,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棋理和做事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我们想赢棋,很多就会觉得,我去攻杀对方,我去击溃对手,我就赢了,但如果你自身有很多缺陷,那么可能这样反而更危险,所谓欲速则不达。


作为创业而言,什么是补棋呢,以及什么时候应该补棋呢?


一般可以这么认为,短期内对业绩没有直接作用,但能够为未来高速发展提供足够支撑的事情,可以认为是创业中的补棋。


比如说,技术架构的重构和调整;

比如说,供应链,物流体系的优化和调整;

比如说,深化业务培训和流程管理;

比如说,优化人力资源的招聘流程和薪酬体系。

比如说,数据分析,日志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


这些都是短期内可能看不出直接的业务促进,但如果做好了,长期看对后续的业务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


用老话说,这也算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举几个例子。


第一,淘宝

淘宝初期是用开源软件跑起来的,业务快速发展后迁移为oracle数据库,并且淘宝当时在oracle上投入巨大,也是国内当时拥有相关认证资质最多的公司,但业绩依然在高速发展,这时候分歧就来了,是相信商业数据库系统,还是用集群的方式重建自己可控的数据库平台,重建数据库平台开销巨大而且短期内看不出什么业务价值,但这其实就可以理解为一步补棋的操作,后来以霸爷(淘宝褚霸)为代表的淘宝数据库团队确实体现了惊人的战斗力。可以这么说,没有这样的重构和架构调整,双11是不可想象的。


大部分分析师在分析淘宝发展的时候,会分析企业战略,运营思路,市场的变化,品牌的宣传等等,但我们要知道,能够让技术跟上高速的业务发展,真的不容易。


想当年百度还总嘲笑阿里技术不行,现在,我觉得阿里至少在数据库的性能理解上,是全球最强的,甚至没有之一。


第二,知识星球


前段时间去深圳跟知识星球的人聊天,我跟吴鲁加老师就交流过这点,当时知识星球追求产品迭代效率,每两周发布新版,研发这边有很多结构上的欠账没时间处理,我就说你没必要那么急,作为星球主,你说我会在意你每两周迭代么,很多新功能我根本不在意的,但真提出一些有价值需求的时候,你们处理又很慢,这是架构问题。你们把系统架构做好一点,以后可以更好的支持用户提出的需求,这比急于迭代更有价值。


最近根据我的观察,知识星球应该是完成重构了,至少,以前任何特性和功能更新都必须要重新下载安装,现在很多新的特性升级已经无需重新下载了,就这一点,已经能体现出新架构的优势了。


还是知识星球,吴鲁加老师也讲过他们的一个经历,初期做产品很忙,对数据这块也没有精力,后来终于有时间做了一些数据分析工作,对产品的行为状态跟踪了一下,果然发现了问题点,优化后付费率提升明显。


第三,三只松鼠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提三只松鼠在去年出了一些问题,增长停滞,然后今年后半年重新恢复了高速增长,创下了显著的新高,他们创始人的一个访谈,很有意思,他没有强调说我们在营销上找到了什么新的方案,或者推出了什么新的产品。而是强调说什么呢,他认真的反思了一下公司的价值观和业务增长模式,发现团队开始急功近利,库存不可控了,为增长,在选择品类和对外合作上有点不择手段(不是原话,我理解为这个意思)了,后来他重新梳理了一下,回过头来梳理企业价值观,重新优化了供应链,然后打造了新的爆款。非常有意思,爆款只是结果,原因在于梳理团队的价值观和供应链的优化。而这种停下来思考一下,然后重新梳理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补棋。


创业赶上了好时候,会走的快一些,为了抢时间窗口,为了在资金链断裂前找到稳定流水,那么快一点也是合理的;但走着走着,有时候,需要慢下来想一想,下一步要想爆发性的发展,有些东西,是不是应该未雨绸缪,是不是要做一些补棋的操作,为长远做一点基础的准备。


团队增长过快,要想想大家对企业发展的认知和理念是否一致,是不是要静下来梳理一下。


用户增长过快,要看看技术架构还能抗多久,风险评估要做一做,信息安全要抓一抓,负载优化要舍得花一点精力和资源。


业务增长过快,供应链和物流体系是不是可以撑得住,应收款和资金流是否存在风险。


所有人都很忙很努力很辛苦的疲于应付当前快速增长的时候,要有人冷静一下,对可能的风险和危机要有一定的防范。


其实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来旧文有一篇说的也差不多,翻出来看看吧


那些似小实大的工作,嗯,也是从围棋里引述出来的。


但确实,为什么听了很多道理,却做不好事情呢,因为这个度很难把握,不能说,慢有慢的道理,那快就错了么?边界在哪里呢?


我个人觉得,在方向不明确,模式未验证的时候,试错要快,就好比淘宝拿着开源代码就开始搞起,快速试错,证明模式可行,你再谈架构和数据分析,模式都不可行你架构做的再好给谁用呢?有些小团队精益求精,试错也要花很多精力打磨,这其实就不对了,试错成本太高,很多小公司是吃不住的,我自己公司的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小公司,创业公司,初期要快,找到可确认增长的模式后,要有风险评估的意识,我的人力架构,我的技术架构,我的供应链架构,大概可以支撑到什么规模的业务,访问量,和企业规模,这个要心理有数,技术要做压力评估,业务也要做一定的瓶颈分析。然后你可以在保持增长的同时,提前对瓶颈和压力准备布局了。


如果这个评估没到位,但是当企业遇到明显的增长瓶颈时,应该务必停下来认真思考,瓶颈在哪里,以及为什么,并且寻求根本的解决路径,很多企业遇到问题的时候,并没有认真分析,而是简单的压任务,做推广,搞活动等方式提升数据,用杀鸡取卵,或者说透支信用的方式获得短期数据增长,然后就是断崖式下跌。断崖式下跌 - 创业者的噩梦


能够在增长停滞后认真分析因果并找到正确对策的,说实话,极为罕见,三只松鼠是一个例子,小米也算是一个。


高速增长的企业确实出现过很多,但能长时间持续增长的企业很难,不同体量下遇到的问题是显著不同的,从技术,到人力资源,到管理难度,到价值观,公司业务和人力一旦到达一定规模,其面临的各种挑战都会指数上升,而那些成功企业都是因为关键时刻跨过了门槛,才能够成功。大部分跨不过门槛的企业默默无闻,人们甚至不知道他们存在过。


要时刻对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有未雨绸缪的准备,适当的时候慢下来,该补一手的时候要补一手,夯实基础再出发,拳击手出拳之前为什么要收一下,你要蓄力啊。


我见过不少很聪明很厉害的创业者,创造过非常辉煌的业绩,一帆风顺的时候意气风发,恨不得改天换地,要跟几个互联网巨头掰掰腕子,但是突然遇到了某个瓶颈或者市场的波动,一下子从辉煌顶点衰落,真的,你觉得他们在哪里错了么?思维敏锐,冲劲十足,竞品分析行业分析头头是道,其实如果认真复盘,冲太快的时候,有些问题被掩盖了,看不见,或者看见也不当回事,等风向逆转的时候,突然问题全暴露出来了,如果早点自补一手,解决掉一些关键隐患,也许确实很难逆转市场,但至少能稳住局势,甚至可以成功转型。


顺风局的时候,不要总是急于拿下更多分数,也要多想想逆风局怎么打。


古时候行军大战,有的人冲锋陷阵,有的人结营扎寨。顺利的时候,你看到的都是冲锋陷阵的辉煌,不利的时候,你才能看到结营扎寨的价值和宝贵。


哎,其实说到底,还是挺难把握的,只是希望那些正沉浸于快速增长的企业家们,稍微冷静一下,有些慢的东西要做的,要花精力做的。



很抱歉,今天又没有广告,不过大家不用着急,下一篇,下一篇一定放广告。


再次推荐这本书吧,虽然推荐书赚不了几个佣金,但是这本书值得看看的。


《思考,快与慢》


当当网链接

京东网链接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业中的快与慢)